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流行语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語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语言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活动。
  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的优点,但也存在三个明显的缺点:浮夸化、标签化和浅薄化。浮夸化就是追求夸张的语义表达,动不动就封“王”称“霸”,说“神”道“仙”,语不惊人死不休。标签化就是把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复杂的人物和事件,都粗线条地划分为有限的类别。浅薄化就是不追求形义配合的深层语言趣味,而只进行形式上的浅加工,能夺人眼球就够了。谐音梗就是浅薄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每年通过谐音的方式会产生大量的流行语,比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集美”(姐妹)、“雨女无瓜”(与你无关)等,究其实质只是换了一个别字记音,和修辞中巧妙的谐音双关不可同日而语。
  网络特殊的传播方式是造成流行语缺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借助网络,今天的流行语发展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一个新鲜的说法,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传遍网络。但是,传播快也带来一个负面影响——缺少了时间的过滤和积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流行语本是语言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任何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在网络时代之前,流行语往往是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春节联欢晚会中流传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或者文字媒体的广泛引用才能流行起来,所以留下的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如果说从前的流行语是久经考验的“经典款式”,让人一用就忘不了,那么现在的流行语就是“新潮产品”,尝个鲜就很快下架。在这种形势下,浮夸化诉诸强烈的情感表达,标签化夺人眼球地凸显特征,浅薄化立竿见影地无厘头搞笑,这些都是促进快速传播的高效手段。
  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难免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思辨。对习惯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可以加上一个感叹号,都能以“哇哦”“哇塞”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就缺少识别和表达的能力。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别人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种表达,比如“社畜”“996”“打工人”,它们流行起来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他人,我们就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用“海王”“后浪”一下子就对号入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也不例外,所有和疫情斗争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动机、过程和压力,不再去思考不同逆行者之间的细微差异。网络流行语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显然,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看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浅薄化也会带来追求快速反馈、放弃深度思考的习惯。使用者希望话语一经使用就引发别人的关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长此以往,我们的语言就会粗鄙化,我们的思考也会肤浅化。用别字代替双关,用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余没有可回味的东西,还会逐渐对这种快速刺激上瘾,放弃对精致事物的追求。就像长期用鸡精做菜,虽然会带来口感的迅速提升,但久而久之就会败坏味蕾,人就不再能体会到真正鸡汤的醇厚了。
  流行语的诞生、传播和消亡,本来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这种新陈代谢一直在进行,但是网络传播极大地提升了流行语变化的速率,我们要留心的不仅是它们对语言规范的影响,更要警惕它们对思维方式的冲击。慎重地对待语言,就是慎重地对待我们的思想。
  (畅 畅摘自《咬文嚼字》2021年第5期,肖文津图)
其他文献
一个人,是记忆的容器,是记忆的载体。  記忆有时候还能支撑人活下去。福克纳有一部小说《野棕榈》,讲的是一对男女的爱情。女人死了,男人被判入狱50年,他要在痛苦的回忆中度过50年。有人建议他自杀,结束这无边的痛苦,但男人拒绝了。他说,如果他死了,有关爱情的记忆就彻底消失了。他的肉体将成为记忆的容器。  这样的爱情非常震撼人心,非常强烈,就像许美静的一首歌里唱的,“任再狂的风雪也不能熄灭曾经如火的缠绵
期刊
我时常会想起从前在稻田里拾稻穗的一些情景。  在稻田收割的时候,大人们一行行地割稻子,我们小孩子跟在后面,把那些残存的、掉落的稻子一穗穗地捡拾起来。一天下来,常常可以捡到一大把。  等到收割完成,更窮困的妇女会带她们的孩子到农田拾穗,那时不是一穗一穗,而是一粒一粒了。一个孩子一天可以拾到一碗稻子,一碗稻子就是一碗米,一碗米可以做两碗粥,如果掺着地瓜煮,就能做四碗地瓜稀饭了。  父亲常说:“农田里的
期刊
假如你的妈妈在家辛辛苦苦熬了3小时汤,好不容易出锅了,你却跟她说:“妈,我要加班,回不去了。”那她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肯定有巨大的失落感。  这个时候,如果你对她说:“汤什么时候喝不行啊,难道非得今天喝吗?”那么,妈妈的失落感会加倍。  所以,別怪她觉得“你总是很忙”,因为这就是一个情绪路标词:重要的不是是否喝汤,而是她在表达一种情绪。这个时候呢,你应该用情绪和行动来回应她。  正确答案是什么?  
期刊
从履历上看,钱佳楠是“人生赢家”的代名词。  钱佳楠18岁时被复旦大学提前录取;19岁时,第一篇短篇小说《西村外》就拿到复旦大学望道传媒奖。大学毕业6年后,她放弃稳定的教职,决定去英语世界试试,“额头碰到天花板”似的申请到艾奥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现在,33岁的她已在南加州大学攻读英语博士学位。  但实际上,一个母语非英语的女性想要在英语文学世界立足,其难度不亚于让美国作家从头学习唐诗
期刊
1  我常常渴念,那些晴朗的日子。  了无一事,阳光肆意洒落在年轻的草和树身上。  一双初遇的小蝶偶然停翅于小篱笆,它们一定不知道世间有过“梁祝”的故事。  蓝天挥一挥长袂,使燠热的下午变得温柔。  我偃卧在长廊下,让慵困自指尖流出,造个小小的,无端的梦。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缘由,我遗失了那些日子。2  诗人赶一百里路,去看想看的向晚天空。  他想找寻如散落桃花的晚云,他想展开一卷彤云笺,
期刊
〔美〕安德鲁·怀斯水彩  这是多么异样而奇妙,  轻声的泉水,每天夜里  在槭树的凉荫之下,  总是持续不停地流逝。  月光停在山墙上面,  总是像一阵香气在飘动,  一朵朵浮云总是飞向  又凉又暗的太空!  这一切永远常住不变,  而我们只是休息一晚,  又继续走向海角天涯,  没有人再將我们思念。  随后,也许经过好多年  我们又会梦见这清泉、  门和山墙,像过去一样,  而且还会久久不变。 
期刊
这一生中,我还从没看过那么多流云。傍晚时分,倚在山坡上面对晚天,啃一块难以下咽的干粮,只觉得满目空明,心旷神怡。云朵倏来忽往,幻化无穷,忽而旌旗招展,号角嘹亮,迈过群山;忽而又婷婷袅袅,在天边逗留片刻便化为乌有,只留几抹微红,如失去的好梦。傍晚时分,溶溶落日驱散了薄阴,云翳变得透明,只有饱含冰晶的青色。  云首舔舐着五极八荒。猛然间光辉迸射,好似一声呐喊,万物齐齐焕发,史前人类或可称为天堂的那个地
期刊
一  青年节,应景看了条视频,B站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作为“奔四”之人,我有些感触。  这是之前《后浪》的2.0版。去年是“前浪”向“后浪”喊话,这一次是“后浪”自己站上舞台发声,陈述自己不想成为某些样子的人。  包括不想成为“拿锯子的人”,非黑即白;不想成为随波逐流的人,毫无特点;不想成为隐形的人,良善缺失;不想成为浑身带刺的人,“杠”遍一切,等等。  里面的孩子,字正腔圆,意气风发,真像我
期刊
我刚到成都打工时,常混迹于水碾河农贸市场附近的小饭馆,与几位同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事,每人炒一盘3元一份的俏荤菜,黄曲米饭随便盛。如果老板不是特别忙,还会随手送我们一碗洗锅汤。  多年来,我一直将那一段生活,称为自己人生的“池塘之底”。已经低到了泥潭的最深处,而洗锅汤,便是那段触底人生的标配。  所谓洗锅汤,就是厨师在炒完一锅菜之后用来洗锅的水。沾了些残剩的油汁和盐味,烧开之后,撒一小撮葱花、味精,
期刊
许多年前,在江苏昆剧院看过一出《风筝误》。当时只当是才子佳人戏,多年后再看,却看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盟姻。书生与佳人,生活在痴情爱欲的海市蜃楼里,倒是周边的小人物,有着清醒十足的生活洞見。  《题鹞》一折,世故的是一个小书童,他对寒门才子的风月想象给予了善意的打击,道理很简单:“如今的人,只喜势利不重孤寒,若查问了你的家世,家世贫寒,连诗的成色都要看低了的。”说白了,就是价值观。朱门柴扉,总不相当,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