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 渐臻佳境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1982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鉴于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探究阅读认知规律,寻求一条易于为学生接受的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说一说,总结一下学生就能提高的。
  怎样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才能够提高效率,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文章整体出发,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沉入文章之内,体会作者情感;走出文章,站在客观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技巧;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作者的语言,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
  
  一、从文章整体出发,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沉入文章之内,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指出:“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做到这一点:在感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所有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人之间的区别。”“感受”是学生浸入作品的第一步,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任何理由来剥夺他们这一自主性活动。因为学生是带着一种新奇感来面对一篇作品的,且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获得一种自我陶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仅满足于感受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文章的内容,进而体察作者的情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那只有深入地反复地读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地走进作品,细致入微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感悟。有一个同学说:“读第一遍我被作者质朴语言中融入的真情感动了;读第二遍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无非就是一般人的舐犊之情;第三遍读我在这背影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的身影,真情就体现在这些琐屑的小事上。”教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也是没有讲解,通过学生不厌其烦地读课文,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也由于学识修养所囿,教师有时对创作背景要做必要的介绍。特别是写作年代久远或者背景复杂的文章,更需要补充必要的辅助材料。比如鲁迅先生的《雪》,在教学时我就给学生补充了鲁迅生平、文艺思想、写作年代等资料,学生终于读出了作者喜欢温文尔雅的南国的雪,但更喜欢粗犷豪放的朔方的雪,而朔方的雪,可以说是某种国民精神的象征。没有必要材料的补充,学生是很难真正深入了解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
  
  二、走出文章,站在客观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深入细致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感这是沉浸在文章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所必要的,但不是阅读的全部。我们还要保持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跳出作品,把文本作为一个客体进行审视。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艺术成就。
  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写了同名的作文,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我”,而朱自清的文章就成了“他”。这样就使学生跳出了文章之外。然后我就让学生从各方面拿自己的文章同课文作比较,从而能体会出作者高明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教读李森祥的《台阶》时,我引入“第三者”——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来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成功地避免了对文章的肢解。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刻体会了文章的成功之处,还让他们掌握了写作的最基本方法,这样正好实现了以读促写的目标。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当学生能够站在文本之外来审视艺术得失、欣赏作品艺术成就之后,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就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作者语言,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知力,提高语言素养,这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通过前面两步,学生已对文章的语言有所感受,但是感受还不够深刻。怎样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的语言呢?我从一篇文章中得到启迪。
  有一位著名作家在回忆他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这说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知力,是提高语言素养的最有效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读,反复的、多角度的、多种形式的读,再辅之以思,正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还语文教学以本貌。否则,提高阅读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济宁市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座落在被誉为“大蒜之乡”、“诚信之乡”的山东省金乡县中心街东段,是英雄王杰的母校,依古塔,傍星湖,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省级教学工作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更是当地首屈一指的明星学校,最突出的是这所学校的各科教学成绩,特别是语文教学,在全市乃至全省都非常
期刊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潦倒不幸,他的无题诗因年代久远,加上诗意蒙眬,往往成为意旨难明,千古揭不破的诗谜,有些注释虽已成定论,甚至编入教科书,但细细推敲起来,却又似是而非。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选入了李商隐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本人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下面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中的诠释有一些令人费解之处。经过查阅各种资料和长期思索,对于诗中“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
期刊
摘 要:当今的语文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探究原委,提出追求高效课堂的切实方法。  关键词:课堂高效率 误区 探究    高效的课堂教育自古以来就是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标。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如今的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开放,教学手段趋于先进多样,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来百花齐放的景象。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然而在新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注重感悟、注重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实施方法,而“换位法”则是通往体验和感悟的一座神奇的桥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的“换位思考”就是指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当事人心境的心理历程。如果把这
期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工作的重点。    一、精选内容,诱发阅读动机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恰当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才会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吸引他们去读、去想、去感受。因此,我们要精挑细选阅读内容,介绍好书给学生。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
期刊
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我在少年时拜读过,青年时品读过,时至今日,重读此文,方觉有了一些感悟,略略体会到昔时先生写作时内心的哀痛与愤怒。刘和珍君,她的一腔碧血喷洒在中华热土上,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首先,她不是暴徒。“三一八”事件后,当时的北洋段祺瑞执政府对外宣布死难者是暴徒。真相究竟如何,没有亲眼目睹事件经过的普通民众不知道,而此时流言和污蔑却肆虐。出离愤怒的鲁迅先生拍案而起,
期刊
自曹雪芹《红楼梦》诞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研究探讨,各派论断频出,学家众说纷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至今日,很难有人能够说已经读懂读透了《红楼梦》。笔者对《红楼梦》更是读来读去,仍是一知半解。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对《红楼梦》略知一二。就选文《宝玉挨打》多次进行研读,反复揣摩,似乎有所感悟,在《安徽文学》2008年12月刊发了
期刊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诗圣”和“诗史”,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那么他们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否真的那样“泾渭分明”呢?在杜甫的诗歌中究竟有没有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呢
期刊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
期刊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