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馆(形象陈列馆),
位于北师大后主楼的二十三层,
从这里俯瞰北京城,
故宫、景山、白塔都一览无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绵延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教育制度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革新。社会上办新式教育的呼声很高,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则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从教育体制上看,师范馆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自成体系;从学校课程体系看,师范馆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共编的课程结构,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百年来中国高师办学的基础与模式。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名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8年独立设校,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独立设置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始。1912年,更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升格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中国高师办学早期这段厚重的历史,被北师大校史馆里一张薄薄的文凭承载了下来。这是一张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课程为主)学生张景江的修业文凭。校史研究室魏书亮老师告诉我们,不同于现在的毕业证书,师范生每一学年期满,学业合格后,会被授予修业文凭。四年下来,才能获得毕业文凭。这张修业文凭被单独陈列在校史馆的一面墙上,由玻璃罩保护着,四周打着射灯,如众星拱月一般衬托着,远远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魏老师说,这算是校史馆极有历史内涵的“镇馆之宝”了。
这张修业文凭的尺寸为63x52厘米,彩色印刷,四周有八条游龙,四角和下框正中各有一个中空八角圆星,内部各嵌一字,合念为“京师大学堂”。在修业证书中的右半部分,是京师大学堂当时“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的办学宗旨。
张景江所在的1908年,学生的课程分为公共科和分类科。第一年的公共科相当于大学预科,学生要学习各门“皆所必需”的通识课程,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算学、体操等。分类科相当于本科,时间为三年,科目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国文学、外语为主,第二类以地理、历史为主,第三类以算学、物理学、化学为主,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为主。此外,因学校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因此教育学、心理学也是各类学生均须通习的课程。
从这些科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课程中西学并重,且通识课与专业课已有区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被贯彻其中。此外,将伦理课程放在首位,意在强调师范生志在为人师表,必须是遵守校纪校规的典范。
各科在授课时都分成两部分,其一为该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其二为“师范者教……(即该门课程)之次序法则”,教授师范生如何向学生讲授这门课程,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性。
此外,教习们还会综合运用演示法、实验法、实习参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动物时,教习必须解剖各种不同类别的动物,还经常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各部組织,有位教习曾在生理学课上当众解剖了一只全羊。大学堂还专门开办了一个博物实习科,教学生制作标本模型。
在修业证书的左半部分,详细列出了张景江在该学期的各科平均分数,总监督和教务提调(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和教务主任)的名字和印章依次列后。魏老师告诉我们,当时只有“高才者作为师范生”,因此学校对教习(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须“德望具备”“品学兼优”“学赅中外”。
光看这些教习的简介,我们便可体会一二:
张鹤龄,清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历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南洋公学总理、湖南学务处总办、奉天提学使等职。
陈黼宸曾在自己编写的《中国史讲义》指出:“史者天下之公史,而非一人一家之私史也”,表明了他的史学与旧史学的根本区别。他强调史学与科学的关系:“史学者,合一切科学而自为一科者也。无史学则一切科学不能成,无一切科学则史学亦不能立。”
王舟瑶,主讲经学和史学。他主张读史应结合民生细节,多读几个版本,才不会被正史上的错误记载所误导。他同时主张对外国历史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为学生列举中文译本书单,如《四裔编年表》《欧洲史表》《罗马志略》《俄史辑译》《大英国志》《十九世纪外交史》等。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林纾,以翻译《茶花女》出名,不过在学校,他是以经学教习身份,教授“人伦道德”课程的。这门课程,“似易而实难,若泛泛敷衍老生常谈,学生必厌听。惟林先生搜罗先哲格言为讲义,上课时,引申论证,发挥透辟,使干枯的课目,化为有趣味的,可谓循循善诱之至”。
就这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办学模式渐渐被认可。学校讲义被“俾成精本,以饷方来”;编订的功课书除供大学堂生使用外,还要颁行各省,“悉遵教授”;学校的办学方式则为此后“各处学堂之标准”,通行全国。1909年,张之洞在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新址开学的典礼上,明确指出了学校发挥的重要作用:“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
1.1930年李名正毕业证书
2.1921年楚图南毕业证书
3.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证书
【讨论】镇馆之宝,你怎么看?
事实上,在定夺校史馆“镇馆之宝”时,魏老师曾提名了两件宝贝,除了这张修业文凭外,还有一件是“大学堂”牌匾。
这块“大学堂”牌匾是一百多年前创建京师大学堂的标志之一。它的挂牌,象征着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诞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学府的建立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你心中的镇馆之宝是哪个呢?或者你心中还有其他更好的宝贝推荐给我们?不管你的答案如何,都记得去我们的官方微博留言,说出你的看法或故事,和更多人一同感受北师大的独特魅力!
位于北师大后主楼的二十三层,
从这里俯瞰北京城,
故宫、景山、白塔都一览无余。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绵延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教育制度也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革新。社会上办新式教育的呼声很高,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则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从教育体制上看,师范馆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的高等师范教育自成体系;从学校课程体系看,师范馆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共编的课程结构,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百年来中国高师办学的基础与模式。1904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名为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1908年独立设校,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独立设置高等师范学校的开始。1912年,更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升格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中国高师办学早期这段厚重的历史,被北师大校史馆里一张薄薄的文凭承载了下来。这是一张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课程为主)学生张景江的修业文凭。校史研究室魏书亮老师告诉我们,不同于现在的毕业证书,师范生每一学年期满,学业合格后,会被授予修业文凭。四年下来,才能获得毕业文凭。这张修业文凭被单独陈列在校史馆的一面墙上,由玻璃罩保护着,四周打着射灯,如众星拱月一般衬托着,远远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魏老师说,这算是校史馆极有历史内涵的“镇馆之宝”了。
这张修业文凭的尺寸为63x52厘米,彩色印刷,四周有八条游龙,四角和下框正中各有一个中空八角圆星,内部各嵌一字,合念为“京师大学堂”。在修业证书中的右半部分,是京师大学堂当时“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的办学宗旨。
张景江所在的1908年,学生的课程分为公共科和分类科。第一年的公共科相当于大学预科,学生要学习各门“皆所必需”的通识课程,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算学、体操等。分类科相当于本科,时间为三年,科目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国文学、外语为主,第二类以地理、历史为主,第三类以算学、物理学、化学为主,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为主。此外,因学校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因此教育学、心理学也是各类学生均须通习的课程。
从这些科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课程中西学并重,且通识课与专业课已有区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被贯彻其中。此外,将伦理课程放在首位,意在强调师范生志在为人师表,必须是遵守校纪校规的典范。
各科在授课时都分成两部分,其一为该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其二为“师范者教……(即该门课程)之次序法则”,教授师范生如何向学生讲授这门课程,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性。
此外,教习们还会综合运用演示法、实验法、实习参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动物时,教习必须解剖各种不同类别的动物,还经常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各部組织,有位教习曾在生理学课上当众解剖了一只全羊。大学堂还专门开办了一个博物实习科,教学生制作标本模型。
在修业证书的左半部分,详细列出了张景江在该学期的各科平均分数,总监督和教务提调(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和教务主任)的名字和印章依次列后。魏老师告诉我们,当时只有“高才者作为师范生”,因此学校对教习(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须“德望具备”“品学兼优”“学赅中外”。
光看这些教习的简介,我们便可体会一二:
张鹤龄,清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历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南洋公学总理、湖南学务处总办、奉天提学使等职。
陈黼宸曾在自己编写的《中国史讲义》指出:“史者天下之公史,而非一人一家之私史也”,表明了他的史学与旧史学的根本区别。他强调史学与科学的关系:“史学者,合一切科学而自为一科者也。无史学则一切科学不能成,无一切科学则史学亦不能立。”
王舟瑶,主讲经学和史学。他主张读史应结合民生细节,多读几个版本,才不会被正史上的错误记载所误导。他同时主张对外国历史也要给予足够重视,并为学生列举中文译本书单,如《四裔编年表》《欧洲史表》《罗马志略》《俄史辑译》《大英国志》《十九世纪外交史》等。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林纾,以翻译《茶花女》出名,不过在学校,他是以经学教习身份,教授“人伦道德”课程的。这门课程,“似易而实难,若泛泛敷衍老生常谈,学生必厌听。惟林先生搜罗先哲格言为讲义,上课时,引申论证,发挥透辟,使干枯的课目,化为有趣味的,可谓循循善诱之至”。
就这样,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办学模式渐渐被认可。学校讲义被“俾成精本,以饷方来”;编订的功课书除供大学堂生使用外,还要颁行各省,“悉遵教授”;学校的办学方式则为此后“各处学堂之标准”,通行全国。1909年,张之洞在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新址开学的典礼上,明确指出了学校发挥的重要作用:“师范教育,是为一切教育发源处,而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
1.1930年李名正毕业证书
2.1921年楚图南毕业证书
3.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证书
【讨论】镇馆之宝,你怎么看?
事实上,在定夺校史馆“镇馆之宝”时,魏老师曾提名了两件宝贝,除了这张修业文凭外,还有一件是“大学堂”牌匾。
这块“大学堂”牌匾是一百多年前创建京师大学堂的标志之一。它的挂牌,象征着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诞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中的标志性事件,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学府的建立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你心中的镇馆之宝是哪个呢?或者你心中还有其他更好的宝贝推荐给我们?不管你的答案如何,都记得去我们的官方微博留言,说出你的看法或故事,和更多人一同感受北师大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