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高明的生命哲学和生命智慧。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历经两千多年逐渐得以完善和发展。由于特有的民族气质、地理环境和社会形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儒、道、释、墨”等思想为一体的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没有西方式的以知识为中心,以理智游戏为一特征的独立哲学,也没有西方式的以神为中心的启示宗教。它是以“生命”为中心,由此展开对人们的教导、智慧、学问与修行。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视野中, 人、动物和周围的世界—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天、地、人。人在其中处于“与天地参”的地位,负有重大使命。宇宙万物中,唯有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发展了主观能动性,智慧地利用天时、地利, 并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和文化,“赞天地之化育”,从而使整个宇宙生机勃勃,生生不己。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生命哲学早期形成的影响
儒家以《论语》为代表的四书五经,不仅仅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
巨大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生命哲学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站在人生之内来思考生命问题,对生命的安顿与调护、完成与完善采取了如下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中加以印证。(l)儒家关心现实世界,只关心“生”—一个世界。“未知生,安知死?”即此世间的生命与生活,不问前生后世,不做玄虚的纯抽象思辨,不构想天堂地狱,只追问既有此生命,则此生命当如何度过才有意义和价值。(2)儒家注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儒家弟子认为对人生的生命价值要有所追求。身在草泽,胸怀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追求?立足日常生活。“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 又不止于日常生活,强调对家、国、天下、王道、历史应有所担当,将普通生活与崇高使命贯通起来。这从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所言“当今之世,果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可见一斑。(3)儒家强调的是生命的和谐。如何理解这个和谐?个人的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我的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谐,概括地说就是“天和、地和、人和、己和”,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关系的实现。生命和谐的人,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本,其在生活事实上可能有贫富、穷达、寿夭、得失等等的际遇变化,但“不改其乐”是他一贯的生命状态,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是他的生命写照。 (4)道德生命的完善从己身做起,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起点和基础,立人、达人是延伸和扩充。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道家的生命哲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浪漫超脱的无为品格和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它们旨在为人们编织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和价值束缚的生存意境,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自由栖息的家园。在面临本性迷失、人性异化的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道家生命哲学体现出经久不衰、极具启发性的思想魅力。
(1)道家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生命本原论。道家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和理性主义色彩。这集中体现在它对生命本原的探求上! 生命如何产生?我又何以存在? 这是亘古以来人们苦苦探求的哲学问题。作为道家最高哲学范畴的“道"被视为生命的来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源于“道"。这里“天地”并不是物质的同义词,而是一种具体的运行着的自然状态。
(2)道家提出了生存在最佳境界—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道家主张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人生观。道家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始终闪烁着自然关怀的光辉。主要表现在生命存在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归宿都统一于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他们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人性应该复归自然,人也应该法自然!
(3)道家反对贪欲,主张守柔处弱与世无争的生命修为观。这个观点是依托水的特性提出的#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在一般人看来,刚强的人,聪明的人总会占上风,事事顺利!而老子却从“反者道之动”命题出发,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并且相互转化,秉承这种思想,他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柔弱的东西往往更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并且以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告诉了人们一个真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三)佛教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菩萨的世界是非常陌生的,闻所未闻,因而充满好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是一种在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如道家“隐逸林泉”、“不事王侯”的双重选择之外的又一种选择,而且也是人生理想中更高的抉择——精神世界的高度圆满的境界!
(1)佛教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拓了更广泛的空间,改善了对人生的认识。根据佛经记载,众生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但得益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未来果报之业力,而人生其实就被这些业力所主宰。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苦乐。
(2)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类要和周围的世界和谐共处。
在这个世界里“万物之灵”,人类拥有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智力优势!当“取得良好的生活资料及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流露出其恶劣的一面,不仅表现为对自身同类的伤害,也发展到杀害其他生物以自肥,并严重破坏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人类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以致到了不能不予以解决的地步!为了人类自身与其他生物#共生共荣"(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为了实现人们达到色界"无色界,乃至于佛菩萨世界的美好愿景,佛教提出了从低到高"逐步上升的不同标准的要求,以适合不同的人群修习,以提升品德修养"文明素质,甚至进入圣贤的行列! (四)墨家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
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1)“兼爱”是构建和些社会的基石。墨家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2)“尚贤”思想是墨家学说中最实用的政治主张,就是主张国家政府实行任贤用人。墨子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墨子在提出“众贤”与“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选贤用能,对社会有用的人“将富之、贵之、誉之”。从而达到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同时也就面临着政府如何选拔和使用这些对社会有用的贤人的问题。
(3)墨家主张节约,反对奢靡。墨家认为贵族浪费,过度享受导致老百姓群起为盗。观察到万物节则阴阳和,以此劝说贵族,节约开销。这种节约的精神,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在儒道释的展现中,总体上看体现了一种心灵境界,生命境界。这种境界,诞生在人的最充沛、最自由的愉悦之中。所以中国的生命哲学与审美境界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人的终极关怀和审美意境的交融。这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而且体现出新世纪人文景观的东方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2011年9月,“试论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形成的因素”
〔2〕《青年与社会》,2014年20期,“试论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4〕《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南昌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3月,“浅论道家生命哲学”
〔6〕《试读 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冯友兰 著。
[注:该论文是2015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5-16-14)“关于西方生命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精神的比较研究”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视野中, 人、动物和周围的世界—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天、地、人。人在其中处于“与天地参”的地位,负有重大使命。宇宙万物中,唯有人类超越了动物本能,发展了主观能动性,智慧地利用天时、地利, 并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和文化,“赞天地之化育”,从而使整个宇宙生机勃勃,生生不己。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生命哲学早期形成的影响
儒家以《论语》为代表的四书五经,不仅仅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在教育领域做出了
巨大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生命哲学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站在人生之内来思考生命问题,对生命的安顿与调护、完成与完善采取了如下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中加以印证。(l)儒家关心现实世界,只关心“生”—一个世界。“未知生,安知死?”即此世间的生命与生活,不问前生后世,不做玄虚的纯抽象思辨,不构想天堂地狱,只追问既有此生命,则此生命当如何度过才有意义和价值。(2)儒家注重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儒家弟子认为对人生的生命价值要有所追求。身在草泽,胸怀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追求?立足日常生活。“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 又不止于日常生活,强调对家、国、天下、王道、历史应有所担当,将普通生活与崇高使命贯通起来。这从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所言“当今之世,果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可见一斑。(3)儒家强调的是生命的和谐。如何理解这个和谐?个人的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也是我的生命与其他人的生命的和谐,概括地说就是“天和、地和、人和、己和”,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恰当的关系的实现。生命和谐的人,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本,其在生活事实上可能有贫富、穷达、寿夭、得失等等的际遇变化,但“不改其乐”是他一贯的生命状态,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是他的生命写照。 (4)道德生命的完善从己身做起,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起点和基础,立人、达人是延伸和扩充。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道家的生命哲学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浪漫超脱的无为品格和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它们旨在为人们编织一个超越世俗功名利禄和价值束缚的生存意境,从而为现代人的生命存在提供了一个自由栖息的家园。在面临本性迷失、人性异化的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道家生命哲学体现出经久不衰、极具启发性的思想魅力。
(1)道家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生命本原论。道家哲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和理性主义色彩。这集中体现在它对生命本原的探求上! 生命如何产生?我又何以存在? 这是亘古以来人们苦苦探求的哲学问题。作为道家最高哲学范畴的“道"被视为生命的来源。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源于“道"。这里“天地”并不是物质的同义词,而是一种具体的运行着的自然状态。
(2)道家提出了生存在最佳境界—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道家主张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人生观。道家思想的根本宗旨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始终闪烁着自然关怀的光辉。主要表现在生命存在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归宿都统一于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他们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人性应该复归自然,人也应该法自然!
(3)道家反对贪欲,主张守柔处弱与世无争的生命修为观。这个观点是依托水的特性提出的#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在一般人看来,刚强的人,聪明的人总会占上风,事事顺利!而老子却从“反者道之动”命题出发,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并且相互转化,秉承这种思想,他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柔弱的东西往往更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并且以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告诉了人们一个真谛: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三)佛教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菩萨的世界是非常陌生的,闻所未闻,因而充满好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是一种在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如道家“隐逸林泉”、“不事王侯”的双重选择之外的又一种选择,而且也是人生理想中更高的抉择——精神世界的高度圆满的境界!
(1)佛教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拓了更广泛的空间,改善了对人生的认识。根据佛经记载,众生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但得益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切行为、语言及意念,均可形成未来果报之业力,而人生其实就被这些业力所主宰。业力有善恶,故果报亦有苦乐。
(2)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类要和周围的世界和谐共处。
在这个世界里“万物之灵”,人类拥有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智力优势!当“取得良好的生活资料及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流露出其恶劣的一面,不仅表现为对自身同类的伤害,也发展到杀害其他生物以自肥,并严重破坏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栖息地的环境质量!人类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以致到了不能不予以解决的地步!为了人类自身与其他生物#共生共荣"(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为了实现人们达到色界"无色界,乃至于佛菩萨世界的美好愿景,佛教提出了从低到高"逐步上升的不同标准的要求,以适合不同的人群修习,以提升品德修养"文明素质,甚至进入圣贤的行列! (四)墨家对中国生命哲学形成的影响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
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1)“兼爱”是构建和些社会的基石。墨家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2)“尚贤”思想是墨家学说中最实用的政治主张,就是主张国家政府实行任贤用人。墨子认为“国家治薄”的原因在于“贤良之士寡”,墨子在提出“众贤”与“尚贤”措施;所谓“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而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选贤用能,对社会有用的人“将富之、贵之、誉之”。从而达到国家的贤良之士增多,同时也就面临着政府如何选拔和使用这些对社会有用的贤人的问题。
(3)墨家主张节约,反对奢靡。墨家认为贵族浪费,过度享受导致老百姓群起为盗。观察到万物节则阴阳和,以此劝说贵族,节约开销。这种节约的精神,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在儒道释的展现中,总体上看体现了一种心灵境界,生命境界。这种境界,诞生在人的最充沛、最自由的愉悦之中。所以中国的生命哲学与审美境界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人的终极关怀和审美意境的交融。这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而且体现出新世纪人文景观的东方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2011年9月,“试论影响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形成的因素”
〔2〕《青年与社会》,2014年20期,“试论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4〕《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南昌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3月,“浅论道家生命哲学”
〔6〕《试读 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冯友兰 著。
[注:该论文是2015年沈阳市社会科学课题(SYSK2015-16-14)“关于西方生命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精神的比较研究”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