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屋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境内,不仅是全球最高、亚洲最大的桌山,而且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瀑布博物馆,由于瓦屋山是桌状山的特殊地质结构,因此景区内有大小瀑布70多条,其中兰溪瀑布、鸳溪瀑布、鸯溪瀑布的高度均超过500米,是全球最高的冰瀑布。不仅如此,瓦屋山还是世界上最好登的山,从半山古佛坪到山顶正觉寺的索道,长1600多米,高差700多米,坐在上面,可见无数鸽子花和杜鹃花在脚下掠过,如遇迷雾,更有云中漫步的感觉。瓦屋山盛产杜鹃花,40多种野生杜鹃花分布面积达60万亩,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每年春季,瓦屋山上漫山遍野都会开满迎风怒放的各色杜鹃花,此时的瓦屋山,就仿佛是一艘开满鲜花、翱翔在云端的诺亚方舟。
高山杜鹃·香溢云海
六月的成都平原,早已进入盛夏时节,而在距离成都仅220公里之遥的眉山市洪雅县,一座神秘的大山依旧保留着着几许春末夏初的迷人景色。远远望去,这座宛如方桌般的庞大山体在氤氲的云雾中若隐若现,整座山好似一艘行驶在云海中的方舟。这便是瓦屋山,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桌山”的神秘仙山。
在明朝之后长达六百余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这座神秘的大山一直名不见经传,乏人关注。然而,若是将时间的指针再往前拨转几个轮回,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座无人问津的大山竟然有着非凡的身世。从诞生伊始,瓦屋山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春秋末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曾西行到达位于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访道隐居;到了汉末,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也曾来到瓦屋山下传道,并留下了张陵降蟒沟等遗迹;元末明初,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更是来到瓦屋山修行,并创建了屋山派。作为道教圣山,瓦屋山一时风光无限。然而,到了明朝,瓦屋山被朝廷诬为妖山予以封禁,昔日的道教圣山自此一蹶不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成为今日这座籍籍无名的野山。
虽然在旅游知名度上不及相邻的峨眉山,但瓦屋山却以其奇特的桌状山地貌和丰富的植物种类而受到地理学者和植物学者的青睐。据统计,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为10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森林公园,境内共有植物3900多种,其中野生杜鹃达60万亩、40多个品种,被英国皇家植物大辞典收入并以瓦屋山命名的品种就多达17种,是中国杜鹃花最佳观赏景区之一。瓦屋山上的杜鹃花不仅花型美,而且品种多,尤其是几种寄生在树上的杜鹃,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极其罕见,而这类杜鹃90%的品种都在瓦屋山,因此瓦屋山也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为花中西施,是全世界植物学界公认的“高山木本花卉之王”,和报春花、龙胆花合称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也许,杜鹃花在我国东部地区名不惊人,但在我国西部地区的高山峡谷中,这些籍籍无名的杜鹃花却千姿百态、大放异彩。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被中国的杜鹃花所吸引,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来到我国西南山区猎取这些美丽的花朵,而这些中国的杜鹃花甚至引起了西方园林界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并因此改变了欧洲园艺界的发展和植物引种栽培的方向。直至今天,在欧美许多国家,高山杜鹃依旧被视为花园中的宠物,无论是皇家植物园还是私家小花园都必不可少地栽植来自中国的高山杜鹃,并留下了“没有杜鹃不成园”的名言。
瓦屋山上的杜鹃花大多为高山杜鹃,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至4200米之间。它品种多、花期长、颜色艳丽。每年五六月间,瓦屋山上的高山杜鹃迎风怒放,各色杜鹃花从山腰到山顶次第开放,游人登上瓦屋山就仿佛进入了杜鹃花的海洋,如同徜徉在一片漂浮在云端上的花海中。对于这种奇特的景观,曾有专家解释说是由于瓦屋山森林公园内原始森林较多,在鸟类、风力等外力作用下,不少杜鹃花在树上生根发芽,因此每年花期都会呈现出这种“空中花园”的壮观景色。
除了杜鹃花,瓦屋山还有许多丰富而珍贵的植物资源。景区内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在已统计的3900种余种植物里,被子植物约占世界总科数的60%,有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其中珙桐分布达30万亩,被誉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也是我国极为突出的生物多样性高地,堪称植物宝库。
为何瓦屋山的植物多样性如此丰富?首先,从地质史上看,瓦屋山由于地层古老,长期以来环境相对稳定,几乎没有受第四纪冰川的直接侵袭,如诺亚方舟般保留了众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宛如一座生物避难所,为珙桐、杜鹃等植物提供了保护。其次,瓦屋山特有植物种类繁多,这得益于瓦屋山绝佳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地质条件,使之为物种的分化和形成提供了绝佳的温床,高山杜鹃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种类。
在瓦屋山中,自由自在生长着的高山杜鹃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物种。在云海之上,瓦屋山的杜鹃花群落为高山、亚高山灌丛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被类群,即使在亚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下层,杜鹃花也是瓦屋山地区最主要的优势物种。根据古植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证明,杜鹃花的始祖类群起源于晚白垩纪到早第三纪的过渡期,到第三纪已遍布北半球。尽管现在关于杜鹃花的起源中心还有争议,但是多数专家认为:中生代以来,地史古老、自然条件优越的中国西南部至中国中部地区最有可能是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中心,而瓦屋山正好位于这一地区。那么,是否可以大胆推测,瓦屋山正是中国西南部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呢?
穿行在瓦屋山那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你也会看到林中的杜鹃花一团团、一簇簇,像幽暗的森林中燃起了熊熊火把,鲜明耀眼。尤其是在溪流和深潭边,杜鹃沿着水畔开得如火如荼,花影在水影中随风摇曳,流光溢彩。林中的杜鹃,已经不是灌丛,而是高大如乔木,如果你走进林中,不需抬头看花,仅是地上落英缤纷的花瓣已营造出迷人的意境,而这正是瓦屋山高山杜鹃的独特迷人之处。漫步在这片云端花海之上,目之所及尽是一株株迎风怒放的杜鹃花,在缥缈的云雾中显得卓尔不群、仙风道骨,此情此景,是否会让你想起白居易的那两句诗呢?“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中国桌山·人间仙台
如果说杜鹃花是瓦屋山最空灵的景色,那么桌状山的地质构造则是瓦屋山最厚重的景观。自古以来,蜿蜒起伏、奇峰耸峙都是人们对山的惯有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形态的山不为多见,它们四壁陡峭、顶面平展如桌,被形象地称为桌状山。而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群山中,瓦屋山无疑是我国桌状山的典型代表,其形态颇为奇特: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如果说高峰低谷相间错落体现了山的曲线之美,那么桌状山奉献的则是山的直线之美,它所勾勒出的如刀削般平直的天际线就是对这种美的最好诠释。
瓦屋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平顶桌状山。远看瓦屋山,巍然屹立似一座宫殿。瓦屋山因地质作用,形成了向东西两侧略倾的屋脊状地形,从任何角度望去,整座山体都状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瓦屋平台海拔2830米,南北长3375米,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高出内蒙古桌子山681米,面积远大于南非开普敦桌山,被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因此民间又谓其为“人间仙台”,而地质学家则誉其为“中国桌山,地质奇观”。据说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旅行家、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在瓦屋山考察时,看到此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顶坦荡平顺,凸置云端,因此在《一个博物学家在中国西部》一书里写道:“在这里远眺瓦屋山,它厚平方重,整个轮廓就像一艘漂浮在云雾之上的巨大方舟。”
欣赏瓦屋山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瓦屋山的山顶是平的,这是一种反常识的体验。提起山,人们脑海中首先联想到的无非是“万壑千岩”“壁立千仞”“孤峰独起”“层峦叠嶂”之类的词汇,这些关于山的词汇都与顶部高四周低的形态有关,然而在瓦屋山,这些描写山的词汇统统黯然失色。也正是拜这方平坦的山顶所赐,欣赏瓦屋山就变成了一种很独特的体验。因此纵使瓦屋山的山顶和山麓的海拔高差有近千米,整座山也没有异峰突起的形象,而是如一张硕大的方桌摆放在四川盆地上,显得瑰丽神奇。
或许在名山辈出的华夏大地上,瓦屋山实在算不上有名气,但在地理学家眼中,它却极为珍贵。瓦屋山属典型的桌状山地貌,它为岩石地层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素材:瓦屋山不同于周边有着明显山脊的山地,它的山顶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山顶平台,仅次于南美洲的罗赖马山。从地面仰视,瓦屋山宛如一间巨大的瓦屋,屋顶是层层叠叠的瓦片,这瓦片其实是近于水平的岩石层理,是坚硬的玄武岩“顶盖”,玄武岩之下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它们共同构成了瓦屋山的桌状山顶和悬崖绝壁。
从地质学上分析,厚层玄武岩的覆盖对瓦屋山桌状山地貌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当你从山下谷地仰望瓦屋山时,不仅能体会千米以上的巨大高差,更能真切领略岩石缔造绝壁的精彩。瓦屋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植被覆盖较好,偶尔露出的灰白色岩壁的部分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颜色较暗、水平层理明显的部分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玄武岩质地致密,抗风化侵蚀能力强,从而造就了瓦屋山桌状的顶盖,而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则最终在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中逐步形成了瓦屋山如今陡立的悬崖绝壁。正是这些神奇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变,才慢慢缔造了瓦屋山“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外观,颠覆了“山”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
黄昏时分,若你站在瓦屋山山顶的象尔山庄举目远眺,就能看见一片绯红色的杜鹃花海之上,水平分布着几层石灰岩绝壁,高达数百米,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金光。虽然天气晴朗,但仍有阵阵白雾弥漫在最高一级的峭壁间,缓慢地向山顶翻涌,如同一道逆流的瀑布,不禁让人想到苏东坡对瓦屋山的生动描写:“瓦屋寒堆春后雪,峨嵋翠扫雨余天。”
然而若要欣赏瓦屋山最美的景色,最好选在雨后初晴、云雾翻腾的时刻,此时站在瓦屋山下极目远眺,瓦屋山如一座被拦腰截断的巨峰,仅留一半身段屹立于云海之上,仿佛人间仙台。若将视线再向远处延伸,就会发现数座皑皑雪山在瓦屋山后若隐若现,成为其最华丽的背景,此时的瓦屋山,宛如天神的宝座,在云海与雪峰的映衬下,显得壮丽而神圣。
若没有云雾的缭绕,瓦屋山将一览无余,缺少了含蓄、神秘的味道。而且,没有云雾的衬托参照,瓦屋山也难以显出其高大和壮丽。因此只有悬浮在云海之上、被云雾缭绕的瓦屋山,才最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因此可以说,翻腾的云海正是瓦屋山最好的参照物,也正是这些袅绕氤氲的云海,才最终让这座远离人世的桌状山有了一丝灵动的神秘与恢宏的壮丽。(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高山杜鹃·香溢云海
六月的成都平原,早已进入盛夏时节,而在距离成都仅220公里之遥的眉山市洪雅县,一座神秘的大山依旧保留着着几许春末夏初的迷人景色。远远望去,这座宛如方桌般的庞大山体在氤氲的云雾中若隐若现,整座山好似一艘行驶在云海中的方舟。这便是瓦屋山,一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桌山”的神秘仙山。
在明朝之后长达六百余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这座神秘的大山一直名不见经传,乏人关注。然而,若是将时间的指针再往前拨转几个轮回,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座无人问津的大山竟然有着非凡的身世。从诞生伊始,瓦屋山就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春秋末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曾西行到达位于瓦屋山的青羌之祀访道隐居;到了汉末,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也曾来到瓦屋山下传道,并留下了张陵降蟒沟等遗迹;元末明初,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更是来到瓦屋山修行,并创建了屋山派。作为道教圣山,瓦屋山一时风光无限。然而,到了明朝,瓦屋山被朝廷诬为妖山予以封禁,昔日的道教圣山自此一蹶不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最终成为今日这座籍籍无名的野山。
虽然在旅游知名度上不及相邻的峨眉山,但瓦屋山却以其奇特的桌状山地貌和丰富的植物种类而受到地理学者和植物学者的青睐。据统计,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为10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森林公园,境内共有植物3900多种,其中野生杜鹃达60万亩、40多个品种,被英国皇家植物大辞典收入并以瓦屋山命名的品种就多达17种,是中国杜鹃花最佳观赏景区之一。瓦屋山上的杜鹃花不仅花型美,而且品种多,尤其是几种寄生在树上的杜鹃,在全国其他地方都极其罕见,而这类杜鹃90%的品种都在瓦屋山,因此瓦屋山也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为花中西施,是全世界植物学界公认的“高山木本花卉之王”,和报春花、龙胆花合称为“世界三大高山花卉”。也许,杜鹃花在我国东部地区名不惊人,但在我国西部地区的高山峡谷中,这些籍籍无名的杜鹃花却千姿百态、大放异彩。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被中国的杜鹃花所吸引,冒着生命危险,不远万里来到我国西南山区猎取这些美丽的花朵,而这些中国的杜鹃花甚至引起了西方园林界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并因此改变了欧洲园艺界的发展和植物引种栽培的方向。直至今天,在欧美许多国家,高山杜鹃依旧被视为花园中的宠物,无论是皇家植物园还是私家小花园都必不可少地栽植来自中国的高山杜鹃,并留下了“没有杜鹃不成园”的名言。
瓦屋山上的杜鹃花大多为高山杜鹃,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至4200米之间。它品种多、花期长、颜色艳丽。每年五六月间,瓦屋山上的高山杜鹃迎风怒放,各色杜鹃花从山腰到山顶次第开放,游人登上瓦屋山就仿佛进入了杜鹃花的海洋,如同徜徉在一片漂浮在云端上的花海中。对于这种奇特的景观,曾有专家解释说是由于瓦屋山森林公园内原始森林较多,在鸟类、风力等外力作用下,不少杜鹃花在树上生根发芽,因此每年花期都会呈现出这种“空中花园”的壮观景色。
除了杜鹃花,瓦屋山还有许多丰富而珍贵的植物资源。景区内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在已统计的3900种余种植物里,被子植物约占世界总科数的60%,有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其中珙桐分布达30万亩,被誉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也是我国极为突出的生物多样性高地,堪称植物宝库。
为何瓦屋山的植物多样性如此丰富?首先,从地质史上看,瓦屋山由于地层古老,长期以来环境相对稳定,几乎没有受第四纪冰川的直接侵袭,如诺亚方舟般保留了众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宛如一座生物避难所,为珙桐、杜鹃等植物提供了保护。其次,瓦屋山特有植物种类繁多,这得益于瓦屋山绝佳的生态环境和稳定的地质条件,使之为物种的分化和形成提供了绝佳的温床,高山杜鹃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种类。
在瓦屋山中,自由自在生长着的高山杜鹃是当之无愧的代表性物种。在云海之上,瓦屋山的杜鹃花群落为高山、亚高山灌丛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植被类群,即使在亚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的下层,杜鹃花也是瓦屋山地区最主要的优势物种。根据古植物学家的研究资料证明,杜鹃花的始祖类群起源于晚白垩纪到早第三纪的过渡期,到第三纪已遍布北半球。尽管现在关于杜鹃花的起源中心还有争议,但是多数专家认为:中生代以来,地史古老、自然条件优越的中国西南部至中国中部地区最有可能是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中心,而瓦屋山正好位于这一地区。那么,是否可以大胆推测,瓦屋山正是中国西南部杜鹃花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呢?
穿行在瓦屋山那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你也会看到林中的杜鹃花一团团、一簇簇,像幽暗的森林中燃起了熊熊火把,鲜明耀眼。尤其是在溪流和深潭边,杜鹃沿着水畔开得如火如荼,花影在水影中随风摇曳,流光溢彩。林中的杜鹃,已经不是灌丛,而是高大如乔木,如果你走进林中,不需抬头看花,仅是地上落英缤纷的花瓣已营造出迷人的意境,而这正是瓦屋山高山杜鹃的独特迷人之处。漫步在这片云端花海之上,目之所及尽是一株株迎风怒放的杜鹃花,在缥缈的云雾中显得卓尔不群、仙风道骨,此情此景,是否会让你想起白居易的那两句诗呢?“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中国桌山·人间仙台
如果说杜鹃花是瓦屋山最空灵的景色,那么桌状山的地质构造则是瓦屋山最厚重的景观。自古以来,蜿蜒起伏、奇峰耸峙都是人们对山的惯有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形态的山不为多见,它们四壁陡峭、顶面平展如桌,被形象地称为桌状山。而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群山中,瓦屋山无疑是我国桌状山的典型代表,其形态颇为奇特: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如果说高峰低谷相间错落体现了山的曲线之美,那么桌状山奉献的则是山的直线之美,它所勾勒出的如刀削般平直的天际线就是对这种美的最好诠释。
瓦屋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平顶桌状山。远看瓦屋山,巍然屹立似一座宫殿。瓦屋山因地质作用,形成了向东西两侧略倾的屋脊状地形,从任何角度望去,整座山体都状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瓦屋平台海拔2830米,南北长3375米,面积约为11平方公里,高出内蒙古桌子山681米,面积远大于南非开普敦桌山,被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因此民间又谓其为“人间仙台”,而地质学家则誉其为“中国桌山,地质奇观”。据说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旅行家、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在瓦屋山考察时,看到此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顶坦荡平顺,凸置云端,因此在《一个博物学家在中国西部》一书里写道:“在这里远眺瓦屋山,它厚平方重,整个轮廓就像一艘漂浮在云雾之上的巨大方舟。”
欣赏瓦屋山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瓦屋山的山顶是平的,这是一种反常识的体验。提起山,人们脑海中首先联想到的无非是“万壑千岩”“壁立千仞”“孤峰独起”“层峦叠嶂”之类的词汇,这些关于山的词汇都与顶部高四周低的形态有关,然而在瓦屋山,这些描写山的词汇统统黯然失色。也正是拜这方平坦的山顶所赐,欣赏瓦屋山就变成了一种很独特的体验。因此纵使瓦屋山的山顶和山麓的海拔高差有近千米,整座山也没有异峰突起的形象,而是如一张硕大的方桌摆放在四川盆地上,显得瑰丽神奇。
或许在名山辈出的华夏大地上,瓦屋山实在算不上有名气,但在地理学家眼中,它却极为珍贵。瓦屋山属典型的桌状山地貌,它为岩石地层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素材:瓦屋山不同于周边有着明显山脊的山地,它的山顶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山顶平台,仅次于南美洲的罗赖马山。从地面仰视,瓦屋山宛如一间巨大的瓦屋,屋顶是层层叠叠的瓦片,这瓦片其实是近于水平的岩石层理,是坚硬的玄武岩“顶盖”,玄武岩之下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它们共同构成了瓦屋山的桌状山顶和悬崖绝壁。
从地质学上分析,厚层玄武岩的覆盖对瓦屋山桌状山地貌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当你从山下谷地仰望瓦屋山时,不仅能体会千米以上的巨大高差,更能真切领略岩石缔造绝壁的精彩。瓦屋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植被覆盖较好,偶尔露出的灰白色岩壁的部分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颜色较暗、水平层理明显的部分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玄武岩质地致密,抗风化侵蚀能力强,从而造就了瓦屋山桌状的顶盖,而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则最终在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中逐步形成了瓦屋山如今陡立的悬崖绝壁。正是这些神奇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变,才慢慢缔造了瓦屋山“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外观,颠覆了“山”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
黄昏时分,若你站在瓦屋山山顶的象尔山庄举目远眺,就能看见一片绯红色的杜鹃花海之上,水平分布着几层石灰岩绝壁,高达数百米,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金光。虽然天气晴朗,但仍有阵阵白雾弥漫在最高一级的峭壁间,缓慢地向山顶翻涌,如同一道逆流的瀑布,不禁让人想到苏东坡对瓦屋山的生动描写:“瓦屋寒堆春后雪,峨嵋翠扫雨余天。”
然而若要欣赏瓦屋山最美的景色,最好选在雨后初晴、云雾翻腾的时刻,此时站在瓦屋山下极目远眺,瓦屋山如一座被拦腰截断的巨峰,仅留一半身段屹立于云海之上,仿佛人间仙台。若将视线再向远处延伸,就会发现数座皑皑雪山在瓦屋山后若隐若现,成为其最华丽的背景,此时的瓦屋山,宛如天神的宝座,在云海与雪峰的映衬下,显得壮丽而神圣。
若没有云雾的缭绕,瓦屋山将一览无余,缺少了含蓄、神秘的味道。而且,没有云雾的衬托参照,瓦屋山也难以显出其高大和壮丽。因此只有悬浮在云海之上、被云雾缭绕的瓦屋山,才最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因此可以说,翻腾的云海正是瓦屋山最好的参照物,也正是这些袅绕氤氲的云海,才最终让这座远离人世的桌状山有了一丝灵动的神秘与恢宏的壮丽。(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