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十几天以前,中国互联网的很多分析家还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已经领先于全球了,尤其是支付领域、O2O的探索,它们不论是规模、创新意识和产品都已经走在前列,差不多可以输出模式了。如果单看一些产品可能确实如此,但有一句玩笑话可能还是会说到实质:之所以这些互联网公司爆发出这么强的创造力,主要原因是政府、监管机构还没发现或者无暇顾及它们。一旦政府介入,可能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就像上周我们看到的那样,监管机构的暂停或者叫停让所有人都“冷静”下来。冷静未必是坏事,对于这些创新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或许可以找到更完善地解决支付安全问题的办法。但显然我们更要提防它对创新的破坏:一个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方便的服务和应用应该继续存在下去,而不应该被阉割。我能理解监管机构对金融安全的考虑:支付漏洞问题、洗钱问题确实很重要,但安全问题总的来说与信用问题相关,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更不应该以禁止创新的手段来解决。
我看记者的采访中有银行界人士反思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明明“我们可以推(虚拟信用卡),但却没有推”?第二个问题是传统金融机构应该慎重或者重新思考一下以产品为中心的策略。
前一个问题解答起来很简单:就像银行更喜欢为大企业而不是中小或小微型企业服务一样,成本和效率决定了策略。虚拟信用卡的200元或者500元信用额度?太低了,可能还比不上发卡成本(至于为什么发卡成本会那么高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放弃高成本低利润的用户是行业内领先公司通常采取的策略,而后起公司的创新往往是从这里发生,颠覆也是从这里开始,就像现在互联网金融公司所做的那样。
第二个问题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如果没有这位银行界人士的反思,我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每个人说的“产品意识”是有着巨大差别的。这个近来跟着互联网思维一起时髦起来的一个词其实在任何一个传统领域都不罕见,比如基金经理就是典型的“产品经理”,问题也就在这个地方:为什么那么多的基金经理,他们所精心设计的“产品”轻易就被余额宝打败?
如果只盯着既有用户、只盯着所谓高净值人群来设计产品,那么你可能到现在还看不到余额宝的价值。互联网公司利用用户的优势抢夺市场的时候,它所建立的支付体系还不足以产生真正的威胁,但是当用户产生数据、数据又产生信用这些优势形成的时候,那些传统金融机构的传统的“以产品和用户为中心”就被证明是失效的了。其实不是产品意识的失败,它与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相同的,离开了“服务于谁”这个前提,产品经理们有再强的产品意识对于未来也无计可施。
监管层所作所为最后很有可能只是保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放弃新兴的潜在的用户。你相信传统机构会知耻而后勇,真正去开发颠覆性的产品吗?看看出租车叫车服务的竞争中新兴力量和传统势力如何博弈,就知道最终结果了。如果我们评价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全球的江湖地位,除了庞大市场和创新智慧与冲动,还要把来自于政府和监管者的制约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最终是什么,会成为什么,这不仅是创新能力和用户需求的问题—这听起来真像是一种创新者的悲剧。
就像上周我们看到的那样,监管机构的暂停或者叫停让所有人都“冷静”下来。冷静未必是坏事,对于这些创新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或许可以找到更完善地解决支付安全问题的办法。但显然我们更要提防它对创新的破坏:一个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更方便的服务和应用应该继续存在下去,而不应该被阉割。我能理解监管机构对金融安全的考虑:支付漏洞问题、洗钱问题确实很重要,但安全问题总的来说与信用问题相关,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更不应该以禁止创新的手段来解决。
我看记者的采访中有银行界人士反思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明明“我们可以推(虚拟信用卡),但却没有推”?第二个问题是传统金融机构应该慎重或者重新思考一下以产品为中心的策略。
前一个问题解答起来很简单:就像银行更喜欢为大企业而不是中小或小微型企业服务一样,成本和效率决定了策略。虚拟信用卡的200元或者500元信用额度?太低了,可能还比不上发卡成本(至于为什么发卡成本会那么高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放弃高成本低利润的用户是行业内领先公司通常采取的策略,而后起公司的创新往往是从这里发生,颠覆也是从这里开始,就像现在互联网金融公司所做的那样。
第二个问题相对来说要复杂一些,如果没有这位银行界人士的反思,我可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每个人说的“产品意识”是有着巨大差别的。这个近来跟着互联网思维一起时髦起来的一个词其实在任何一个传统领域都不罕见,比如基金经理就是典型的“产品经理”,问题也就在这个地方:为什么那么多的基金经理,他们所精心设计的“产品”轻易就被余额宝打败?
如果只盯着既有用户、只盯着所谓高净值人群来设计产品,那么你可能到现在还看不到余额宝的价值。互联网公司利用用户的优势抢夺市场的时候,它所建立的支付体系还不足以产生真正的威胁,但是当用户产生数据、数据又产生信用这些优势形成的时候,那些传统金融机构的传统的“以产品和用户为中心”就被证明是失效的了。其实不是产品意识的失败,它与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相同的,离开了“服务于谁”这个前提,产品经理们有再强的产品意识对于未来也无计可施。
监管层所作所为最后很有可能只是保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放弃新兴的潜在的用户。你相信传统机构会知耻而后勇,真正去开发颠覆性的产品吗?看看出租车叫车服务的竞争中新兴力量和传统势力如何博弈,就知道最终结果了。如果我们评价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全球的江湖地位,除了庞大市场和创新智慧与冲动,还要把来自于政府和监管者的制约因素考虑进去。我们最终是什么,会成为什么,这不仅是创新能力和用户需求的问题—这听起来真像是一种创新者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