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树扬 国画作品选登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engy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树扬 号一扬,祖籍湖北,专业画家,自由撰稿人。20世纪80年代于美术专业院校毕业,后结业于全国国画家第二届高研班,先后师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画家郭方颐,中国画名家鲁慕迅、冯今松、陈传席、郎绍君、李宝林等。作品在《当代中国笔意小品选》、《湖北国画小品选》、《深圳特区报》、《晶报》、香港《文汇报》、《国际名人》、《中国人物报道》、《当代实力派画家精品集》等报刊杂志刊登发表。2005年创作电视剧《东方神话》片头片尾国画,并获奖。诸多作品被国家机关、企业、私人收藏。现客居深圳。
其他文献
【摘要】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同名巨著,是当代音乐剧名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音乐剧用如泣如诉的歌声、极富张力的舞蹈和眼花缭乱的舞美设计将人物性格和艺术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善与恶的冲突、忠贞与背叛的冲突、奇美与奇丑的冲突三个角度阐释音乐剧在戏剧性的冲突中赋予了作品更强烈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最纯粹的爱与人性在这出伟大的悲剧中一次次升华,令人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期刊
【摘要】 侯孝贤把个人的生命经验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结合起来,使其电影超越了狭隘的个人视域,充满历史的悲情力量和永恒的美丽乡愁,既有儒家美学的温柔敦厚、一往情深,又有道家的超脱旷达、冷眼旁观,饱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  【关键词】 侯孝贤;古典美学;历史悲情;乡愁;《聂隐娘》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聂隐娘》斩获戛纳最佳导演奖,这无疑是一个电影导演一生的最高荣誉。然而,这部电影的
期刊
关山月 1912─2000年,广东省阳江县人,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先生学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附中首任校长等职。他是中国当代国画大师、岭南画派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代
期刊
【摘要】 由蒋霞萍编剧的30集电视文学剧本《凤凰涅》,勾画了企业改制与产业转型的时代浪潮中民营企业的现实遭际,集中展现了主流价值观下的审美文化品格,深度透视了民营经济的演进,从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性视角出发,架构出错综复杂的人物群像,凝练出意蕴丰富的情节内容,受到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是中国电视剧不可多得的力作,代表着工业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 电视剧本;工业题材;民营经济  [中
期刊
【摘要】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明清贵族生活作为蓝本创作的古典叙事小说,其中对于贵族们在不同生活情境和场域空间下使用的漆器都有细腻的描述,每一个漆器物件的出场都寄寓着作者独运匠心的叙事策略,暗合一定的现实再现与批评维度。本文试图打破纯文学边界,通过文本与器物的互读还原当时各种漆器的形制、材质和漆工艺的制作工序、髹饰手法,从而窥见明清贵族生活富贵与式微的真实画卷。  【关键词】 《红楼梦》;漆器;漆
期刊
【摘要】 “昏迷/死亡”事件刺穿了世纪末华丽的富足神话,使《一一》反转进入一个“由死及生”、追问生命意义的叙事进程。而在镜头语言上,杨德昌一方面运用丰富的都会建筑元素展开对人性异化境况的暴露;更重要的是其创造性地对镜像时代的高度自觉与批判性思考,正是借由对镜像的反身指涉,他不仅实现了对电影本身的解码,同时完成了对新千年虚实边界模糊的科技时代的重新编码。  【关键词】 《一一》;由死及生;镜像时代 
期刊
【摘要】 建阳汉族童谣(以下简称童谣)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建阳县分卷》出版问世后就渐渐“销声”了。笔者怀着爱乡的一腔热情,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并发现可能发生在童谣传承方面的“灾难”。为拯救民间音乐文化,笔者撰文,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于童谣传承与发展的重视。  【关键词】 馆藏童谣;破冰解冻;复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建阳是福建省北部一座历
期刊
【摘要】 作为1930年代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一方面在电影表演中塑造出一个个被携裹进现代社会的矛盾个体,当这些前现代人物进入现代,或尴尬不适、或激烈反抗、或热情拥抱;另一方面,其本身作为公众人物,从明星的诞生到明星的死亡,又构成一种社会表演。其电影表演与社会表演某种程度上构成一种内外互文的关系,共同成为折射1930年代的镜子,照映出时代变革中破碎的现代性。  【关键词】 阮玲玉;明星制;现代性;人类
期刊
【摘要】 “末角”在莆仙戏的表演中程式独特,在很多莆仙戏传统剧目中,“末角”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以笔者扮演莆仙戏传统剧目《白兔记》中赵老一角为例,来谈谈自己对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特点的一管之见。  【关键词】 莆仙戏;末角;表演特点;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戏曲表演中“末角”的行当初始于宋元南戏,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莆仙戏作为宋元南戏的最主要的继承
期刊
【摘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闽南戏曲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走出去”与“走进去”,形成影响深远的“闽南戏曲文化圈”。闽南戏曲承载着闽南族群在地化、处身性的民间记忆,区别于在选择性过滤机制作用下之平板整一的宏大叙述,在全球本土化的时代语境中起着重述历史记忆与抵抗时间遗忘的重要作用。缘此,作为闽南族群重要的精神家园,闽南戏曲并非与现实无涉的休闲审美活动,其深刻表征海内外闽南人共有的情感结构与文化记忆,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