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念着童年时代吃过的零食,细数着童年时候玩过的游戏,也许还会翻翻自己的箱子抽屉去寻找童年玩过的玩具;再次观看小时候喜欢的动画片,重温童年时代的影视剧,听听童年时喜欢的歌曲,或许是回到母校去走一走看一看……
70后的怀旧情怀逐渐地产生了共鸣。
童年始于1970
70年代,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馋嘴的孩子有了零食,“小喇叭”节目成了很多孩子们童年最信赖的伙伴之一。童年的味道,而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次次被想起,当你试图重温时,总会忆起一段对往日时光的追溯。
Part1 记忆中的味道
1.爆米花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样的黑锅,走街串巷,不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便将大米变成了白白的爆米花,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魔术!
2.棉花糖
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
3.果丹皮
1毛钱一根,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现在也很容易买的山楂制品,唯独少了那份一条吃一天的珍惜感。
4.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绝对货真价实!5分一根,以致于将后来的5毛一根的“娃娃头”惊为天人。
5.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它才是绝对的“大哥”!
6.油条
那时的油条不叫油条,叫香油果子。是纯香油炸的,色泽金黄,又香又脆,才5分钱一根呢!
7.山楂片
那时的山楂片包装很简单,10片一小筒,片薄味酸甜开胃,价格便宜,老少皆宜。
8.无花果
永不落伍的经典黑白大字包装,最误导人的水果干没有之一,很难想象新鲜的无花果如此甜美多汁。
Part2 时髦游戏大盘点
1.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弹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
2.拍画片
男孩子玩用烟纸壳折的,女孩子玩糖果纸折的,比看谁能将画片拍翻背。胜者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滚铁圈
当时玩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失传了,可能是因为没事背着个大圈比较傻气吧。
4.抓棋子
难度相当大的游戏,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
5.撞拐子
最具男子气概的战斗。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撞!
6.钢枪打老虎
找一些硬纸片,画上钢枪、老虎、小孩、小鸡、蜜蜂、秃子,每样8张,共48张。游戏规则是:钢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小鸡;小鸡餐蜜蜂,蜜蜂蜇秃子;秃子扛钢枪。
我们的 70年代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娱乐主题比较单调,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
70年代,是票券的年代。什么粮票、布票、油票、糖票、肉票等,所有东西都是凭票供应,而且还是限量。那会儿吃肉,就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逢年过节办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到肉。
70年代早期提出的口号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到了后期,戴着各种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来的亲友恢复往来,一色的蓝蚂蚁、绿军装到喇叭裤、西服,一色样板戏、革命歌曲到《乡恋》,电影从《上甘岭》到《追捕》,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禁锢下的生活形态的改变似乎是顷刻间发生的。
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
70后的怀旧情怀逐渐地产生了共鸣。
童年始于1970
70年代,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馋嘴的孩子有了零食,“小喇叭”节目成了很多孩子们童年最信赖的伙伴之一。童年的味道,而后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次次被想起,当你试图重温时,总会忆起一段对往日时光的追溯。
Part1 记忆中的味道
1.爆米花
一个老头扛着一口葫芦样的黑锅,走街串巷,不时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便将大米变成了白白的爆米花,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魔术!
2.棉花糖
5分钱一团,一勺勺的糖进去,一团团棉花出来,棉花能吃,还是甜的!
3.果丹皮
1毛钱一根,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现在也很容易买的山楂制品,唯独少了那份一条吃一天的珍惜感。
4.冰棍
真的是“冰”棍,除了冰就是棍子,绝对货真价实!5分一根,以致于将后来的5毛一根的“娃娃头”惊为天人。
5.泡泡糖
长长的一条,用红一半白一半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它才是绝对的“大哥”!
6.油条
那时的油条不叫油条,叫香油果子。是纯香油炸的,色泽金黄,又香又脆,才5分钱一根呢!
7.山楂片
那时的山楂片包装很简单,10片一小筒,片薄味酸甜开胃,价格便宜,老少皆宜。
8.无花果
永不落伍的经典黑白大字包装,最误导人的水果干没有之一,很难想象新鲜的无花果如此甜美多汁。
Part2 时髦游戏大盘点
1.打弹珠
即打玻璃珠。玩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弹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
2.拍画片
男孩子玩用烟纸壳折的,女孩子玩糖果纸折的,比看谁能将画片拍翻背。胜者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
3.滚铁圈
当时玩的比较多,后来慢慢失传了,可能是因为没事背着个大圈比较傻气吧。
4.抓棋子
难度相当大的游戏,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四颗军棋子和一个乒乓球,先扔一下球,把棋子撒下去,然后赶快接球,一旦接不到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都算输。
5.撞拐子
最具男子气概的战斗。曾经有一个膝盖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撞不倒他,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让我再来一次,我会选择从旁边撞!
6.钢枪打老虎
找一些硬纸片,画上钢枪、老虎、小孩、小鸡、蜜蜂、秃子,每样8张,共48张。游戏规则是:钢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小鸡;小鸡餐蜜蜂,蜜蜂蜇秃子;秃子扛钢枪。
我们的 70年代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娱乐主题比较单调,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
70年代,是票券的年代。什么粮票、布票、油票、糖票、肉票等,所有东西都是凭票供应,而且还是限量。那会儿吃肉,就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逢年过节办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到肉。
70年代早期提出的口号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到了后期,戴着各种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来的亲友恢复往来,一色的蓝蚂蚁、绿军装到喇叭裤、西服,一色样板戏、革命歌曲到《乡恋》,电影从《上甘岭》到《追捕》,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禁锢下的生活形态的改变似乎是顷刻间发生的。
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