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浑然天成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astcandm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歌之所以吸引、感染幼儿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童趣美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儿歌 幼儿 艺术魅力
  
  儿歌,是指流传于低幼儿中间,主要供学龄前儿童欣赏吟唱的一种短歌,它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被称为“天籁之音”。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时,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他们可能并不理解,但那甜美动听的语音、舒缓和谐的节奏却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出生,伴随着孩子们长大,它已成为学龄前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以简洁的语言,浅显的内容,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吸引、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那么,儿歌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它之所以为幼儿喜闻乐见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儿歌的美包容在作品的内容形式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儿歌是因为其具有以下各方面的艺术魅力而深受幼儿的喜爱。
  
  一、儿歌的音韵美
  
  大凡优秀的儿歌,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唱起来动听,究其原因,是因为儿歌具有和谐的音韵美。而音韵美的主要表现在于其句式短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因而,儿歌也被称为“半格律诗”。在幼儿那里,他们喜欢听成人说话,喜欢听他所能听懂的短小的童话,但最喜欢听和说的,还是那些韵律和谐、朗朗上口的儿歌。
  传统儿歌中的摇篮曲可以说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样式,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时他们就开始听大人吟唱。而摇篮曲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的音乐性,因为婴儿并不懂得你唱些什么,却能感受音乐的美丽;成人吟唱时的无限深情也增加了儿歌的感染力。正是成人的爱心与音乐水乳交融的合奏,才有了儿歌的动人心弦。例如陈伯吹创作的摇篮曲《宝宝要睡觉》:
  风不吹,浪不高,/小小船儿轻轻摇,/小宝宝啊要睡觉。
  风不吹,树不摇,/小鸟不飞也不叫,/小宝宝啊快睡觉。
  风不吹,云不飘,/蓝色天空静悄悄,/小宝宝啊好好睡一觉。
  这首儿歌,是写给躺在摇篮中的孩子的。虽然他们还不可能理解歌词的含义,但摇篮曲却以它和谐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直接唤起孩子的美感,让他们在母亲温柔的低吟中,感受到爱和美,接受到最早的美的熏陶。
  再如张继楼的儿歌《小蚱蜢》: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的高!”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这首儿歌共三小节,每节句式简短,节与节对称整齐,节奏鲜明;句尾的“高、草、翘、跤、包”等字押“āo”韵,音韵和谐;同时以形象的动作、语言描绘出了小蚱蜢骄傲自大的形象,让儿童在忍俊不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性无疑是儿歌美感的最直接来源;幼儿在尚未明白语言含义之前从儿歌中感受到的只能是它的声调、节奏和韵律。”①总之,音韵美是儿歌最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音乐性,儿歌也就不能称其为“歌”了,也就没有了艺术性,没有了生命力。
  
  二、儿歌的形象美
  
  儿歌语言通俗浅显,适合幼儿听赏;同时,儿歌语言一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精炼、形象,能给孩童以形象的美感。正如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先生所说,“儿歌的语言自然是诗的语言,务求精炼,同时还需注重形式美和音乐美。洗字炼句,讲究语言美,也是提高儿童艺术品位的重要方面。”②这里所说的“诗的语言”、“洗字炼句”,我想主要是指儿歌语言的形象性。
  幼儿的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其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因而他们特别喜欢形象鲜明的儿歌。如李华的一首极短小的儿歌《不要不要》:“小鸟,小鸟,//有翅有脚,//妈妈想要抱抱,//不要,不要。”这首儿歌篇幅不到20字,不仅句式简短,能够押韵,读来和谐上口;而且运用反复、拟人的手法向幼儿描绘了一只不依赖妈妈、能独立飞翔的小鸟的形象,让幼儿在鲜明可感的形象中受到教育。再如《大公鸡》:“大公鸡,真美丽,//头插大红花,//身穿五彩衣;//会唱歌,//会报时,//清早唱一曲,//催我早早起。”这首儿歌运用拟人手法,把公鸡当作会打扮、会唱歌、会报时的人来写,让小读者感到亲切;幼儿欣赏或吟唱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美丽、可爱、活泼的大公鸡形象。又如儿歌《爱清洁》:
  小鸭叫,“呷呷呷”,叫我剪指甲。
  小鸟叫,“吱吱吱”,叫我刷牙齿。
  小狗叫,“汪汪汪”,叫我换衣裳。
  小猫叫,“咪咪咪”,叫我洗洗面。
  这首儿歌,以排比、拟人手法,让小动物登场说话;有动作,有声音,形象感强,让幼儿在形象的感染中很容易地想到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孩子。
  总之,儿歌语言若能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叠字叠词等手法,可使儿歌形象鲜明,具体可感,情趣盎然。
  
  三、儿歌的情感美
  
  幼儿性情可爱、率真,情感鲜明、纯真;同其情感特点相一致,儿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纯真、明朗的。不管是听父母吟唱,还是自己牙牙模唱,儿歌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情感都可以给幼儿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如前面所提到的儿歌中的《摇篮曲》就能使幼儿在优美的旋律、徐缓的节奏中感受到亲人的爱抚。再如儿歌《小板凳》:“小板凳,/真听话,/陪我一起等妈妈。/妈妈下班回来了,/我请妈妈快坐下。”这首儿歌以浅显的语言表现了孩子对妈妈那种朴实、纯真的爱。又如《排排坐》:“排排坐,/排排坐,/分果果。//大的留给张小弟,/小的留给我自己。”这首简短的儿歌通过幼儿分果子吃这个简单的生活小事,表现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爱。由传统儿歌改编的《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完饼糕上学校。”这首儿歌极具人情美,它表现了“宝宝”对“外婆”的深深依恋和“外婆”对“宝宝”的一片疼爱之情。
  总之,儿歌的情感美不仅使儿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情感的熏陶中受到思想的洗礼和爱的教育。
  
  四、儿歌的童趣美
  
  纯真稚拙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儿歌同样要表现其童真童趣的一面。有些儿歌,虽谈不上什么教育与知识,但写出了童真,表现了童趣。如传统儿歌《小耗子》:“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不肯来,叽里咕噜滚下来。”这首儿歌,描绘了一只可爱、调皮的小老鼠形象,极富童真童趣,孩子们读后会开心一笑。
  儿歌的童趣美不仅在于其表现了童趣,而且表现在不少儿歌在欣赏时还可以配上音乐、动作等,变成充满童趣的游戏活动。如柯岩的《坐火车》就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儿歌。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把小板凳摆成一行,当成火车来表演。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模仿着火车鸣笛的声音,模仿着乘坐火车的感觉,那种兴奋和快乐可能会终身难忘。正是这类富于游戏趣味的儿歌作为载体使孩子们进入一个欢乐、友爱、充满童趣的童真世界。
  总之,儿歌是一种短小精悍、玲珑剔透的艺术品。它以其特有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童趣美等艺术魅力深深吸引、感染、教育着幼儿,从而成为儿童文学百花园里一株绚丽的奇葩,成为儿童文学家族中最活跃的一员。■
  
  注释:
  ①童年生命的诗意谐奏——传统儿歌魅力探源.曾志平著.载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73页.
  ②浅谈近年儿歌的创作.张美妮著.载于张美妮儿童文学论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其他文献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
期刊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
期刊
在亘绵不绝的古代短篇小说中,《聊斋志异》是一座高耸云端的巨峰。大抵成功之作,莫不根植于生活。在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纯粹的记实之作,另一种则是以表现理想为主。《聊斋志异》多属后者。  明末清初的政治更迭、经济重创、生活苦难虽在蒲松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在创作时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以大胆的想象作为故事中主要情节的支柱,从而使这些真实的题材具有浪漫的基调。他用一种执着的态度坚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课文感知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学习和分析课文内容无形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因此,现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谈课文内容与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出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在饥饿和寒冷的交迫之下,而被活活冻死在街头。
期刊
“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这是鲁迅离开鲁四老爷家之前的一段内心的想法。这与本文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展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主旨并无多少关联。然而,这一闲淡无奇之笔却是作者极用心之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赏析这一闲笔,体会作者这一用心之处。    一、极闲之笔尽极苦之人    祥林嫂“比勤快的男人还
期刊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是的,童心太重要了。童心,是作家禀赋的一个方面,是诗人气质的一项质素。意大利哲学家维克说:“在世界的儿童
期刊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不少问题:写抒情类文章时,有的学生无情可抒,苍白单薄,只追求语句华丽,情感失真;有的机械模仿端着架子好像很有气势,言之无物,使情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记事类的文章时,主要是转述别人的故事,只有结尾几句是写自己的东西,机械呆板。那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下面就是我在这方面的探索:    一、贴近生活,寻真情
期刊
从新课改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指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多读结合多写,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是走好初中作文教学之路关键的“四步”。走好了这“四步”,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作文教学将会迈进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    “我不会写”、“我写不好”,这是初中学生上作文课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他们一听说写作就感到头疼,
期刊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虽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引人入胜;但是尾收得好,更能使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明人谢榛所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下面我们来赏析一组有韵味的结尾。    一、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期刊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给出指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规定的范围、文体等进行写作。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它限制严格,指向明确,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检测出考生实际作文水平,因而十分重要。从中考实践看,话题作文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已盛极而衰,命题作文再度回归并倍受青睐。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命题作文已稳坐“第一把交椅”,当之无愧地成为“龙头老大”。中考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类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