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鉴于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探究阅读认知规律,寻求一条易于为学生接受的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说一说,总结一下学生就能提高的。
怎样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才能够提高效率,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文章整体出发,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沉入文章之内,体会作者情感;走出文章,站在客观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技巧;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作者的语言,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
一、从文章整体出发,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沉入文章之内,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指出:“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做到这一点:在感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所有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人之间的区别。”“感受”是学生浸入作品的第一步,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任何理由来剥夺他们这一自主性活动。因为学生是带着一种新奇感来面对一篇作品的,且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获得一种自我陶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仅满足于感受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文章的内容,进而体察作者的情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那只有深入地反复地读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地走进作品,细致入微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感悟。有一个同学说:“读第一遍我被作者质朴语言中融入的真情感动了;读第二遍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无非就是一般人的舐犊之情;第三遍读我在这背影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的身影,真情就体现在这些琐屑的小事上。”教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也是没有讲解,通过学生不厌其烦地读课文,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也由于学识修养所囿,教师有时对创作背景要做必要的介绍。特别是写作年代久远或者背景复杂的文章,更需要补充必要的辅助材料。比如鲁迅先生的《雪》,在教学时我就给学生补充了鲁迅生平、文艺思想、写作年代等资料,学生终于读出了作者喜欢温文尔雅的南国的雪,但更喜欢粗犷豪放的朔方的雪,而朔方的雪,可以说是某种国民精神的象征。没有必要材料的补充,学生是很难真正深入了解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
二、走出文章,站在客观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深入细致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感这是沉浸在文章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所必要的,但不是阅读的全部。我们还要保持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跳出作品,把文本作为一个客体进行审视。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艺术成就。
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写了同名的作文,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我”,而朱自清的文章就成了“他”。这样就使学生跳出了文章之外。然后我就让学生从各方面拿自己的文章同课文作比较,从而能体会出作者高明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教读李森祥的《台阶》时,我引入“第三者”——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来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成功地避免了对文章的肢解。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刻体会了文章的成功之处,还让他们掌握了写作的最基本方法,这样正好实现了以读促写的目标。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当学生能够站在文本之外来审视艺术得失、欣赏作品艺术成就之后,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就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作者语言,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知力,提高语言素养,这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通过前面两步,学生已对文章的语言有所感受,但是感受还不够深刻。怎样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的语言呢?我从一篇文章中得到启迪。
有一位著名作家在回忆他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这说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知力,是提高语言素养的最有效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读,反复的、多角度的、多种形式的读,再辅之以思,正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还语文教学以本貌。否则,提高阅读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鉴于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探究阅读认知规律,寻求一条易于为学生接受的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不是老师说一说,总结一下学生就能提高的。
怎样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才能够提高效率,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文章整体出发,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沉入文章之内,体会作者情感;走出文章,站在客观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与表达技巧;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作者的语言,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
一、从文章整体出发,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沉入文章之内,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指出:“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表达的。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做到这一点:在感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所有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人之间的区别。”“感受”是学生浸入作品的第一步,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我们在教学中没有任何理由来剥夺他们这一自主性活动。因为学生是带着一种新奇感来面对一篇作品的,且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获得一种自我陶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仅满足于感受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文章的内容,进而体察作者的情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那只有深入地反复地读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地走进作品,细致入微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感悟。有一个同学说:“读第一遍我被作者质朴语言中融入的真情感动了;读第二遍我感觉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无非就是一般人的舐犊之情;第三遍读我在这背影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的身影,真情就体现在这些琐屑的小事上。”教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也是没有讲解,通过学生不厌其烦地读课文,学生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也由于学识修养所囿,教师有时对创作背景要做必要的介绍。特别是写作年代久远或者背景复杂的文章,更需要补充必要的辅助材料。比如鲁迅先生的《雪》,在教学时我就给学生补充了鲁迅生平、文艺思想、写作年代等资料,学生终于读出了作者喜欢温文尔雅的南国的雪,但更喜欢粗犷豪放的朔方的雪,而朔方的雪,可以说是某种国民精神的象征。没有必要材料的补充,学生是很难真正深入了解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
二、走出文章,站在客观角度,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
深入细致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感这是沉浸在文章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所必要的,但不是阅读的全部。我们还要保持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跳出作品,把文本作为一个客体进行审视。这样才能把握文章的艺术成就。
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先让学生写了同名的作文,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我”,而朱自清的文章就成了“他”。这样就使学生跳出了文章之外。然后我就让学生从各方面拿自己的文章同课文作比较,从而能体会出作者高明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教读李森祥的《台阶》时,我引入“第三者”——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来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表达技巧,成功地避免了对文章的肢解。通过比较,不仅使学生深刻体会了文章的成功之处,还让他们掌握了写作的最基本方法,这样正好实现了以读促写的目标。
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当学生能够站在文本之外来审视艺术得失、欣赏作品艺术成就之后,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就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品味作者语言,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知力,提高语言素养,这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大任务。通过前面两步,学生已对文章的语言有所感受,但是感受还不够深刻。怎样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的语言呢?我从一篇文章中得到启迪。
有一位著名作家在回忆他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我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唏嘘’,竟至‘放声哭泣’。”这说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知力,是提高语言素养的最有效方法。
总之,要想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读,反复的、多角度的、多种形式的读,再辅之以思,正所谓“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还语文教学以本貌。否则,提高阅读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