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的镰刀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真实的历史中,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的,他只是改良了前人造出的电灯,而在这些改良者中,就有马克沁的身影。在爱迪生的强势打压下,马克沁的小公司很快就在美国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他来到英国,受一位有名望之士的启发,他开始狂热地投入到武器研发工作中。马克沁机枪,一种当时最为恐怖的杀人武器,即将诞生。
  一提到重机枪,许多人大概都会冒出这样的画面: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缺乏飞机坦克的中国军队,在日寇的漫天炮火中,依靠为数不多的几挺重机枪,进行着顽强的抵抗。那重机枪的外形很有特点,枪管从一个大约有一臂长的圆筒中伸出,下有粗壮结实的三脚架,射手扣动扳机,旁边的士兵则不停地传输着子弹带,打出一条条火龙来。
  此枪名为马克沁。与加特林机枪一样,是一个名叫马克沁的人所发明。不一样的是,这个马克沁从未担心过他发明的武器会成为人类自相毁灭的工具,或者说,他恰恰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而去发明的。
  寒门匠才
  加特林先生出生富贵,自己的日子也过得相当不错;而马克沁先生之家境就差得多。两人在武器用途上的大相径庭,与此不无关系。
  马克沁祖上本是法国人,野史传说还与雨果家族沾亲带故。因为祖上信奉新教,遭到路易十四的迫害,与许多教友一同逃难美洲,时间是十七世纪末。到马克沁1840 年出生时,这一家人已在美国生根发芽半个多世纪。
  马克沁家族一直生活于贫困之中。穷是穷, 家里人口还是不少,马克沁先生一代就有七个兄弟,他排行第六。这个家庭是不太可能给七兄弟提供什么上学的机会,小小年纪就得外出打工, 补贴家用。令人惊异的是马克沁却接受了几年小学教育,在这方面至少是赶上了加特林先生。
  小学毕业后,加特林先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情和兴趣发展,马克沁却不行,窘迫家境迫使他必须去工作。第一份工作开始于他的十四岁,地点是在一家马车制造厂中。该厂老板属于早期资本家的代表,大量使用童工不说,还对他们进行残酷压榨,每天干十五、六个小时的重体力活, 外加拖欠工资。当周围的“工友”愤怒抱怨时, 马克沁却很少出声,因为他的注意力不在于此, 而在于从观察那些机械的运转中,迸发出一些奇思妙想来,并动手造了些简陋的机械装置。他有发明家之天赋。
  干了一年多后,他又得到了继续教育的机会, 和兄长一同重返学堂。此时家境有所宽裕,让他有了和兄长在课余时光出去打猎郊游的闲情逸致。也正是在此过程中,猎枪发射时的强大后座力将他肩膀撞得青一块紫一块,同时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个印记会在将来爆发出一场席卷人类历史的金属风暴。
  此后马克沁继续去打工,继续经历不同的老板,但是都同样的奸诈苛刻,而他也继续对此无动于衷,却在机械研究上越发深入。特别是他在接触了蒸汽机之后,那种气体具备的强大动能又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待到南北战争爆发时,已经大富大贵的加特林先生忧心于战争带来的死亡;而刚过二十的小伙子马克沁则跃跃一试要上战场去建立点军功。在此之前他已经发明了不少东西,比如一种远超当时同类产品的捕鼠夹,因为他不懂报专利那一套,结果被精明商人剽窃了去,大量制造,大量赚钱,他却蒙在鼓里,浑然不知。所以此时手头还不怎么宽裕、也没有什么名声的他,幻想着能靠军功提升一下社会地位。不料却始终没有得到上阵杀敌之机会,终日无所事事,最后他只好早早退役了事。
  此后他一路向北,去了加拿大,想在那儿碰碰运气。花光了盘缠之后,他只有先去打零工维生, 稍微好转之后,则是四处推销他最新搞出来的发明。但他的推销功夫实在不怎么样,与加特林先生不可同日而语,经常做赔本买卖。所以即便他发明出了包括自动喷水灭火器一类的产品,到了三十岁,他依然很穷。
  过了而立之年,他就开始转运了。此时他已结婚生子,回到了美国,并因为在煤气灯上的发明, 开始得到一些投资商的注意。栽了多年的跟头之后,他终于有了一些起码的商业头脑,知道先去注册专利,然后借钱开公司,给借钱的东家提供优惠服务等等生存之道。于是他的第一家公司成立了,业务范围是安装煤气灯。
  需知当时照明革命即将到来,以马克沁的目光,当然看得到那煤气灯的好日子没几天了。原始的电灯已经出现,但远不够实用,于是,马克沁又专注于电学,并研究起了电灯。
  爱迪生试验几千次发明电灯的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但那只是无数励志谎言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在真实的历史中,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的, 他只是改良了前人造出的电灯(甚至改良的实际工作可能都不是他在操作),并成功地将其商业化而已。而在这些改良者中,就有马克沁的身影, 他造出来的电灯,就性能而言,在当时并不输给爱迪生的那一款。
  但爱迪生之强大,就在于他是一个极其精明的商人,他善于发明,更善于与那些实力雄厚的财团巨商打交道,利用他们的力量来打击竞争对手,建立自己的垄断帝国。于是马克沁那可怜的小公司很快就在爱迪生的强势打压下,在美国失去了立足之地。
  美国混不下去后,马克沁将目光放到了海外,
  比如英国,貌似是个不错的去处。以自己的本事, 或许能在那儿闯出一番天地来,最关键的是,那里没有爱迪生。
  于是他和一帮难兄难弟又飘洋过海,回到先祖所居之欧洲后,还是干老本行,开电灯公司, 但生意很不好。直到四十来岁时,才在一位美国高人的指点下,豁然开朗:“如果你想在这里发大财的话,那就不要搞什么电灯吧,去发明武器吧, 发明一种能高效杀人的武器,那才是欧洲人需要的,让他们用这种武器尽情地自相残杀吧!”
  用心如此恶毒的高人,姓甚名谁,马克沁从未提起过,只是称那是一位在美国相当有名望的人士。不过马克沁却没有被这种恶毒所吓倒,他反而觉得这是一句“金玉良言”。加上他在欧洲各地多年的考察,也确实感觉到顶着文明外衣的列强之间,不仅急需先进武器去欺凌那些落后国家,也急需能用来争霸欧洲的秘密武器。这里最赚钱的生意,是军火。   加特林先生此时已经因为所造武器之杀孽深重,而退出了武器界;但后起之秀马克沁,可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他反而因为发现了自己的赚钱之道而欣喜不已,并立即狂热地投入到武器研发工作中。
  一种当时最为恐怖的杀人武器,即将诞生。
  赛电神枪
  以枪械而言,加特林机枪已是当时最具杀伤力的代表,马克沁在此领域上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少年时撞得他肩膀青一块紫一块的印记,爆发了出来。既然那枪械发射时的后座力如此强大, 那么何不利用这股力量,来制造一种能完成发射、退壳、上膛、再发射的机枪呢?然后他又想到了推动蒸汽机的强大气体动能,枪械发射时的火药动能,并不亚于此啊。两个印记撞在一起,一种划时代的机枪构想就基本成型了。
  与加特林机枪为代表的手动连续发射原理不同,马克沁的设计是一种利用火药气体和机械装置的全自动武器,也就是扣住扳机不放,子弹就会源源不断地发射出去,不需要像加特林机枪那样,靠人力或者其他力量来转动手柄。
  英雄所见略同,当时有此念头的不止马克沁一个人,只不过大多都已经失败了。故而有朋友得知马克沁在投钱搞这个,立马前来好心劝告, 让他早早放手是好。这朋友显然不是铁杆的那一种,因为他完全低估了马克沁的实力。
  在那位美国高人启发他后不到一年,他就在一种英国步枪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自动发射装置,能一连发射六发子弹。又过了一年,自动机枪也造了出来。
  他当时寄居于一位英国贵族名下的庄园中, 这个庄园有一个颇大的后花园,是理想的试射场地。在试射前夕,他特意在当地报纸上发了个广告, 称美国人马克沁研制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武器, 即将在某日某地试射,到时候请周围的人都把家里窗户打开,以免玻璃被武器试射时的巨大噪音所震碎,有言在先,碎了不赔。结果引得许多人前来观看。
  试射的场面相当震撼,只见一脸大胡子的马克沁穿着绅士服,戴着大礼帽,蹲在一挺怪模怪样的枪后面,一扣扳机,百余发子弹呼啸而出, 将远处当做靶子的大树打得拦腰而断。
  声音其时并不大,影响却很大。很快各方权贵闻讯纷纷前来观看试射,其中不乏皇室要人、军方高官、政府大员。马克沁也是花了血本搞“营销”,每次都耗费大量子弹进行试射,前后竟然多达两万余发,这可不是一笔小的开支。
  让他十分郁闷的是,那些观看试射之后,大为震惊的英国“大人”们,却总是开空头支票, 要自己继续按照他们提出的种种要求继续改进, 等到改进完后,他们又是推来推去,至多买几挺样枪,就是不见一纸合同。
  花点银子去走后门是个不错的主意,但马克沁想到的却是“此处不用爷,自有用爷处”,世界那么大,总有买枪的地方。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发明,开始了推销。
  在德国,他得到了与当时几种一流手动机枪同台竞技的机会,其中就包括加特林机枪。在三百余发子弹打出去后,全自动的马克沁机枪以无可争辩的半分钟发射速度排在第一位,加特林机枪以一分钟速度排在第二位,其余机枪都在一分钟以上。而考虑到加特林机枪是四人操作,马克沁机枪却只有马克沁一人,差距就更加巨大了。
  史称当时德皇威廉二世本无观看马克沁机枪表演的打算,是在他舅舅英王爱德华七世的鼓动下,才去看了看。结果看后大惊,连呼这才是真正的枪,随后他自掏腰包,订购了一批用来装备他的近卫团。
  清廷重臣李鸿章,在对待马克沁机枪的态度上,一如他对于加特林机枪,认为这是一种新锐利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所必需,并在1885 年就指示金陵机器局进行仿制。金陵机器局短短三年就仿制成功,开始小批量生产,但质量低劣, 并不受待见。
  虽然在中国也没有卖出去一挺机枪,马克沁却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那位正在仿制他发明的李鸿章大人。为此他特意写了一本厚达四百多页,外加四十余幅插图的书,作为赠与李鸿章的礼物。书中所言,则多为揭露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所宣扬的那一套歪理邪说,以及一些西方科技的知识。他在书中特别提到,自己对中国的特殊感情已经有好几十年了,最初起源于他年轻时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彼时有一群“高贵优雅的绅士”在谈论外国的风土人文,谈到中国时,其中一个绅士称:那是一个具有伟大的文明的国家,居住着一群伟大的人,西方人的偏见和蔑视纯属无知,一旦你学会了汉字,了解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融入了那里的生活,那么你就会奋起为他们辩护。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马克沁,此后他对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十分留意,并表示“中国人有权了解并获得一切科技”。
  谁是马克沁的第一个大客户呢?沙俄。当年
  率先大规模采购加特林机枪的是它,如今第一个批量购买马克沁机枪的,也是它。虽然具体的买卖过程与货款支付,在沙俄帝国极度腐败的官僚系统干扰下,过了很久才得以完成,但总归是一下子几百挺的大买卖。
  订单来了,生产又成了问题,单靠马克沁那小工坊肯定不可能,他自己又无钱开厂,只得与一些英国的军火商、金融家合伙。最初合伙的公司名为诺德菲尔德,后来又一起被大军火商维克斯公司收购,从此马克沁机枪顶着“维克斯”的名字出现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并在维克斯公司的推动之下,开始热卖。
  无人地带
  要直观形象地了解马克沁机枪之威力,可以去搜寻几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来看看。
  其中比较出色的一部,名为《战壕》,1999 年英国发行的电影,主演乃是现在的007 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影片反映的是1916 年的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投入百万大军,用传统的密集步兵集团冲锋,攻击德军阵地,却在德军大量马克沁机枪所编织的火网下,一片一片地倒下。丹尼尔·克雷格所扮演的士兵,参与的则是战役中伤亡最惊人的一次战斗,挺着胸膛,密密麻麻向德军阵地冲去的英军,一天之中,就有六万余人倒在了马克沁机枪射出的子弹之下!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伤亡接近八十万人,德军伤亡也超过五十万人。马克沁机枪和他兄弟“维克斯”机枪在其中“居功至伟”。   事实上,这部电影在电影艺术上颇为成功, 但还远没有真实到反映一战战场十分之一残酷性的程度。
  一战战场,特别是英法联军与德国对垒的西线战场,打的是“堑壕战”。也就是双方都挖掘了大量战壕,摆上许多机枪大炮,在双方的战壕之间,则是几百米的无人地带。通常这个无人地带已经在无数次炮火之下被轰得如同月球表面一样,布满了弹坑。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原始的坦克, 但远没有发展到能突破机枪大炮加战壕的程度。也只有愚蠢的指挥官,才会想到用大量步兵集团冲锋的人海战术,去冲垮机枪火网。
  这些指挥官的愚蠢,特别是英国指挥官,令人极其困惑,不仅因为马克沁是在英国发明、生产, 更在于他们的军队,早就在屠戮殖民地反抗者的战斗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武器。如曾经英勇抗击装备了加特林机枪之英国侵略者的祖鲁人,在1893 年的一次战斗中,以五千人冲击一个五十来人的英军小队,结果是被这支小队装备的四挺马克沁机枪打得大败,差不多三千人被杀死。此后英军又在入侵阿富汗、苏丹等地的战争中,大肆使用马克沁机枪,取得了惊人的杀伤。不料他们的指挥官却在十多年后非要去扮演当年被马克沁机枪屠戮的角色。
  在当年马克沁机枪屠戮殖民地人民表现“神勇”之后,马克沁就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骑士勋章,还得到了英国国籍。
  后来,马克沁醉心于发明飞机。在飞机发明失败之后,他又将其成果改作去造一种游乐园设施,最后做成一个类似现在旋转秋千的东西,为此他还出钱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收费游乐园,只不过生意惨淡。这位武器天才终究不是一块商人的料,尽管他的大多数发明,包括马克沁机枪, 主要的目的就是赚钱。
  这里要附带谈一谈马克沁机枪在德国人手中的“发扬光大”,当初对于这种武器反应冷淡的德军,最后还是在一战之前反应了过来,大量装备并仿制成功。而他们最为引人注意的地方,还不在于装备这种武器,而在于他们如何运用这种武器。正如坦克是英国人所发明,却被德国人在二战率先形成装甲突击战术一样,机枪不是德国人所发明,却也是他们首先搞出一套机枪战术。这种战术在一战中让英法流尽了鲜血,其中便包括前面提到的索姆河战役。其威力之大,以至于英法认为德军装备了至少五万挺马克沁机枪,实际上德军只有不到两千挺,全在于配置得法,运用神妙。
  德军的创新还不止于此,在对面的英法联军也如法炮制,摆起了机枪阵地后,他们又将重达六十余千克的马克沁机枪(德国仿制版),轻量化为一种全重不到十五千克的便携式“轻机枪”, 将其作为精锐突击队的主要武器。这种精锐突击队也就是敢死队,专门寻找敌方战壕线上的薄弱环节,在精确的炮火掩护下,以密集火力实施迅猛攻击,将其占领,打开一个口子,随后大部队跟上,继续扩大缺口。这种战术的精神发展到二战时,就变成了纳粹德军逞凶一时的“闪电战”。
  这种“发扬光大”,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德国著名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的那句名言: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拷问世界, 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拷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而被马克沁机枪杀死了大量青年的英法,从此对于战争便有一种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一战结束后,逐渐演变成了惧战思潮,又成为绥靖主义的源头之一。结果就是到了希特勒上台后, 面对纳粹的步步进逼,英国人只想着牺牲别人保全自己,法国人则忙着修马奇诺防线,幻想躲在后面高枕无忧,两国均不敢打仗,所以才会有被迫宣战后,半年多时间几乎未放一枪一弹的“静坐战争”的场面出现。一种机枪杀伤力能延续发酵到此种程度,足可以称之为原子弹一类的战略武器了。
其他文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卢作孚是以“中国船王”闻名于世的,然而30岁之前的他完全是个文化人,从事的职业是教师、记者和编辑。很难想象这个人以后会变成一个商业巨子。卢作孚所办的民生实业公司曾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堪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中的一个传奇。  建国初年,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 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
期刊
辞职既然是政治博弈的手段,那就有必要不断通过后续行动保证达到意图目的。蔡元培在胡适等好友的帮助下拟定了辞职步骤,其中当然包括左右事后舆论的计划。他们希望呼唤出关于辞职正义性的有益评论,扩大辞职的社会影响,以便对政府当局施加更大压力,扭转彭允彝干涉司法的现状。  蔡元培一生辞职多达二十余次,后来他总结自己经历时曾说“一生难进易退”, 大概可以作为多次辞职的真实写照。而1923 年蔡元培辞职是历次辞职
期刊
二刘之战使刘湘登上四川霸王的地位,形成独自称霸的局面, 结束了四川长达20多年的军阀混战局面,客观上有利于四川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蒋介石的触角也乘机伸向四川,刘湘为蒋介石势力渗透到四川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1915 年12 月蔡锷领导云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1916 年3 月22 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同年6 月去世后,各地军阀乘机攫夺地盘、霸据一方, 导致在全
期刊
在“竹林七贤”中,向秀出场机会很少,但论起才华来,他却是那个时代继王弼之后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除了天才嵇康、诗人阮籍,大概就属向秀对后世影响最大了。可性情温和敦厚的他,大概天生就欠缺明星气质,完全不会炒作,又不自带主角光环,于是成为竹林七贤中的万年绿叶。只能在《庄子注》等流传后世的思想随笔中,才能偶尔一睹其“妙析奇致,大畅玄风”的风流本色。
期刊
第一次鸦片战争胜利后,英法等西方列强在清朝获得了不少的权益。但他们认为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英法的商业贸易额增幅过慢,希望“修改和约”(《南京条约》),以进一步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854年4月,英国驻广州领事保灵照会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修约”,叶名琛因为反对英使进入广州,且咸丰帝反对给予洋人更多特权,于是以“拖字”应付,致使双方的会晤不欢而散。当年10月,英、法、美三国公使来到天津海
期刊
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日趋鼎盛,其领土面积在17世纪更达最高峰。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许多国家在海洋上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连连获胜的奥斯曼,最终止步于勒班多海战。  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是个在中世纪迅速崛起的军事帝国,通过武力将其版图逐步扩大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帝国的战场主要是在陆地,集中于巴尔干半岛、匈牙利平原、维也纳城下等地,爆发了一场又一场激战。但到16 世纪,帝国苏
期刊
即便是一些媒体、学者曾经猛烈地批判过《弟子规》,但这一类的古代蒙学教材如今已然进入了现在的小学课堂,河北一些小学还把《弟子规》融入了课间操,号召学生“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众观整个中国小学教育,《弟子规》的诵读热度也丝毫不减。  《弟子规》为清康熙年产间的秀才李毓秀编撰,内容涉及童蒙教育的待人接物等规矩,继承了朱熹编撰《童蒙须知》的传统,成为当时的蒙学读物之一。在清代它并不是必读的儒家经典,到
期刊
秋天是吃大闸蟹的季节。如今的大闸蟹,不仅成为月饼式的节日礼品,更是漂洋过海,入侵美国、德国、英国的河流,简直是泛滥成灾。不过,为什么在国内卖的超贵的大闸蟹,在国外就没人吃了呢?  “百年移民,一朝回归”  1912年,一位渔夫在德国北部的河畔发现一只长着毛茸茸爪子的小家伙,他把这个怪头怪脑的家伙送往当地博物馆。这便是欧洲的第一只大闸蟹了。此后,大闸蟹在欧洲迅速蔓延,占领了奥德河、易北河、维斯瓦河和
期刊
改编自金庸的武侠小说《连城诀》的电视剧中提到的一首没有列入《唐诗》里的唐诗:“乘船过江陵,两岸闻泣声, 不见梁元帝,唯有佛颂经。”  诗句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会有一个疑问:南北朝时期极度崇佛、吝佛的南梁皇帝乃是梁武帝萧衍,而非梁元帝萧绎。至于梁元帝萧绎身上最深刻的标签恐怕是, 他曾做过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在西魏大军攻入梁都江陵时,命人将宫中的十四万卷藏书焚毁。  那一天是公元5
期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往东北行走数十公里,有一个叫崔庄的小村落。小村落看上去毫不起眼,却藏有一巨型大墓。此墓呈椭圆形,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封土南北长70米,东西宽100米,最高处2米。墓碑上书:陶朱公范蠡之墓。  “陶朱公范蠡”何许人也?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范蠡辅越灭吴后,弃官经商,先到齐国,后定居于陶,自称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后葬于此。  历史有记载以来,范蠡应该算得上中华历史上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