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媒体媒介使用空间的特征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透明性的特点。“移动性”在延展媒介使用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空间彼此的“侵扰”;“私密性”使物理空间更安全,为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提供可能;大数据技术则又让移动媒体的使用空间具有“透明性”,可进一步规制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
  【关键词】移动媒体;媒介使用空间;个人空间;移动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两微一端”的使用与95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認同研究——以淮阴师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项目编号:201710323062X)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融合媒介的出现及其为主导的传播方式,对社会的信息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1]其“革命性”既源于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也源于媒介使用空间的“形变”。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作为融合媒介的新形态,不仅代表了融合媒介的发展趋势,相较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为代表的媒介使用空间的相对固定性,其媒介使用空间呈现出移动性、私密性与透明性的特点。随着移动媒体逐步成为社会个体信息传播实践的主导媒介,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的特征必将对社会信息产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一、移动媒体、媒介使用空间与个人空间
  (一)移动媒体
  当前关于移动媒体的界定见仁见智,本文出于研究的便利将移动媒体定义为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谷歌眼镜等便携式的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接收与发布的个人移动终端。这个定义突出了两点:一是个人移动终端,二是个人信息处理平台。个人移动终端意味着移动媒体的个人便携性,主要附着于使用者的个人空间,随个人身体的移动而移动;个人信息处理平台意味着媒介使用人凭借移动媒体实现了“受者”向“传者”的转变。据上述界定,公交电视类的移动传媒,电子阅读器、PSP、MP3等移动视听设备以及导航仪、记录仪、数码摄录相机等电子摄录设备不属于移动媒体。
  (二)媒介使用空间
  所谓媒介使用空间,主要指“社会个体使用媒介时所处的特定物理空间”,[2]既是媒介生存之地,也是社会主体媒介实践的场所,不仅如此,社会个体的媒介实践对不同的空间也有不同的依赖。“媒介使用空间”强调的是媒介使用个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社会个体主动发起、参与各种媒介实践的物理空间。
  (三)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本是环境心理学术语,主要是指人们把自己身体周围的物理空间视为自身的一部分而禁止他人‘侵入’的‘区域’” 。[3]尽管“个人空间”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随着个人的移动而移动,但它却有潜在的边界,一旦有人进入这个边界,个人就会产生不快感,并通过一定方式表现出来,亦即所谓的“私人空间效应”。应该看到,移动媒体的便携性让移动媒体“附着”于“个人空间”,社会个体对移动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在“个人空间”中进行的。
  通过对上述三个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认为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主要表现为社会个体的“个人空间”,这是一种移动的“个人空间”,本文即是针对移动媒体的使用所形成的“个人空间”特性的分析。
  二、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特征
  (一)移动性
  移动媒体作为一种个人移动终端,媒介使用空间随个人的空间位移而移动。这就带来了移动媒体媒介使用空间的“移动性”特征。
  “移动性”是移动媒体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移动媒体作为个人信息处理平台,媒介使用者可以实现“受”与“传”的相互转换。大众传媒的覆盖空间虽广,但媒介使用空间即使在采用数字网络技术之后,仍不具备“移动性”。如前所述,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媒介使用空间具有相对固定性。应该说,这种固定性仅是在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谷歌眼镜等移动媒体进行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与后者相比,前者便携性差,因此导致前者媒介使用空间具有相对固定性。当然,与大众传媒相比,台式电脑以及体积更小的“一体机”与笔记本电脑在媒介使用空间方面仍表现出较高的“移动性”。
  根据物理空间“开放度”的不同,人们通常将物理空间分为公共空间、群体空间和私人空间。公共空间面向大多数公众开放,群体空间面向群体成员开放,私人空间开放度最小,只对自己或少数私密友人开放。也因为“开放度”不同,上述三种物理空间的界限比较分明,很少发生空间的侵入与交叠。如前所述,其它类型的媒介使用空间固定性较强,因此,传统的社会个体媒介使用行为通常只存在于上述三种物理空间类型中的一种。然而,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随着媒介使用者的空间位移而移动,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界限,造成了空间的侵入与交叠。因为与媒介使用者身体的“依附”、“延伸”关系,移动媒体主要在“个人空间”(私人空间)中被使用,所以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首先表现为“私人空间”,这是一种基本的空间情状,通常不随着身体所处物理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随着移动媒体使用者身体的位移,“私人空间”侵入了“公共空间”与“群体空间”,甚至实现了“公共空间”、“群体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交叠”。当前微博和微信信息传播的兴盛即与移动媒体的空间“侵入”、“交叠”现象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微博与微信用户对相关信息的“发现”与“传播”,还是公众短时间内形成的对相关信息的“关注”与“讨论”,都与移动媒体对传统物理空间界限的突破有关,正是“私人空间”的“无处不在”才带来了这种积极参与的现状。
  (二)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因附着于“个人空间”而禁止他人“侵入”的特性。移动媒体的便携性不仅让其“依附”于媒介使用者的身体,甚至可以“延伸”为媒介使用者身体的一部分,即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人的延伸”,因此,移动媒体也顺利获得了“个人空间”所具有的“私人空间效应”,成为一种禁止他人“侵入”的私密空间。
  与“移动性”缘于物理空间的位移而表现为物理性特征不同,移动媒体媒介使用空间“私密性”的生成虽与“个人身体周围”的“物理空间”密切相关,但“私密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心理方面的特性,即对他人是否“侵入”的判断标准主要受社会环境与个人认知的影响,换言之,社会个体对“个人空间”的“认知”与“划定”受社会文化背景、实时环境以及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尽管如此,“个人空间”具有“私密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移动媒体媒介使用空间的“私密性”又表现出新的特点,此前各类媒介的媒介使用空间是相对固定的,导致了媒介使用者的个人空间也是相对固定的,而移动媒体对使用者身体“依附性”很高,其媒介使用空间能随着媒介使用者的身体位移而改变,具有“流动性”,由此移动媒体媒介使用空间的“私密性”也具有“流动”的特征。
其他文献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交往"渗透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它是形成人类社会关系的方式之一,是贯穿于人类全部历史的线索。我国研究学者李沁认为,我们已经迎来了以泛在网络为基础的"沉浸式"的
目的 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 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
2017年上半年,报纸广告市场下降了30.5%,降幅不仅比上期数据有所收窄,更比去年同期大幅收窄了近11个百分点。2017年1月-6月,虽然报纸广告大部分行业仍然持续大幅下降,但逆势
习近平总书记“11·7”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对新闻舆论工作地位作用作出新概括,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追求作出新论述。特别是“四向四做”新要求,为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履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的科学指南。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深入学习了总书记“11·7”重要讲话精神、践行“四向四做”新要求,认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需常怀“三心”。  永葆忠心 明辨是非  党性原則是党的新闻舆论
【摘要】《熟悉的味道》是一档由浙江卫视和千足传媒共同打造的美食传情类明星故事型真人秀节目,该节目打破了2016年综艺市场上美食类节目中“美食 明星 竞技”或“美食 明星 娱乐”的固有模式,以“熟悉的味道,爱要你知道”为主旨,主打“用心、用情”。本文在分析《熟悉的味道》节目特色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该节目对人文情怀元素的体现和运用,以期为我国美食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熟悉的味道
功率回收方式双向变量液压泵试验台采用了恒压变量泵作为功率回收马达的补偿泵,并利用其功能调定系统压力。本文介绍了该试验台功率回收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其功率回收效果进行分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各种社会主体创办新兴媒体的进程加快,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形态不断涌现,分散着社会大众的注意力。都市报在原有传播格局中的焦点位置逐渐模糊,“去中心化”成为都市报面对的现实挑战。如何在时代语境中再造焦点,成为都市报从业者逆境突围、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活动营销,就是要通过互动活动,重新塑造媒体定位、内容品质、传播渗透力、价值引导力和品牌活跃度,从而重建都市报
目的使医学专业本科生掌握医学基础实验的基本技术,全面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方法本文以高等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为内容,从课程安排、授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