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有了多的要求。本文从高校辅导员工作偏离问题入手,试图探讨这一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 ; 职责偏离 ;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6-02
在高等教育中,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很特殊也很必要的工作。在美国,与辅导员工作类似的叫做学生事务工作,以管理服务为核心;在中国,辅导员工作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并经历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这样三个时期。在现阶段,由于辅导员工作的泛化以及学生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辅导员这一职业,处于了很尴尬的境地。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顾此失彼”的模式,即或只重思想政治工作,或只重具体事务;二是“包揽全局”的模式[1]。两种模式与辅导员的职责都有所偏离,不能够充分实现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的目的,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我国现行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是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释义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在校、系(科)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辅导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首先是仍然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者和指导者;其次是对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常引导的人生导师;最后还应该是大学生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为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的好朋友。
对于这个角色定位,应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仍是第一位,同时对大学生的做人做事的引导也是和这个思想政治教育配合进行。日常管理应该只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教育而运用的一些手段,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尽量的弱化管理者这一身份,更多的应该以一种解惑者或引路人的身份来指导学生,并且,作为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
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因为其角色的多元化一直未有定论,各个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界定。但总的来说,以下几项工作可以算作高校辅导员应该履行主要岗位职责。
1.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最基本也最必要的工作,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教育与引导,争取把所有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维护校园稳定;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与时点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等深入进去;做好评奖评优工作,激发学生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做好服务育人工作
在学生事务上,一方面,辅导员是管理者,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建立个人档案,了解班级学生基本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督促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辅导员要起到为学生服务的作用。主动观察发现学生的需要,配合学校完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客观条件,认真完成助、贷、勤工作,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在思想上引导这类学生积极向上,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
二、辅导员职责泛化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上述主要职责以外,还承担着许多其它工作如办公室日常工作、考试管理工作、学生欠费清缴工作等。学校也从制度上要求辅导员时刻在各项事务的第一线,辅导员扮演着学生高校生活的大管家、教师工作的助理员、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执行者。“凡是与学生相关,没有专门的部门承担的工作就是辅导员的工作”客观的而真实的描述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1]。职责泛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政治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在辅导员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辅导员目前职责泛化与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务性工作多而繁杂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调查对象,每一学年,辅导员有很多工作是固定的。如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办理,军训,成绩统计等。
而除了这些固定的工作以外,在日常事务管理中,辅导员更多的是临时性的,不确定的工作。如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节假日的值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比赛与活动,参加辅导员相关培训,开展送温暖等活动。不但如此,由于辅导员学生与学校各级部门接触的中介,辅导员在工作中还需要承担很多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成为了干活的工具,像救火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要出现,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许多教师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3]。如为学校各个部门统计整理学生数据。由于学校一些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库,所有数据不能得到同时的更新,每年都会需要辅导员多次统计各种数据,还会因为数据的问题需要对不存在的学生进行欠费清缴等工作。这些日常临时性的工作与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感觉每天都很忙,却又显得毫无头绪,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精力分散,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本职工作,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职责偏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被弱化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的初衷,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但大学的大规模扩招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工作被弱化和难以有效开展。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诱发的一系列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好,抗挫折力差,依赖性强,片面追求享受,加上“90后”一代已经占据高校学生主流,对辅导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一代学生,性格独立,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他们的性格与心里特点主要体现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有种排斥心理[3]。 辅导员也因为这一代学生个性化比较强,然而因琐事太多没有精力去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深入辅导也不能够很有效的进行,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一些问题和想法进行了解与处理。最终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也不到位,效果也越来越差,完全达不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三、职责泛化与危机的根源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边缘化
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文件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仍处于边缘状态,这种边缘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辅导员无论从社会还是学校内部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在育人环节仍处于边缘状态。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认同度一直偏低,不把辅导员与其它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同等看待,相对而言辅导员社会地位更低一层,觉得辅导员谁都可以做,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而高校内部,辅导员的待遇虽然也在逐年提高,相对于对于教学科研的投入,对于第一线的学生工作投入并不够,更不用说激励作用。
其次,工作内容过于繁杂,让辅导员一直扮演着一种执行者的角色,不能体现自己的思想,身份不明显,无法给予准确的定位,这样导致辅导员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得不到肯定。
(二)高校学生工作体制不够完善
辅导员承担过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从根源上来说是由于高校体制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我国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存在着各职能部门权限不明、人浮于事的现象,因为这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以及沟通联系不畅,最终把所有的事务性工作全部让辅导员承担。
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缺乏,也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够很好的应运于实际工作中,正如前面文中提到的统计学生数据,不能运用统一的数据库及时更新,这些都是由于一些职能部门的问题而产生的。
大部分辅导员的年龄都集中在20-30岁之间,刚刚走出校园,开始独立承担生活压力。学校对辅导员的待遇只能够让他们维持生活,不能够更好的减轻生活压力,这也是造成辅导员精力不能完全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需求
1.辅导员队伍建设速度跟不上学生增加速度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本科毕业留校从事专职学生工作两至三年然后离岗读研,一种是研究生毕业直接留校从事专职学生工作,还有一种是在读研究生或直接从社会招聘人员从事专兼职学生工作。前两种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而对于第一种类型,在给辅导员不断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也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速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保持着较快的流动性,对于辅导员能力的培养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辅导员在经过培训与实践已经掌握了较好的工作技巧后,却又面临着马上离岗的问题。即便一些高校采取了离岗后仍以兼职辅导员的名义继续带学生,但辅导员的身份变化以及学业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再像专职辅导员一样,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而这个时候新加入的辅导员还处于一种学习的阶段,导致了辅导员整体工作水平一直很难得到大范围提高。学校对于辅导员培训的力度不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培训资源的稀少,使得大部分都集中在优秀辅导员手中,很难顾有大部分辅导员,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专家极少,而整体水平又提升较慢。
2.辅导员自身能力的培养跟不上新时期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刚脱离学生身份,马上进入到老师这一角色中。这种极大的角色转变,对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新辅导员在上任后,只经过了短时期的培训,就开始面对自己的几百名学生,他们只能依靠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自己担任学生干部期间的工作经验来教育、管理、服务学生。面对思想越来越活跃,独立性越来越强的新时期的学生,这种单纯的非专业理论指导与学生时期的工作经验不足以支撑他们做好这一重要的工作,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对辅导员的不信任感。
四、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营造良好的高校学生工作环境
改变学校的工作环境,增加辅导员数量,按照国家要求与实际需求配比合理的辅导员数量;明确辅导员职责,配比相应数量的协理员,负责处理日常性的事务;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建设新型信息化管理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办事环节;破除传统旧观念,将辅导员视同专业教师,尊重辅导员,重视辅导员工作[3];提高辅导员待遇,解决辅导员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最后,加强对学生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大家对辅导员的了解。
2.完善辅导员的培养机制
一是要改变现有辅导员结构模式,保持流通性的通时注重延续性,即增加长期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数量,保证新任辅导员能够得到一对一的指导,能够让经验良性循环。二是要建立系统的辅导员培养体系,设立专门的辅导员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辅导员学习、工作考核。三是要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更高学位,成为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带动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四是要建立多种学生工作激励机制,尽量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
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工作开展好坏的基本因素之一。首先是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很多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都是在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形成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但这还不能够达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信息等先进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高效便捷化。四是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沉着冷靜处理,勤于疏导,及时解决问题。
五、结语
虽然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着职责偏离等很多问题,但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辅导员工作一直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有着让人期待的未来。一位长年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曾说过“教师是一个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愿所有辅导员都能理解这句话,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晴,张永奇.当前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与危机.[J].高教视窗,2009(9):184
[2]杨振斌,冯刚,赵锋等.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陈爱生,王秋先.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策.[J].南京航空大学学报,2009(9):84-86
[4]吴晶.我国高校已有9万名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J/OL](2009-05-18).http://news.xu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5/18/ content_1139
7015.htm
[5]陈蔚,胡斌,干薇.解析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54
作者简介:姚逍(1984-),四川宣汉人,男,研究生学历,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
【关键词】辅导员 ; 职责偏离 ;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6-02
在高等教育中,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很特殊也很必要的工作。在美国,与辅导员工作类似的叫做学生事务工作,以管理服务为核心;在中国,辅导员工作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并经历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这样三个时期。在现阶段,由于辅导员工作的泛化以及学生人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辅导员这一职业,处于了很尴尬的境地。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顾此失彼”的模式,即或只重思想政治工作,或只重具体事务;二是“包揽全局”的模式[1]。两种模式与辅导员的职责都有所偏离,不能够充分实现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的目的,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我国现行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是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释义是“中国高等学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基本任务是在校、系(科)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辅导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首先是仍然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者和指导者;其次是对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常引导的人生导师;最后还应该是大学生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是为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的好朋友。
对于这个角色定位,应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仍是第一位,同时对大学生的做人做事的引导也是和这个思想政治教育配合进行。日常管理应该只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教育而运用的一些手段,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尽量的弱化管理者这一身份,更多的应该以一种解惑者或引路人的身份来指导学生,并且,作为与学生接触的第一线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
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因为其角色的多元化一直未有定论,各个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界定。但总的来说,以下几项工作可以算作高校辅导员应该履行主要岗位职责。
1.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最基本也最必要的工作,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教育与引导,争取把所有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维护校园稳定;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与时点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等深入进去;做好评奖评优工作,激发学生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做好服务育人工作
在学生事务上,一方面,辅导员是管理者,应该对每个学生都建立个人档案,了解班级学生基本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督促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辅导员要起到为学生服务的作用。主动观察发现学生的需要,配合学校完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客观条件,认真完成助、贷、勤工作,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在思想上引导这类学生积极向上,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
二、辅导员职责泛化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上述主要职责以外,还承担着许多其它工作如办公室日常工作、考试管理工作、学生欠费清缴工作等。学校也从制度上要求辅导员时刻在各项事务的第一线,辅导员扮演着学生高校生活的大管家、教师工作的助理员、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执行者。“凡是与学生相关,没有专门的部门承担的工作就是辅导员的工作”客观的而真实的描述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1]。职责泛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政治思想上的教育与引导在辅导员工作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辅导员目前职责泛化与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务性工作多而繁杂
以中央财经大学为调查对象,每一学年,辅导员有很多工作是固定的。如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办理,军训,成绩统计等。
而除了这些固定的工作以外,在日常事务管理中,辅导员更多的是临时性的,不确定的工作。如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节假日的值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比赛与活动,参加辅导员相关培训,开展送温暖等活动。不但如此,由于辅导员学生与学校各级部门接触的中介,辅导员在工作中还需要承担很多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成为了干活的工具,像救火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要出现,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务,许多教师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3]。如为学校各个部门统计整理学生数据。由于学校一些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库,所有数据不能得到同时的更新,每年都会需要辅导员多次统计各种数据,还会因为数据的问题需要对不存在的学生进行欠费清缴等工作。这些日常临时性的工作与非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感觉每天都很忙,却又显得毫无头绪,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精力分散,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本职工作,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职责偏离。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被弱化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的初衷,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但大学的大规模扩招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以及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工作被弱化和难以有效开展。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诱发的一系列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好,抗挫折力差,依赖性强,片面追求享受,加上“90后”一代已经占据高校学生主流,对辅导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一代学生,性格独立,追求自由,不喜欢被约束。他们的性格与心里特点主要体现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有种排斥心理[3]。 辅导员也因为这一代学生个性化比较强,然而因琐事太多没有精力去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深入辅导也不能够很有效的进行,不能及时的对学生的一些问题和想法进行了解与处理。最终的结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也不到位,效果也越来越差,完全达不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三、职责泛化与危机的根源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边缘化
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文件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仍处于边缘状态,这种边缘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辅导员无论从社会还是学校内部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在育人环节仍处于边缘状态。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认同度一直偏低,不把辅导员与其它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同等看待,相对而言辅导员社会地位更低一层,觉得辅导员谁都可以做,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而高校内部,辅导员的待遇虽然也在逐年提高,相对于对于教学科研的投入,对于第一线的学生工作投入并不够,更不用说激励作用。
其次,工作内容过于繁杂,让辅导员一直扮演着一种执行者的角色,不能体现自己的思想,身份不明显,无法给予准确的定位,这样导致辅导员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得不到肯定。
(二)高校学生工作体制不够完善
辅导员承担过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从根源上来说是由于高校体制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我国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存在着各职能部门权限不明、人浮于事的现象,因为这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以及沟通联系不畅,最终把所有的事务性工作全部让辅导员承担。
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缺乏,也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能够很好的应运于实际工作中,正如前面文中提到的统计学生数据,不能运用统一的数据库及时更新,这些都是由于一些职能部门的问题而产生的。
大部分辅导员的年龄都集中在20-30岁之间,刚刚走出校园,开始独立承担生活压力。学校对辅导员的待遇只能够让他们维持生活,不能够更好的减轻生活压力,这也是造成辅导员精力不能完全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之一。
(三)辅导员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需求
1.辅导员队伍建设速度跟不上学生增加速度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本科毕业留校从事专职学生工作两至三年然后离岗读研,一种是研究生毕业直接留校从事专职学生工作,还有一种是在读研究生或直接从社会招聘人员从事专兼职学生工作。前两种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而对于第一种类型,在给辅导员不断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也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速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保持着较快的流动性,对于辅导员能力的培养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辅导员在经过培训与实践已经掌握了较好的工作技巧后,却又面临着马上离岗的问题。即便一些高校采取了离岗后仍以兼职辅导员的名义继续带学生,但辅导员的身份变化以及学业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再像专职辅导员一样,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而这个时候新加入的辅导员还处于一种学习的阶段,导致了辅导员整体工作水平一直很难得到大范围提高。学校对于辅导员培训的力度不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培训资源的稀少,使得大部分都集中在优秀辅导员手中,很难顾有大部分辅导员,这也导致了辅导员专家极少,而整体水平又提升较慢。
2.辅导员自身能力的培养跟不上新时期的要求
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是刚脱离学生身份,马上进入到老师这一角色中。这种极大的角色转变,对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新辅导员在上任后,只经过了短时期的培训,就开始面对自己的几百名学生,他们只能依靠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自己担任学生干部期间的工作经验来教育、管理、服务学生。面对思想越来越活跃,独立性越来越强的新时期的学生,这种单纯的非专业理论指导与学生时期的工作经验不足以支撑他们做好这一重要的工作,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对辅导员的不信任感。
四、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营造良好的高校学生工作环境
改变学校的工作环境,增加辅导员数量,按照国家要求与实际需求配比合理的辅导员数量;明确辅导员职责,配比相应数量的协理员,负责处理日常性的事务;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建设新型信息化管理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办事环节;破除传统旧观念,将辅导员视同专业教师,尊重辅导员,重视辅导员工作[3];提高辅导员待遇,解决辅导员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最后,加强对学生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大家对辅导员的了解。
2.完善辅导员的培养机制
一是要改变现有辅导员结构模式,保持流通性的通时注重延续性,即增加长期专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数量,保证新任辅导员能够得到一对一的指导,能够让经验良性循环。二是要建立系统的辅导员培养体系,设立专门的辅导员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辅导员学习、工作考核。三是要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更高学位,成为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带动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四是要建立多种学生工作激励机制,尽量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出现。
(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
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工作开展好坏的基本因素之一。首先是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很多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而都是在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形成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但这还不能够达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信息等先进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高效便捷化。四是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沉着冷靜处理,勤于疏导,及时解决问题。
五、结语
虽然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着职责偏离等很多问题,但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辅导员工作一直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有着让人期待的未来。一位长年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曾说过“教师是一个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愿所有辅导员都能理解这句话,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晴,张永奇.当前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与危机.[J].高教视窗,2009(9):184
[2]杨振斌,冯刚,赵锋等.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3]陈爱生,王秋先.边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尴尬处境及其对策.[J].南京航空大学学报,2009(9):84-86
[4]吴晶.我国高校已有9万名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J/OL](2009-05-18).http://news.xu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5/18/ content_1139
7015.htm
[5]陈蔚,胡斌,干薇.解析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54
作者简介:姚逍(1984-),四川宣汉人,男,研究生学历,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团总支书记、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