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高效数学课堂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目标。本文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策略,以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设问;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46-02
  有效设问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常用技能,也是教学中的重要转换“关节”,能够让师生在相互作用中拓展思维,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真正达到提升高中生数学水平的目标。
  1   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意义
  1.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学生已经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常常对事物具有独特的看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有效设问的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1]。
  1.2  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些学生因数学知识储备不足,解题经验较缺乏,思考问题时始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有效设问的策略,通过巧妙设问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
  1.3  有利于提升数学的教学效率
  一些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面对较难的数学问题时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这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设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2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设问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采取有效设问策略,构建有趣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数列”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设计枯燥的问题,如“求1+2+4+8+16+...+263=?”,则难以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为了切实保证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效果,教师可在数学课堂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2]。其中,可向学生讲解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据说国际象棋是由西萨·班·达依尔发明的,并以进贡的形式将这个有趣的娱乐品呈给了国王。国王非常喜欢这个奇妙的发明,并问西萨想要什么样的赏赐。西萨提出的赏赐并未涉及金银财宝,而是对着面前的棋盘说道:‘请陛下赏赐我一些麦子吧,按照第一格放1颗,第二格放2颗,第三格放4颗,而后的每一个格子都较前一个格子里的麦粒增加一倍。圣明的国王啊,只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将摆在棋盘上的麦粒赏赐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国王听了之后认为‘他的要求不算过分’,于是非常慷慨地答应了。可是,在放麦子工作开始不久之后,国王便在心理默默叫苦,开始意识到即便将国内全部的粮食都拿来,也无法满足西萨的要求。”学生听了故事后便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中。这时教师让学生按照要求列出算式进行计算:1+2+4+8+16...=?学生在列出算式后,会很快得到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立足于数学基础知识,巧妙進行数学课堂设问
  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后会很快将答案给出,未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也难以真正得到提高。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应用设问策略,紧密依托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巧妙进行课堂设问,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思考,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
  如在“集合”这节内容的教学中,部分学生会从字面去理解集合的分类,如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教师可让学生试着回答什么是有限集?什么是无限集?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集合运算时,紧密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对相关知识进行设问,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2.3  采取启发性的提问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对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和逻辑性强的特点,他们易在学习中出现畏惧情绪。对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设问策略时,教师必须全面关注数学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坚持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挖掘数学知识点的本质,让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全面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启发式设问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即通过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跟进教学线索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4]。
  如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包括“实物平面和教材中几何部分所说的平面区别在哪里?我们定义平面时可使用何种方法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平面无限延伸的特性。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在纸上画出直线,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过程中采取同类迁移的方法画出平面。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平面基本性质的研究,让学生将笔放在讲桌上,再观察这支笔的整个边缘是否贴在平面上。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类比的方法说出直线在平面内的定理,有效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
  再如在“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中,因“集合”这个概念知识点较抽象,部分学生在之前对其了解较少,为了帮助学生攻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教师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作Flash动画,将集合的形成过程直观展示,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动画中蓝色的元素属于哪一个集合呢?”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再一边播放视频一边采取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A、B这两个集合之间是否有关联呢?这种关联的形式是怎么样的呢?”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逐步加深对集合的认识。采取层层设问的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集合相关的知识点,降低学生学习集合的难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切实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5]。   2.4  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取设问策略时,教师可紧密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知识探究,在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同时,增强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下列几个问题:“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几何体?这些几何体主要是由几个平面围成的?”将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顺势拿出球体、粉笔盒、水杯等实物,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对比,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会积极发挥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在理性思考中总结出长方体由长方形围成和圆柱由长方形旋转形成。最后,教师再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增强数学学习能力。
  2.5  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便在熟悉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知识。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能使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如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教学中引入银行利率的计算,合理融入单利和复利等内容,合理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逐步强化学生的数学水平,真正实现“问”出高效课堂的目标。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采取设问策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考力和探究力在不断思考中得到全方面发展,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问”出高效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廖辉.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课堂“设问”策略分析——以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一课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下半月,2020(1).
  [2]沈红梅.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运用设问渗透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3).
  [3]刘洪山.探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如何把握“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2).
  [4]张兰兰.高中数学教学中设问,追问与点拨的实践思考[J].數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20).
  [5]王义霞.怎样做好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问、追问与点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9(4).
其他文献
【摘 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李庾南在数十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其将教学的过程分为独立自学、群体议论和相机引导三个环节,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高效教学模式。“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契合当前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有着相当大的作用。笔者立足于“自学·议论·引导”法实施策略,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利用多种方法,提高自学效率;构建多边关系,促进深入讨论;发挥教师作用,做好教
期刊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重要活动。通过从深层知识建构视角审视综合实践活动,本文提出查找资料,建构自我观点;形成对话,产生思想碰撞;适度干预,调控发展方向;整合共识,共享探究知识;延伸积累,提升学科素养等策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知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
期刊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和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物理作业对教学实践意义重大。本文提出对初中物理作业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优化设计,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培养;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58-02  布
期刊
【摘 要】行程问题是关于“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之一。然而,不论是在“小升初”考试,还是在数学竞赛中,行程问题往往是必考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使用运动轨迹图辅助解题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较复杂的行程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图形;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数学知识,理清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对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教学内容,巧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地呈现,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
期刊
【摘 要】一些教师的生物教学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有教师给出学习任务,学生才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面对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方式入手,合理应用问题导学,进一步提升生物的教学效率。笔者基于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思考如何借助问题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新课程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支架式教学借助教学支架引导学生逐步尝试知识沟通,自主完成知识建构与内化,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法及课堂观察法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构建策略开展分析,明确“支架式”教学概念及“支架”类型,探究不同教学之间的构建途径,为高中生物教学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期刊
【摘 要】伴随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人们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越来越重视。为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入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确保学生全方位发展。基于此,本文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一定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
期刊
【摘 要】图画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显著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画图法教学,笔者开展了实践研究。对小学低段的学生,结合画图法可以引导学生灵活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对复杂问题的逻辑推理过程、解题思路的演变采用画图法表达,具有直观易理解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将画图法应用与生活场景结合,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法;数学问题;生活现象  【
期刊
【摘 要】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已广泛深入应用于教育领域,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原有的游戏化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创新与改革,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与教育游戏,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