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的火花闪光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343212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觉得数学的课堂应该更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灵活多变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上)第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之后,课本给出了“两点间的距离”的描述性概念:“此時线段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仅此一句,别无赘述。在备课时,我凭以往的经验就知道,这个概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只注重图形“线段”,而忽略数量“长度”,在做题中常常拿不准,导致出错率高。于是,在备课时我选用了一组关于距离的题,想用题组强化。但那一天上课时,不知怎么我突然有了灵感,没有按以往先照本读概念,教师再强调举例,最后让学生做题。而是开始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教师:你们谁能说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板书“距离”)
  (学生们积极举手,要求回答)
  学生1:500米。学生2:3千米。学生3:大约820米。教师:大家回答得都不错。同学们请想一想:你们说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指得什么?(学生们片刻沉默后,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学生4:是家到学校的路的长度。教师:他说的正确吗?学生齐声:正确!教师:确实如此,同学们的家到学校的距离的确是我们每天所走的那条路的长度。(板书“长度”)如果把“家”和“学校”看作两个点,那么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什么呢?(有学生疑惑,有学生小声议论,有学生欲言又止……)教师:在上学和回家时,大家总想走捷径。把“家”和“学校”看作两个点了,那么这“两点间”的“捷径”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它们之间的线段。(因刚学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接受快的学生能说出)教师:很好。“捷径”就是连接“家”和“学校”的线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家”和“学校”的“距离”是什么呢?(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慢慢地有学生举起了手)学生5:刚才说的“捷径”的长度。教师:能用数学术语描述吗?学生6:是“家”和“学校”之间的线段。教师:距离是“线段”吗?(学生不知正确与否,在观望,在等待别的同学……)教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线段,也就是那条路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回答:是路的长度,是线段的长度!(学生回答后面带笑容,有的不住地点头)教师:对啦!大家很聪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指路的长度,并不是指路。“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连接这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并非线段。(板书“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教师:距离是长度而不是图形,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如5厘米,100米等。
  通过上述对话讲解,学生们一脸轻松,再做题组训练时,学生们不但做得快而且没有一人出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分析】
  上述内容是我上课时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案例。
  上课时,我没有照本宣科,也没有死板教条按教案设计的程序进行,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即“家到学校的距离”这一熟知的事物出发,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逐步得出“距离是长度”这个简单的“主谓宾”关系,最后通过总结给出了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并用“距离是长度而不是图形”进行了强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本案例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课堂中一直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每个问题的提出采用“上台阶式”逐步提高,对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根据学生实际有选择提问,充分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们都各有收获,体现了课标“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反思】
  课后我很有成就感,为自己临时的改变和灵感喜不自禁,作为教师我有下反思:
  1.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常常能擦出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这些都是在备课时,教师往往没有想到,也没有写进教案。但是这些“思维火花”有时也许就是精彩课堂的开始,这就要求教师有极高的应变能力,将这些“思维火花”应用于课堂。所以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做有效生成的筹备者、生成信息的促进者、生成教学的引导者和生成资源的提升者,这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舞。
  2.教学无定法。面对当今一群生性活泼,思维活跃而又敢于创新的学生,教师要能不拘形式,灵活善变,切不可机械照搬教案,一味地按计划完成课堂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调整进度和内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有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我国当代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教育家林华教授于2018年出版的个人文集《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1}可看作是他所致力开拓的音乐审美心理学领域的成果小结。文集中的14篇论文分别完成于他《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等专著的发表前后,是对他音乐审美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精炼和补充。  多重身份显现多维视角   林华教授上世纪40年代生于上海,师承桑桐、陈铭志、王建
摘要:教师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调整,归类重组;找全知识点,抓出重难点;明确哪些知识必讲,哪些知识可讲可不讲,然后由主到次,由易到难排好序;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方法的运用、待解决的问题、容易出错和容易忽视的知识点,预期的目标等,制定出复习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关键词:复习;效率;句型    复习是六年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有效复习,将学过的知识回顾、归纳、总
摘要:本文通过对作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分析,透视了我国教育的公平现状。从政治、文化和经济三方面分析导致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原因,强调基础教育“重城市轻农村”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共同协作,以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追求我国教育公平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教育公平;入学机会;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困难,主要是:基础太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目标不明确,没有进取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的自制力差等,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针对这些教师在授课时运用有吸引力的“导语”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目的听课,
《本部留德学生萧友梅学业成绩报告及请予研究期一年理由书(摘录)》一文是我十多年前查阅全部《教育公报》时发现的,因与当时的研究课题关系不大,故仅记下其出处而已。一年前,黄旭东先生邀我一起编撰《萧友梅生平编年纪事》和《萧友梅文萃》,想起此文,于是再次到图书馆抄录全文,现予重刊。  萧友梅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作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两所专业音乐机构——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乐院(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很用心地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力求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音乐课;导入;方法    《梁祝》因为深情柔美的引子,至今令人依然神往,从而成就了爱的音乐经典,《命运》更是因为扣响了命运之门的声音,从而成就了不朽的人类交响。可见音乐课教学与其他的学科教学一样,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课堂导入有着其他环节不可
乐四重奏是重要的室内乐体裁,对于演奏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是音乐家志趣、品位、理想和情感的凝聚物,四位成员只有志趣相投,并经过长期的合作与磨练才能达到默契无间。尽管近年来访问我国的国外室内乐演奏团体逐年增多,但真正享誉国际的世界顶级高水平四重奏演奏组仍很少。2012年,建团三十余年的美国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组的首次访华弥补了这一缺憾。艾默森弦乐四重奏组是世界顶级的室内乐团之一,成立于1976年,被《时代杂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不仅存在于课堂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培养情感 联系生活实际 制造学习悬念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是推动学习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要提高和改善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016年6月13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与衡阳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感恩——李巧伟独唱音乐会”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行。李巧伟是教育部2015 年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音乐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访学期间,师从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杨曙光教授。音乐会上,他演唱了12首中外名曲,上半场有《鬲溪梅令》《淡黄柳》《大江东去》《我爱这土地》等中国风格作品,下半场有《看这熊熊的  火焰》《我将离开故乡》《在喧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阅读;规范;运用;转换  一、预习、复习,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  数学的说理性很强,因此用文字语言来叙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