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教育初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的一个9岁的侄子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和6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突然有四个男孩子把他们拦住,向他们勒索要钱。其中最大的男孩可能12岁左右,手中还拿着双节铁棍,威胁侄子和他的几位同学说,不拿钱就不准他们走。面对比他们大,而且手中还拿着武器的对方,侄子和他的同学并没有妥协,而是齐心协力,积极想办法对付。首先,他们捡起身边的石块或砖块,造成一种我们并不怕的气势,使得那四位男孩不敢轻易上前搜身。其次他们充分利用同学中的通讯设备——手机,马上报110,等待警察的救援。对方见侄子他们报了110,其中最小的一个男孩(9岁左右)大概是害怕了吧,马上就跑到就近的一个茶楼上去了。第三,在等待110救援的过程中,侄子他们并没有闲着,仍在积极想办法,又马上给家长打了电话。很快,其中一个家长就赶到了出事地点。对方见侄子方有家长来,一个个逃之夭夭了。
   当侄子把这个故事将给我听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复杂,既为侄子和他同学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团结、积极动脑感到欣慰,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又为另外四个孩子的作为感到悲哀,这也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悲哀。9岁—12岁,应该说这还是一个纯真的年龄,而那四个孩子,却已经做出了与他们年龄完全不符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都可以预见这几个孩子的未来,那将是不可言喻的悲剧。由此,我想作为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负起对孩子们法制教育的责任,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学校教育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外,从网上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
   其次,学校法制教育,应做到形式多样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同时又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层面,对法律深层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中学生易于接受国家法律知识,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在学校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书籍的前提下,尽量把法律教育做到内容浅显化,形式多样化:
   1、 讲有关中学生的法律小故事。中学生也喜欢听故事,采用这样的形式,可以寓教于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或者是发生在身边的与法律相关的真事,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兴趣浓厚,在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就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
   2、 演法律小品。学校可以利用班队活动,通过表演法律小品,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既了解了法律知识,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愉悦身心。
   3、 看少年犯罪影视作品。被搬上屏幕的少年犯罪案例,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比性。让学生观看这些作品,他们会在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中触动心灵,在心灵的震撼中了解法律,从而在生活中运用法律。
   4、 专题讲座。学校聘请专门的法律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发人深省的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明辨是非。
   5、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块阵地。家长是孩子的最亲密的老师,而且也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教师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同时可通过家长会适时向家长宣传与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求家长经常关注孩子的动向,时常向孩子敲警钟,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尽量避免问题严重化。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学生现在面对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思维变得活跃,对事物的好奇心特强,喜欢向周围事物挑战,同时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也喜欢向老师“发起进攻”,以显示自己的学识,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观念上,教师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上也成为热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它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实施的盲目性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地参与学习,“思”是起点。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所以作为
期刊
俗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作文的“粮草”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当之无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鼓励和引导:   1、运用观察积累的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察是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心想、用身体感知环境并把所得到的材料用头脑综合起来的过程,是人们根据某种需要,对特
期刊
一、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辨析   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审视词语的语体色彩是否符合句子的语言风格。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感情上的不同,即对某人某物或某现象的或褒或贬,叫做感情色彩;二是表现为语言风格的不同,或庄重或诙谐,或谦敬或讽刺,或委婉或直露,或文白或雅俗,这叫做语体色彩。我们一起分析下面两题:   1、感情色彩   例
期刊
作文是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语文各类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那么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那僵死的方法也达不到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此,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作文的教学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地、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   一、从课题入手鼓励探究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课文
期刊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常言道“文不厌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提高修改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结合教学实践,我就作文修改谈谈自己的见解:   首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入手   一、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   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这很简单,就是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或病句。于是一动笔
期刊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或无话可说、空话连篇,或假腔假调、入股气息浓,或缺乏想象力、品如嚼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为作文而作文则是其主要原因。作文教学也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生活实践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一、阅读、欣赏让学生感知生活,触摸生活   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质上就是作文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教师通
期刊
最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着意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仅从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选择可行教法,科学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