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当赋予校园更多生命意义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8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热潮也在农村学校迅速兴起。许多“校园文化”仿佛平地一声雷,争奇斗艳般竞相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但细细品味这些“文化”,在惊喜之余我生出一点隐忧:这种“大跃进”式的文化项目建设,会不会有什么“闪失”呢?应当说这并非杞人忧天。纵观许多行政主导下“大跃进”式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当前文化建设“热”中,主政者头脑中确需有一点“冷”思考。
  考察周围的学校,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倾向:
  一是“应付化”倾向。当前的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文化是由上而下“被建设”的,而不是由学校内部、师生中间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上好之,下必甚焉,于是乎很多学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应景之作者有之,照搬照抄者有之。我曾到过一所学校,刚走进行政办公楼,就感觉“宾至如归”:各科室门前的标识牌不仅样式、色彩与笔者所在学校相似,甚至牌上镌刻的校训、校徽也是一样的。校训、校徽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浓缩,是这所学校据此而存在、生活之根本、实践之导向,连这也奉行“拿来主义”,不能不说是应付的结果。还有些学校谈到校园文化头头是道,但真实地深入到学校,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校园文化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坐而论道,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宣传册上,没有可以依附的教育行动,没有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这些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说到底是虚假的表象,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伪教育和假教育。
  二是“物表化”倾向。一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校长们就侃侃而谈学校的硬件建设发展得如何迅猛,学校的建筑、墙壁、绿化做得如何活色生香,唯独缺少了对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关注,缺少了对学校校风、校训的厘清,缺乏了对学校制度的内化,缺乏了对师生行为的养成和熏染,缺少了对学校仪式节日与庆典的赋予,缺少了对学校师生学习榜样的梳理和传承。某县有一所中学,在均衡迎检期间投入几万元制作各类宣传牌、标识牌,把整个教学楼布置得花里胡哨,却无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也无层次和美感,更没有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标识,没有成为师生生命和记忆的组成部分,和师生的生命成长是互不相干的,“没有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它们就只是一个图案、一个景物或者只是一种装饰或摆设,给人一种堆砌之感。”
  三是“边缘化”倾向。这突出表现为,要么过分强调教学质量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不是抓住学校文化建设的牛鼻子,而依然是以分数论成败,以应试为主旨;要么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认为“文化”是宏大叙事,学校小天地既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笔者曾与一位中学校长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不自觉间他就把话题转到今年初三抓得如何紧,会有多少学生上重点高中等等。在他眼中,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面对升学“压力”,随时可以延后,随时可以打住,随时可以牺牲,是可有可无的一项建设。
  四是“碎片化”倾向。随着校长的更迭,学校文化建设朝令夕改,缺乏一种统领性、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理想。我们很遗憾地看到,不少农村学校的一任新校长入职,不是挖掘学校长久积淀下来的历史和传统,而是另起炉灶,总是举起自己的大旗,再下一盘很大的棋。这样,一所学校经历了几任校长,就出现了几种不同样式的“学校文化”。而无论是哪种学校文化,都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碎片,最终将像浮萍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掩埋,被抛弃。
  要解决学校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庸俗化、片面化、激进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物表化、应付化、边缘化、碎片化,就要让学校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文化的价值。
  首先,校长要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担,领导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怪现象,其产生的根源就是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理解不透,贯彻不力,落实不够。朱永新先生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皈依,是他们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神话的聚合体。它决定着人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同时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学校的节日、仪式、庆典、教学,以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则等)、各种物质载体(建筑、logo、色彩、绿化、教室、课桌、座椅、装饰、校服、网站甚至校徽、纸杯等)和全部的符号体系(校训、校歌、校徽、学校吉祥物,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的语言表达)之中。”朱永新先生的说辞当然值得商榷,但是只要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学校的文化,我们至少就会避免出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偏颇和错误。那种学校文化建设和老师无关、和学生无关的想法自然就会销声匿迹,而以为只要搞好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了校园,就是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任务的观点,也会至此而休。南漳县城关实验小学的卞和文化建设何尝不是这样。在文化打造之初,学校以传承“卞和精神”为重点,精心设计了诸如“卞和之声”诵读节、“卞和之帆”体育节、“卞和之韵”艺术节、“卞和之馨”读书节、“卞和之星”科技节系列文化活动。但我们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感觉“卞和精神”来得稀少、行得单薄、走得匆忙。要将“卞和精神”落地生根,就必须向课堂延伸,积极打造快乐高效的卞和课堂。这样我们的卞和文化建设就拥有了最实在的载体、最广阔的天地!
  其次,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千江映月,而不是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学校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定案的。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穿越过去和未来,需要反复酝酿和修订。完善学校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坚守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浸润学校的旅程。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学校还要善于找准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学校的建筑,作为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当然需要建设。但应该量力而行,不是一定要建成楼堂馆所。农村学校的建筑,也不可能美轮美奂。因此,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的建设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学校师生的生命状态,是学校的精气神和精神气象的建设。即便是物质建设,它也应该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具有鲜明的个性——学校建筑是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由师生们共同完成,体现儿童立场和对生命的尊重。总之,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要有农村的特色和山野的味道。
  第三,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想些大问题,做点小事情。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批判性地思考,建设性地投入,同时又生态性地植入——如果你不能做“大事“,那么请以一种伟大的方式做小事。譬如,江苏省有个农村中学,它就以“厕所文化”为起点,着力营造了师生的行为文化,进而开辟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新气象。“厕所文化”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起点,那么还有什么细节不能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呢?随手关灯这个细节小吧,但笔者觉得它其实也够大,就从这点开始,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推行低碳生活的学校文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校文化建设也是如此。学校文化建设不妨慢一点,再慢一点,慢而不息。当我们认定要做一件事,就做到底,绝不停止,绝不放弃。但同时我们也要谨慎面对批评和指责,要做到即使落后,也要坚持做;不怕慢,只怕站着不干。当我们的小事做得足够好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开始想些“大问题”了。这时候,我们曾经做过的小事,就变成了依附于它而得到阐释的全部学校生活存在的理由与证据。如此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将水到渠成,学校也就有了文化自觉,真正拥有文化的“灵魂”。[■][E]
其他文献
家长也是一股教育力量清晨,我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与两个同学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里的装饰瓶,班主任以培养孩子的担当为由,要求这三个“当事人”赔偿。装饰瓶
本文对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用案例呈现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本应保留的特色,即历史问题应多一点,思考感悟应多一点,思维交流应多一点,更应关注学
小学中、高学段(9-12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最佳时机.各地也需要重视儿童自主能力培养.数学的学科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们日益认可自主
教育部日前对连片特困地区县的2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3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情况进行通报。在所有省份当中,湖南省政策出台时间最早,投入最多,为3.82亿元。  为
生物实验教学是初中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有效途径.想要在新形势下的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我们就必须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生能够在实验中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与实
“预设”指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所做的设计.而“生成”与“预设”相对,是指随教学过程的展开而发生预期之外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教学
化学学科具有渗透环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实施环境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学化学中渗透环境化学知识教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素材以求从课堂教学中渗透、要充分挖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工作时,对于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有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们对于文学、艺术、
每届学生,每个班级,到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不同的思维和思想认识,对知识的吸收和教师教法的适应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更需要针对性,需要迎合大多数学生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