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活动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中职德育课的顺利进行,实现其教学目标。本文将具体介绍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内涵、目标、操作程序等,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活动体验” 德育课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1-02
引言
中职德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对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部分中职学校重视专业训练,忽视了道德教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中职学校德育课“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了进行道德教育,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
2.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职学校在德育课上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目标: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内容,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感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第二是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在应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必然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第三是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活动体验”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表现,教师挖掘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3.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3.1选择主题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准备教案,教案主要是选择主题和教学内容,让理论知识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选择主题前应当对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2]。
3.2创设情景
“活动体验”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如“该不该扶老人过马路”等,让学生在道德与理智的两难中触发情感,做出正确选择;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如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父母对自己爱的表现等;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感官场景。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如视频、音频等创设出一个情景,呈现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场景。
3.3体验感悟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已经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具体的体验感悟。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触发道德情感,在情境中进行道德思考。如关于上述“该不该扶老人过马路”的问题,学生一方面受到理智的警告,部分老人以这种方式讹人,如果搀扶可能会造成自身的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受到道德的驱使,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施以援手,弘扬文明之风。在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道德体验中,学生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可以在虚拟的情景之中,做出最正确的道德选择。
3.4互动交流
体验感悟完毕之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师生之间也要进行交流。教师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专注倾听学生的自身感悟,并适时补充鼓励的话语。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3]。
3.5总结评价
课程的最后,教师必须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工作。总结工作,以“该不该扶老人过马路”为例,教师首先要肯定扶老人过马路的正确性,无论何时何地,当老者遇到困难,我们都应该施以援手。但是如何扶?在扶老人之前该做些什么?这些是值得学生思考的。由于社会上的部分老人存在讹人的现象,学生在扶摔倒老人之前,可以用手机拍下照片或视频,或者让路人帮自己做个见证,然后再去扶人。这样即使碰到讹人的情况,也能有效避免。
至于评价,则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不应该把结果视为唯一指标。
4.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评价
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其次,它能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桎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再次,它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好信任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后,它有利于优化德育课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德育课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指标,“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使德育课的评价标准更加公正合理。
结论
综上所述,“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教师引导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职德育老师探讨相应方式方法,在德育课中恰当使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促进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应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陈丽梨.中职校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汤勇华.对体验式德育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剧影月报,2015,06:134-136.
【关键词】“活动体验” 德育课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71-02
引言
中职德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对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部分中职学校重视专业训练,忽视了道德教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1.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中职学校德育课“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为了进行道德教育,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1]。
2.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目标
中职学校在德育课上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目标: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内容,获得相应的体验和感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第二是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在应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过程中,必然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第三是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活动体验”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表现,教师挖掘学生个性中的闪光点,对其进行鼓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3.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3.1选择主题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准备教案,教案主要是选择主题和教学内容,让理论知识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选择主题前应当对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2]。
3.2创设情景
“活动体验”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如“该不该扶老人过马路”等,让学生在道德与理智的两难中触发情感,做出正确选择;教师也可以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如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父母对自己爱的表现等;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个感官场景。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如视频、音频等创设出一个情景,呈现与教材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场景。
3.3体验感悟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已经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具体的体验感悟。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触发道德情感,在情境中进行道德思考。如关于上述“该不该扶老人过马路”的问题,学生一方面受到理智的警告,部分老人以这种方式讹人,如果搀扶可能会造成自身的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受到道德的驱使,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施以援手,弘扬文明之风。在教师的引导和自身的道德体验中,学生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可以在虚拟的情景之中,做出最正确的道德选择。
3.4互动交流
体验感悟完毕之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师生之间也要进行交流。教师灵活运用提问技巧,专注倾听学生的自身感悟,并适时补充鼓励的话语。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3]。
3.5总结评价
课程的最后,教师必须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工作。总结工作,以“该不该扶老人过马路”为例,教师首先要肯定扶老人过马路的正确性,无论何时何地,当老者遇到困难,我们都应该施以援手。但是如何扶?在扶老人之前该做些什么?这些是值得学生思考的。由于社会上的部分老人存在讹人的现象,学生在扶摔倒老人之前,可以用手机拍下照片或视频,或者让路人帮自己做个见证,然后再去扶人。这样即使碰到讹人的情况,也能有效避免。
至于评价,则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不应该把结果视为唯一指标。
4.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评价
中职“活动体验”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其次,它能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桎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再次,它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好信任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后,它有利于优化德育课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德育课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指标,“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使德育课的评价标准更加公正合理。
结论
综上所述,“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课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教师引导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职德育老师探讨相应方式方法,在德育课中恰当使用“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促进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应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陈丽梨.中职校德育课体验式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汤勇华.对体验式德育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剧影月报,2015,0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