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现状,明确地指出了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重新构建的必要性,强调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改革。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优化改革 特色思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新型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计算机测控系统、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的不足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一般针对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等,并明显偏重电气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与智能化。还有目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如 《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新型技术、装置等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电气自动化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场地、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内容多呈散乱的低水平状态,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PLC、自动检测、单片机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经过调研和实践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变频器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EDA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软件”等课程。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将《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两门课程合并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如将《工厂常用电气设备》与《电机与拖动》这两门课程合并为《电机及电气控制》;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配电技术”,同时把该门课程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等。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思考
1. 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体现其现代性与应用性
新构建的电气自动化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兼顾技术的综合性,它是新构课程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则。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要想在课程体系中实时反映最新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先进性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先进性。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 。如触摸屏,人机界面技术,组态网等。
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训练
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提高实践技能。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电力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及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电子EDA技术、电气 CAD、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能力 (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训练。完善实训条件,独立完成技能实训,同时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要更新理念,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学历 、学位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小锦. 高職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30).
[2]韦瑞录.电气自动化专业“四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
[3]彭涛.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开发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优化改革 特色思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新型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计算机测控系统、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的不足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一般针对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等,并明显偏重电气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与智能化。还有目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如 《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新型技术、装置等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电气自动化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场地、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内容多呈散乱的低水平状态,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PLC、自动检测、单片机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经过调研和实践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变频器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EDA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软件”等课程。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将《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两门课程合并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如将《工厂常用电气设备》与《电机与拖动》这两门课程合并为《电机及电气控制》;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配电技术”,同时把该门课程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等。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思考
1. 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体现其现代性与应用性
新构建的电气自动化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兼顾技术的综合性,它是新构课程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则。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要想在课程体系中实时反映最新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先进性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先进性。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 。如触摸屏,人机界面技术,组态网等。
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训练
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提高实践技能。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电力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及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电子EDA技术、电气 CAD、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能力 (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训练。完善实训条件,独立完成技能实训,同时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要更新理念,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学历 、学位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小锦. 高職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30).
[2]韦瑞录.电气自动化专业“四方联动、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
[3]彭涛.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开发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