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是人的心理的满足,它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生活在感恩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教育家曹华曾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而目前的现实是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教育薄弱,重建当代感恩教育体系十分重要。感恩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而提取传统孝道精华以传统孝道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通过以传统孝文化为支撑土壤,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形成、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孝道是感恩思想的重要体现。传统孝道以尊老、敬老为核心,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沉淀为我们民族道德观和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孝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异化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用以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因此,我们在使用时,必须取精去粕,结合时代要求进行重新诠释,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一、 挖掘传统道德内核,培养未成年人感恩观念
挖掘传统道德内核就是要克服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迷茫。在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的传统孝道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具备传统孝文化修养,熟悉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并从这些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传统孝道及感恩思想的精华,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引导未成年人感恩追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虽然受着各方面的共同影响,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理论上,我国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多措并举、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单一而呆板。因此,构建德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德育评价体系,必须重视过程,重视整体,重视长效。学生能够以德育评价为目标,开展感恩行为,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 凝聚德育工作合力,激发未成年人感恩情感
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家庭教育是“阳光”, 学校教育是“水”,社会教育是“空气”,三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学生不是实现父母愿望和荣誉的工具,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首先要赋予学生应有的独立人格。其次,感恩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非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育中,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只有在情感上激起青少年的需要,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第三,家庭、学校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认识误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知识教育更多地在课堂,而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在课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两者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现行的评价体制,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和智育并不矛盾,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道德修养的人,更能够激发出其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感恩教育赋予了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1.家庭——感恩教育的亲情纽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在家庭里,最重要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自然情感。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要培养其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所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建立在他人劳动付出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回馈他人的感恩思想和责任意识。转变“大包大揽”的错误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在对传统孝道的教育中,父母借助于传统蒙学教材的同时,自身要做好表率,因为榜样教育的最佳例子就是教育者自身。封建社会提倡以孝治天下,天子尚且“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可见树立典范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家长应该通过日常的道德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尊敬师长、感恩他人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社会性的敬老爱老奠定基础。
2.社会——感恩教育的人文环境
社会对个人人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社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和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除了弘扬真、善、美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的假、恶、丑进行无情地批判,深刻剖析假、恶、丑的严重危害,在孩子心中树立起一道明确的是非界限,构建一个相互感恩和博爱的社会。
3.学校——感恩教育的互动天地
学校是学生感恩行为实施的最佳互动场所,首先应该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思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体现教育者的模范作用,在理性上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同时,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践履,并结合社会现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此外,要进一步巩固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教育,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公民社会条件下的“仁、义、礼、智、信”意识、行为和博爱精神。
感恩教育只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孝道教育又只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视角。孤立地就感恩教育谈感恩教育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我们要将感恩教育放到小学生成才的大系统中,厘清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和内部要素间的联系,注重道德思维的培养,强调道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之间的联系,促进道德教育由专业化模式走向通识化模式,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实现道德与能力的和谐发展。?
而目前的现实是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教育薄弱,重建当代感恩教育体系十分重要。感恩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而提取传统孝道精华以传统孝道教育为视角和切入点,通过以传统孝文化为支撑土壤,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形成、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孝道是感恩思想的重要体现。传统孝道以尊老、敬老为核心,以稳定家庭和社会为目标,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沉淀为我们民族道德观和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孝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异化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用以巩固其统治的工具。因此,我们在使用时,必须取精去粕,结合时代要求进行重新诠释,实现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一、 挖掘传统道德内核,培养未成年人感恩观念
挖掘传统道德内核就是要克服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迷茫。在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的传统孝道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具备传统孝文化修养,熟悉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并从这些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传统孝道及感恩思想的精华,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引导未成年人感恩追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学生成才的过程中,虽然受着各方面的共同影响,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理论上,我国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多措并举、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单一而呆板。因此,构建德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德育评价体系,必须重视过程,重视整体,重视长效。学生能够以德育评价为目标,开展感恩行为,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 凝聚德育工作合力,激发未成年人感恩情感
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家庭教育是“阳光”, 学校教育是“水”,社会教育是“空气”,三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学生不是实现父母愿望和荣誉的工具,因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首先要赋予学生应有的独立人格。其次,感恩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非知识的传授。因此在教育中,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只有在情感上激起青少年的需要,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第三,家庭、学校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认识误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知识教育更多地在课堂,而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在课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两者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现行的评价体制,对未成年人的德育和智育并不矛盾,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和道德修养的人,更能够激发出其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为感恩教育赋予了特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1.家庭——感恩教育的亲情纽带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人们许多人格、观念的养成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在家庭里,最重要的是以亲情为纽带的自然情感。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要培养其爱戴父母、礼敬长辈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所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建立在他人劳动付出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回馈他人的感恩思想和责任意识。转变“大包大揽”的错误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在对传统孝道的教育中,父母借助于传统蒙学教材的同时,自身要做好表率,因为榜样教育的最佳例子就是教育者自身。封建社会提倡以孝治天下,天子尚且“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可见树立典范作用的重要性。因此,家长应该通过日常的道德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尊敬师长、感恩他人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社会性的敬老爱老奠定基础。
2.社会——感恩教育的人文环境
社会对个人人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社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和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除了弘扬真、善、美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的假、恶、丑进行无情地批判,深刻剖析假、恶、丑的严重危害,在孩子心中树立起一道明确的是非界限,构建一个相互感恩和博爱的社会。
3.学校——感恩教育的互动天地
学校是学生感恩行为实施的最佳互动场所,首先应该树立“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思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体现教育者的模范作用,在理性上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同时,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践履,并结合社会现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此外,要进一步巩固家庭伦理中的孝道教育,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公民社会条件下的“仁、义、礼、智、信”意识、行为和博爱精神。
感恩教育只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孝道教育又只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视角。孤立地就感恩教育谈感恩教育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我们要将感恩教育放到小学生成才的大系统中,厘清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和内部要素间的联系,注重道德思维的培养,强调道德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之间的联系,促进道德教育由专业化模式走向通识化模式,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实现道德与能力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