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注入新动力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st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紧培育农业增长新动力
  自2013年召开首次峰会以来,“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已经开到第三届了。前两届峰会的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粮食和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5年中国发展的蓝图,特别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今年的峰会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增长动力接续”为主题,既体现了“十三五”时期中国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又切中了中国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关键。我相信,围绕这一主题,汇聚大家的真知灼见,一定能够为我们研究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带来新的启发。
  说起中国的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这一代人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从粮食短缺到供给充足的发展过程,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建立起庞大的粮食收储、加工、分销体系,城乡居民的粮食可获得性明显增强;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既为中国应对改革发展的各种风险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世界缓解贫困和饥饿、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个突出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成就不可谓不大。但是繁荣之下,亦有隐忧。我们清醒地看到,可持续地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基础并不牢固,有些方面尤其脆弱。无论是外部的市场环境,还是内部的要素配置,都对粮食和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突出问题是,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的增加,走的还是依靠要素投入的老路。在用水方面,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水资源实际用量普遍超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2,比世界先进水平低0.2左右,水资源过度消耗问题突出。在化肥方面,中国的施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过度施用导致土壤酸化,造成的污染成本超过了增产收益。在农药方面,中国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总起来说,我们的水土资源已经过度开发,不少地方超出了环境容量;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成本和经济代价越来越突出。如果粮食生产继续透支资源环境,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破坏,今后粮食产量的可持续增长就必然面临巨大的风险。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的临时收储价格,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当前,粮食市场最突出的矛盾是国内粮食价格变化趋势与国际市场严重背离,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日益突出。 2013年以来,大宗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进口价格,很多用粮企业转向国际市场进口更便宜的农产品或替代品,国内生产的高成本粮食由国家托市收购,导致粮食产粮、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库存积压严重,财政负担加重。如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收储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中国农业政策调整的重大课题。
  我们面临的第三个突出问题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较多。食品质量安全状况隐蔽性强,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信息不对称,政府实施有效监管的难度较大。尤其是面对2亿多农户、4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300多万个食品经营主体,现有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不能让人放心。受全球经济复苏疲软、消费市场低迷、生产成本持续提高等因素影响,一些食品企业为了维持利润,减少了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全球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0-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2010-2014年中国从112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各年度分别为1692批、1857批、2499批、2164批和3505批,几乎涉及所有食品种类。国产和进口食品的这种质量安全状况,与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广大消费者的要求远不相适应。
  三条主要对策
  面对粮食和食品安全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主动作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紧培育农业增长新动力,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当前和长远兼顾、国内和国际统筹,全面提升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要坚持确保产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年粮食消费量达到6.5亿吨,而目前世界年粮食贸易量仅3.3亿吨。中国拥有13.7亿人口,必须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保持足够规模的粮食产能。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确保粮食产能,绝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资源环境来一味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相反,我们要确保的产能,必须是有效率、可持续的健康产能。也只有健康的产能,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面对农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必须把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在横向扩大农业生产和服务规模,在纵向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在提升土地产出率方面,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要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让过度透支的耕地休养生息。即使休耕也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要全面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保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一方面,要提升化肥、农药自身的质量,推广使用高效、绿色、低残留的化学投入品。另一方面,要推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施肥、施药方式,提高精准性。通过利用效率的提升,做到化学投入品减量不减效,在确保产能的同时又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二,要坚持适度进口。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大国,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积极主动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是大势所趋,也是理性选择。而且,中国加入WTO后的事实表明,渐进和可预期的粮食进口增长能实现双赢。因此,适度进口不是中国政府的权宜之计,而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坚持适度进口,首先必须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中外有一句共同的谚语,“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说,进口渠道越多元越安全。为此,应坚持品种多元化和国别多元化并举,加强与主要农业贸易伙伴国的战略合作,增强政策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让贸易伙伴对中国粮食进口有一个清晰而稳定的预期,增强战略性贸易关系的稳定性,把重要出口国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逐渐释放出来。坚持适度进口,还必须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防范和化解单纯的农产品进口贸易可能带来的风险。应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美、非洲为重点地区,以仓储、物流、加工等为重点领域,加强农业领域的产能合作,建立全球主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通过中国的资本和技术,提高东道国自身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坚持适度进口,也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应积极推动农业贸易和投资规则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促进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发展、全球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实现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同步提高。
  第三,要坚持品质优先。中国要保障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不仅是数量上的安全、更是质量上的安全,不仅要做到国内产品质量安全、而且也确保进口产品质量安全。只有质量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因此,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要始终坚持品质优先。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必须从产业源头抓起,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一方面,要净化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通过品牌效应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必须切实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要严格执行新的《食品安全法》,强化属地政府管理责任,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立互联共享的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方式的质量监管,更加重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最终还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要严格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充分发挥信息甄别功能,切实做到优质优价,通过市场信号引导生产者主动生产高品质的产品。
  再过一个月,就将进入2016年,迈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不仅是中国“十三五”时期需要完成好的重大任务,也是各国落实联合国“新的发展议程”的重大使命。希望大家能围绕今年的主题,积极探讨,集思广益,为保障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和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或者“元”的国际化前景如何?这一过程是否与目前的自由化国际货币秩序相容?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人民币是否有潜力取代美元的地位,从而占据领导地位?  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都无法回答。在短时期内,尽管针对美元全球地位的质疑越来越多,但人民币不大可能真正挑战美元,更不用说取代美元的地位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有几个政治因素会一直阻碍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可兑换货币。比如说,
期刊
就每个行业来说,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相关技术,一旦被应用起来,这些行业内的一些核心假设都可以被重构,进而带来极大的变化  中国经济报告:数字化技术已经发展了20年,在今天它的重要性有多大?它对经济中的哪个部门最重要?  乔·韦曼:有些人的观点是“信息技术不重要”。这种观点的逻辑基础是,信息技术已经实现了普适化,因此就成为了一种普通产品,而不再具有战略价值。我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这
期刊
近日,网络上一个“宁杭之争”的帖子走红,文中争辩“南京和杭州谁更好”,涉及山川地理、历史政治、科教文卫、民俗美食等方面,引发全国网友围观。南京和杭州虽然同属长三角重镇,地域相近,但二者在经济发展路径、创业和财富等观念上的差别却相当明显。  2000—2003年,笔者曾求学于南京大学,作为学生非常喜欢看《扬子晚报》,常常被报纸上琳琅满目、花样繁多的电器广告所吸引。2003年4月,笔者毕业来到杭州工作
期刊
基于中国经济发达区特别是新兴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而户籍人口却始终保持在原生态的怪象,中央“十三五”《建议》首次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的目标。这样从问题导入势必蕴含着改革大思路。如深圳和东莞等新兴城市的崛起,据最新普查其常住人口已分别增至1036万和822万人,但其户籍人口却一直停留在238万和182万的原居民状态。由此分析造成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严重滞后的障碍与原因,看起来是城乡隔离的户籍
期刊
201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巴基斯坦进行访问,双方就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将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心,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对此,阿齐兹曾表示,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堪称“规则改变者”。  日前,阿齐兹来到中国参加“一带一路:各国的看法”国际高层对话会,并就中巴合作、“一带一路”、反恐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报告》专访。  “一带一路”和区域新秩序  中国经济报
期刊
9月15日,国美系鹏润控股集团对外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鹏润金服。新上线的鹏润金服旨在打造针对个人的理财消费金融,同时兼具针对企业产业链金融的一站式互联网金融平台。鹏润金服CEO杨威表示,目前,国美通过零售渠道已经积累了超过2亿次的消费数据。预计9月底国美在线的平台商户就可以根据账期申请授信。此外,鹏润控股正在申请建立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未来通过资产证券化,优质的资产项目将与鹏润金服对接,普通投资者
期刊
从中长期看,供给侧改革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各个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从短期看,供给侧改革要解决好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主要采取了需求管理政策来应对经济下行的挑战,虽然在初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自2010年二季度后并没有阻止经济的下行趋势,还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
期刊
9月12日,“国研智库论坛2015年会”在京举行,主题为“中国制造与区域发展:大战略、大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副主任张军扩、张来明、隆国强、王一鸣,党组成员兼办公厅主任余斌,原副主任刘世锦、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等参加了论坛。李伟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环境也出现较大变化。为应对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央提出共建
期刊
9月16日,北京公瑾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发布 “慧算账”产品。该产品借助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财务软件进行颠覆性创新,以自动记账、批量申报和即时通讯为核心功能,集客户管理和工作管理于一体,覆盖财税服务机构全业务流程。“慧算账”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代账工作流程;批量通知取单,批量确认税金,批量完成申报;提升50%记账效率,降低40%人工成本。能够实现财税状况智能体检,财务状况自动分析,财税风险提
期刊
二战为全球治理留下的主要遗产,除了联合国之外,还创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是1945年后数十年来最主要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发展中国家曾经积极参与了在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创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谈判。可新兴经济体概念本身包括了很不相同的一些国家,这里是指几个最大的、有着相同基本利益的国家,即中国、印度,尤其是巴西,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那些不属于七国集团的成员(澳大利亚和俄罗斯除外),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