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汉翻译中,语言语境的干涉有时会造成译文与原文间的距离。针对这种距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调整:词汇层次、句法层次和语篇层次。
关键词:翻译;语言语境;距离;缩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在英汉互译中,有时因为语言语境的干涉,无法将原语或源语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产生了距离。但这些距离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永恒的。
一、词汇层次
在翻译实践中,选择词义往往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原词所在的语境的逻辑关系,反复斟酌,深入分析,作出恰当的选择。如:Flashing weapons, blazing torches, smoking waggonsloads of wet straw, hard work at neighboring barricades in all directions, shrieks, volleys, execrations, bravery without stint, boom, smash and rattle, and the furious sounding of the living sea.(Charles Dickens,1983)
原译文:武器闪着火光,火把熊熊燃烧,一大车一大车湿草冒着气,附近各处的掩体里在奋战,尖叫、齐射、咒骂,无限的勇气,轰隆声、碎裂声和嘎吱声,对这人海的深度进行着猛烈的试探(石永礼、赵文娟,1993)。
“sounding”在这里被理解成“试探”,而且又毫无理由地加上了“深度”二字,改变了原文的意思,也使译文含混不清,根据本段话所在的语境,它所指的意义应该只是“发出声音”,才能与上下文相符合,因此,可将其译为:“以及人海里所发出的愤怒的咆哮声。”
语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一词多义的问题,联系上下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多义词赋予一个准确的含义。如:
In order to appease their thirst, its readers drank deeper than before until they seized with a kind of delirium.
译文1:为了解渴,读者比以前饮得更深,直到处于昏迷状态为止。
译文2: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越读越想读,直到沉湎于如痴如醉的状态。
根据原文的语境,以及“thirst”和“drank”的含义,只有译文2才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意义;而译文1则强调原文语序排列及字典释意,使人不明白作者要说的意思。
二、句法层次
要想缩小因句法的差异而造成的译文与原文间的距离,就必须掌握原语与目标语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组织规律并进行结构转换。比如,根据汉语结构习惯,其对事件、动作顺序的编排一般是严格按照逻辑语义;而英语句子或篇章,由于其空间型架构的限制,常常与汉语不同。因此,为使译文顺畅,自然需将原文结构顺序打乱。如:
Over dusty foot trails and muddy creeks, under hot suns and cold rains, through green valleys and windy wastelands, and Grandma Yaisa, they had trekked southward from Mauretania.
译文1:他们走过尘土飞扬的山路和泥泞的小溪,经受着烈日暴晒和冷雨浇淋,穿过青翠葱郁的山谷和朔风怒号的荒原,雅依沙奶奶说,他们从毛里塔里亚出发,长途跋涉,迈向南方。
译文2:雅依沙奶奶说,他们从毛里塔里亚出发,走过尘土飞扬的山路和泥泞的小溪,经受着烈日曝晒和冷雨浇淋,穿过青翠葱郁的山谷和朔风怒号的荒原,长途跋涉,迈向南方(吴世醒,1995)。
译文1:虽按照原文的句法进行翻译,做到了形式对等,然而,译文读者会完全读不懂,因为其逻辑紊乱,意思别扭,不符合译语习惯;而译文2中的汉语句子中的各个动作严格按照其时间先后发生的顺序排列,符合汉民族思维习惯,显得自然流畅。
三、语篇层次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有时从一个句子中很难确定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从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中获取其含义。张美芳指出,“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张美芳,1999)。
如:These economic facts can not merely be dubbed “inflation” as unemployment begins to rise, as profits start to fall, as interest rates roar, and the cost of living is at record levels.
這个原语语篇把"these economic facts can not merely be dubbed” inflation”放在了句首,然后才将现象一一罗列。显然,若将原文形式照搬直译的话,则肯定错误。译语语篇则将“这些现象就不能以通货膨胀来解释”这一信息重心置于句末,使(下转第298页)(上接第296页)之能更好地为汉语语篇接受者所接受。因此,要想缩小译文与原文间的距离,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语序、重组结构等方法。可以译为:
失业人数上升,利润下降,利率扶摇直上,生活费用空前高涨,经济领域中的这些现象就不能仅仅用“通货膨胀”来加以解释了。
四、结语
语言传达的信息,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形式、内容、风格,甚至感情、文化等方面。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也要掌握源语和的语间的不同语言语境,才能忠实准确地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M].Bantam Book,1983.
[2]石永礼,赵文娟译.双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00.
[3]吴世醒.实用英汉翻译技巧[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8.
[4]张美芳.从语境分析中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J].上海科技翻译,1999,(4):45.
关键词:翻译;语言语境;距离;缩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在英汉互译中,有时因为语言语境的干涉,无法将原语或源语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产生了距离。但这些距离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永恒的。
一、词汇层次
在翻译实践中,选择词义往往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原词所在的语境的逻辑关系,反复斟酌,深入分析,作出恰当的选择。如:Flashing weapons, blazing torches, smoking waggonsloads of wet straw, hard work at neighboring barricades in all directions, shrieks, volleys, execrations, bravery without stint, boom, smash and rattle, and the furious sounding of the living sea.(Charles Dickens,1983)
原译文:武器闪着火光,火把熊熊燃烧,一大车一大车湿草冒着气,附近各处的掩体里在奋战,尖叫、齐射、咒骂,无限的勇气,轰隆声、碎裂声和嘎吱声,对这人海的深度进行着猛烈的试探(石永礼、赵文娟,1993)。
“sounding”在这里被理解成“试探”,而且又毫无理由地加上了“深度”二字,改变了原文的意思,也使译文含混不清,根据本段话所在的语境,它所指的意义应该只是“发出声音”,才能与上下文相符合,因此,可将其译为:“以及人海里所发出的愤怒的咆哮声。”
语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决一词多义的问题,联系上下文的目的就在于对多义词赋予一个准确的含义。如:
In order to appease their thirst, its readers drank deeper than before until they seized with a kind of delirium.
译文1:为了解渴,读者比以前饮得更深,直到处于昏迷状态为止。
译文2: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越读越想读,直到沉湎于如痴如醉的状态。
根据原文的语境,以及“thirst”和“drank”的含义,只有译文2才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意义;而译文1则强调原文语序排列及字典释意,使人不明白作者要说的意思。
二、句法层次
要想缩小因句法的差异而造成的译文与原文间的距离,就必须掌握原语与目标语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组织规律并进行结构转换。比如,根据汉语结构习惯,其对事件、动作顺序的编排一般是严格按照逻辑语义;而英语句子或篇章,由于其空间型架构的限制,常常与汉语不同。因此,为使译文顺畅,自然需将原文结构顺序打乱。如:
Over dusty foot trails and muddy creeks, under hot suns and cold rains, through green valleys and windy wastelands, and Grandma Yaisa, they had trekked southward from Mauretania.
译文1:他们走过尘土飞扬的山路和泥泞的小溪,经受着烈日暴晒和冷雨浇淋,穿过青翠葱郁的山谷和朔风怒号的荒原,雅依沙奶奶说,他们从毛里塔里亚出发,长途跋涉,迈向南方。
译文2:雅依沙奶奶说,他们从毛里塔里亚出发,走过尘土飞扬的山路和泥泞的小溪,经受着烈日曝晒和冷雨浇淋,穿过青翠葱郁的山谷和朔风怒号的荒原,长途跋涉,迈向南方(吴世醒,1995)。
译文1:虽按照原文的句法进行翻译,做到了形式对等,然而,译文读者会完全读不懂,因为其逻辑紊乱,意思别扭,不符合译语习惯;而译文2中的汉语句子中的各个动作严格按照其时间先后发生的顺序排列,符合汉民族思维习惯,显得自然流畅。
三、语篇层次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有时从一个句子中很难确定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从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中获取其含义。张美芳指出,“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张美芳,1999)。
如:These economic facts can not merely be dubbed “inflation” as unemployment begins to rise, as profits start to fall, as interest rates roar, and the cost of living is at record levels.
這个原语语篇把"these economic facts can not merely be dubbed” inflation”放在了句首,然后才将现象一一罗列。显然,若将原文形式照搬直译的话,则肯定错误。译语语篇则将“这些现象就不能以通货膨胀来解释”这一信息重心置于句末,使(下转第298页)(上接第296页)之能更好地为汉语语篇接受者所接受。因此,要想缩小译文与原文间的距离,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语序、重组结构等方法。可以译为:
失业人数上升,利润下降,利率扶摇直上,生活费用空前高涨,经济领域中的这些现象就不能仅仅用“通货膨胀”来加以解释了。
四、结语
语言传达的信息,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形式、内容、风格,甚至感情、文化等方面。一个合格的译者应该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同时也要掌握源语和的语间的不同语言语境,才能忠实准确地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M].Bantam Book,1983.
[2]石永礼,赵文娟译.双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00.
[3]吴世醒.实用英汉翻译技巧[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5:8.
[4]张美芳.从语境分析中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J].上海科技翻译,199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