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全县卫生工作紧紧围绕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一主线,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对标百强县,在深化医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强化新农合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初步建立“统放结合、适度把握、责权对应、奖罚分明”的管理体制。为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尤为重要。课题组就如何进一步提高长丰县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我县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232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家,县直卫生单位7家,乡镇卫生院(防保站)20家,民营医疗机构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10个,村卫生室191所。全县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235张,平均每千人达1.62张。在职医务人员1060人,副高以上职称15人,中级职称196人。
1.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乡镇卫生院是具有卫生行政和医疗预防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着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在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乡镇卫生院处于联结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村卫生室的中枢地位。2010年9月我县启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建立、人事制度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改革。初步建立了财政投入保基本,医院收入保发展的机制。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分院)临床用药全部通过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采购中标药品,零差率销售,药价降幅超过40%,广大群众从取消药品加成中直接得到实惠约2200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2.村(居)卫生室基本情况
村(居)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处于网底,主要承担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女、儿童、老年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我县从2007启动乡村(居)一体化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目前全县已建成运行191个村(居)卫生室,共投入资金1255.2万元,其中卫生院自筹资金占50%。服务农村人口数量608513人,年门诊数量111.34万人次。现有在岗村(居)医务人员499人,其中具有执业助理及以上资格的有117人,50周岁以上115人,占据总人数的23%,35周岁以下69人,占总人数的13.8%。从2013年7月起,我县在乡镇试点推行乡村(居)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在村医和村民间建立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由村民自愿选择村医并签约,村医作为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包医到户;签约后,村民可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健康评估、转诊等服务;有需要时,只要一个电话,村医就会上门提供诊疗服务。
二、当前我县农村卫生服务呈现的新特点
调查发现,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我县乡镇卫生服务呈现出三个新特点。
1.服务对象以常年在家的非青壮年为主。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就诊居民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为主,乡村医疗服务对象逐渐以老年人和幼儿为主体,所占比例约为80%。
2.住院治疗病因主要为基础性疾病。农村居民中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病、常性病、多发病、老年病)病例比重逐渐加大。老人常见病为高血压、心血管、脑血管、哮喘病等慢性病为主;儿童多为外伤、流感等一般性传染性疾病。
3.医疗需求由传统的诊疗需求不断向健康需求转变。随着老年病及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针对腰椎、颈椎、中风后遗症、肢残、肩周炎、风湿等疾病进行的中医药手段结合现代理疗康复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保障。
1.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为了有效提升全县医护质量医技水平,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短缺问题,保证本地病源不流失,建议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项目,逐步形成一个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和谐的医院文化氛围,追求单位与个人的共赢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一是卫生院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随时了解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思想动态,及时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形成团结、进取、合作、竞争的医院文化,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
作者简介:顾正锐(1964—),男,汉,安徽合肥人。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委党校,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一、我县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232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家,县直卫生单位7家,乡镇卫生院(防保站)20家,民营医疗机构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10个,村卫生室191所。全县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235张,平均每千人达1.62张。在职医务人员1060人,副高以上职称15人,中级职称196人。
1.乡镇卫生院基本情况
乡镇卫生院是具有卫生行政和医疗预防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着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在我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乡镇卫生院处于联结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村卫生室的中枢地位。2010年9月我县启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建立、人事制度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建立、绩效考核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改革。初步建立了财政投入保基本,医院收入保发展的机制。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分院)临床用药全部通过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采购中标药品,零差率销售,药价降幅超过40%,广大群众从取消药品加成中直接得到实惠约2200万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2.村(居)卫生室基本情况
村(居)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处于网底,主要承担健康教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女、儿童、老年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医疗服务。我县从2007启动乡村(居)一体化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目前全县已建成运行191个村(居)卫生室,共投入资金1255.2万元,其中卫生院自筹资金占50%。服务农村人口数量608513人,年门诊数量111.34万人次。现有在岗村(居)医务人员499人,其中具有执业助理及以上资格的有117人,50周岁以上115人,占据总人数的23%,35周岁以下69人,占总人数的13.8%。从2013年7月起,我县在乡镇试点推行乡村(居)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在村医和村民间建立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由村民自愿选择村医并签约,村医作为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包医到户;签约后,村民可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公卫、健康评估、转诊等服务;有需要时,只要一个电话,村医就会上门提供诊疗服务。
二、当前我县农村卫生服务呈现的新特点
调查发现,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我县乡镇卫生服务呈现出三个新特点。
1.服务对象以常年在家的非青壮年为主。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人口老年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就诊居民以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为主,乡村医疗服务对象逐渐以老年人和幼儿为主体,所占比例约为80%。
2.住院治疗病因主要为基础性疾病。农村居民中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病、常性病、多发病、老年病)病例比重逐渐加大。老人常见病为高血压、心血管、脑血管、哮喘病等慢性病为主;儿童多为外伤、流感等一般性传染性疾病。
3.医疗需求由传统的诊疗需求不断向健康需求转变。随着老年病及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针对腰椎、颈椎、中风后遗症、肢残、肩周炎、风湿等疾病进行的中医药手段结合现代理疗康复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重视。
三、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保障。
1.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为了有效提升全县医护质量医技水平,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短缺问题,保证本地病源不流失,建议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项目,逐步形成一个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框架。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和谐的医院文化氛围,追求单位与个人的共赢是留住人才的根本。一是卫生院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随时了解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思想动态,及时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形成团结、进取、合作、竞争的医院文化,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
作者简介:顾正锐(1964—),男,汉,安徽合肥人。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委党校,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