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莎士比亚是世界上公认的戏剧大家,他的作品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常被不同文化形式拿来演绎。当莎翁的戏剧遇上中国的豫剧,两者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台湾豫剧团于 2009 年推出了第一部改编莎翁作品的豫莎剧——《约/束》可谓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本文将从豫莎剧《约/束》归属、融合、延伸的角度对剧中人物塑造及音乐唱腔进行分析,希望能對豫剧改编的学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豫莎剧《约/束》;归属,融合;延伸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归属
《约/束》这个剧目是为戏曲演出撰写的改编本。改编者删去夏洛女儿与基督教徒私奔的次要情节,也删去剧中小丑父子逗笑的片段,专注剧中的主线情节与第一副线的情节变化。前半场讲述贵公子巴萨纽想追求富家女慕容天而囊中乏钱,经由好友安东尼的担保向大食人夏洛借款,让好友签下一份“还不起就割一磅肉”的“奇葩”条约。后半场讲述慕容天由于亡父遗嘱的规定,必须让求婚者在金匣、银匣、铅匣中选择其一,而巴萨纽最终选对铅匣,获得慕容天的芳心,但又由于一枚定情戒指的“束缚”而引起了剧情波动。剧中的高潮法庭一场,主线副线合而为一,聪明的慕容天击败狠毒的犹太人夏洛,让安东尼免除割肉之灾。剧中一枚定情戒指的失而复得,更是副线剧情的引伸,将剧情推向圆满结局。这个改编本的剧名,也正反映剧中两大情节线的结合:一磅肉的条“约”,以及定情戒指的“束”缚。这出戏的唱段虽有偏离原文,作者对于情节的删减及篇幅处理也曾引起争议,但却保留相当分量的莎剧精华,可算合适而充满机智。
二、融合
豫剧(河南梆子)本应是传统戏,而豫莎剧《约/束》这出戏却巧妙借用西方戏剧的分场次形式进行演绎,采用序曲、第一场《选匣》、第二场《借贷》、第三场《定情》、第四场《改扮》、第五场《折辩》、第六场《判决》、第七场《致谢》、第八场《协议》、尾声等西方剧场的戏剧模式。除此之外,在第二场《借贷》中,在夏洛的唱段中也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学载体《弟子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可见,《约/束》一剧具有将西方的戏剧与东方的戏曲、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突破性意义。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个跨文化的戏剧作品,改编莎翁作品的难度在于:甚至要进入一个中国传统历史的程序制约,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四百多年前的古英文剧本,改编者要先用现代英文来理解,然后翻译成中文,中文再转换成戏曲的语言同时还要进入到豫剧去演绎。这种“莎剧改写成豫剧又转译成英文”仍保留莎剧中“五步抑扬格”的形式也是本剧的特点。豫莎剧是在中国三百多种戏曲剧种当中,首次尝试由真人扮演的豫剧程序,所以主创者曾一再强调必须是梆子腔、二六板式,还一定要有——“梆子”这个打击乐器以及曲词唱腔的音乐结构必须是“诗赞体”。莎翁的剧作之所以具有魅力,因为它是笔力万钧的戏剧,在他的著作中既有双关语、谐音、游戏文字等,还有很多抑扬格五音步以及它的十四行诗、无韵诗,这些东西要转换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语言里是需要做很多功夫去诠释的。比如:我们必须要做一些“存神于型”。也就是说,把莎士比亚的精神搬过来,但是化用豫剧它所需要的十三道辙(一种押韵的韵部形式),把豫剧的唱词按照“诗赞体”的格式来改编,还有莎翁的双关语、谐意的、谐拟的曲笔,这些都是在改编的过程中必须要做调整的。
除了对于莎翁剧本改编的尝试以外,台湾豫剧团在角色跨行当方面也进行了突破性的挑战。在《约/束》中饰演夏洛的是“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她从八岁便开始学唱豫剧,主攻花旦,兼学武旦。虽有少数反串,但也仅于小生、武生等,并未跨足净角、丑角等角色。一般而言,花旦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注重扇子功、手帕功,身姿灵活轻巧,道白明快清脆,唱腔多使“花腔”,移步常用“花梆”,以显现妩媚艳丽,娇憨洒脱的风姿;而武旦常以身手矫健利落取胜,必须勤练各式翻、扑、跌、旋的功夫。而对于剧中角色转换的挑战,最大难题就在于声腔的转换,王海玲对此自述道:对于《约/束》这出戏我觉得最难的,大概就是「唱」了。在《约/束》中,由于跨行当的关系,对于角色的程序化必须有所创新与突破。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人性、心理转折丰富的夏洛。而这个夏洛,是至今唯一一个在戏曲表演中由女性来扮演的;在全球所有的《威尼斯商人》剧场演绎中,也是罕见的。在王海玲饰演的夏洛中,其唱白不免带有“雌音”,也为夏洛一角增添了另一种特殊的风采与魅力。
三、延伸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徐亚湘在观看《约/束》一剧后,他曾写下“河南梆子在台湾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艺术位置,一部让人觉得好看、欣喜的好戏,而非被河南梆子框架限制的剧种艺术,莎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移植改编诠释、剧种界限的模糊化与王海玲、萧扬玲的精彩演出,让豫剧在台湾不再‘约束’”。豫莎剧《约/束》的成功上演开启了一个戏曲新时代。在剧种界限模糊化趋势的今天,正是台湾豫剧艺术提升突破的最佳契机,只要不断创作好作品,未来还保有多少豫剧元素,甚至还是不是豫剧,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它是好戏。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与会者激烈的争论或质疑,使大家对戏曲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豫莎剧《约/束》以东方戏曲的形式诠释了莎剧原著的精神,我想,这应该是豫剧在国际舞台上一次极大的成功,既是两岸共同创作的结晶,也是两岸交流的成果。它的出现指明了戏剧创作者和生产者既要学习传统,又要熟悉当代各种艺术样式的表现语汇,还要努力寻找继承与创新的最佳结合,以应对当代观众的文化心理。这,就是肩负着时代赋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戏曲文化延伸使命的——豫剧!它,是田间的小调,也是殿堂的华章;它,是名家的艺术,也是百姓的生活;它,是厚重深邃的历史,也是续向前行的未来!
【关键词】豫莎剧《约/束》;归属,融合;延伸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归属
《约/束》这个剧目是为戏曲演出撰写的改编本。改编者删去夏洛女儿与基督教徒私奔的次要情节,也删去剧中小丑父子逗笑的片段,专注剧中的主线情节与第一副线的情节变化。前半场讲述贵公子巴萨纽想追求富家女慕容天而囊中乏钱,经由好友安东尼的担保向大食人夏洛借款,让好友签下一份“还不起就割一磅肉”的“奇葩”条约。后半场讲述慕容天由于亡父遗嘱的规定,必须让求婚者在金匣、银匣、铅匣中选择其一,而巴萨纽最终选对铅匣,获得慕容天的芳心,但又由于一枚定情戒指的“束缚”而引起了剧情波动。剧中的高潮法庭一场,主线副线合而为一,聪明的慕容天击败狠毒的犹太人夏洛,让安东尼免除割肉之灾。剧中一枚定情戒指的失而复得,更是副线剧情的引伸,将剧情推向圆满结局。这个改编本的剧名,也正反映剧中两大情节线的结合:一磅肉的条“约”,以及定情戒指的“束”缚。这出戏的唱段虽有偏离原文,作者对于情节的删减及篇幅处理也曾引起争议,但却保留相当分量的莎剧精华,可算合适而充满机智。
二、融合
豫剧(河南梆子)本应是传统戏,而豫莎剧《约/束》这出戏却巧妙借用西方戏剧的分场次形式进行演绎,采用序曲、第一场《选匣》、第二场《借贷》、第三场《定情》、第四场《改扮》、第五场《折辩》、第六场《判决》、第七场《致谢》、第八场《协议》、尾声等西方剧场的戏剧模式。除此之外,在第二场《借贷》中,在夏洛的唱段中也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学载体《弟子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可见,《约/束》一剧具有将西方的戏剧与东方的戏曲、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突破性意义。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个跨文化的戏剧作品,改编莎翁作品的难度在于:甚至要进入一个中国传统历史的程序制约,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四百多年前的古英文剧本,改编者要先用现代英文来理解,然后翻译成中文,中文再转换成戏曲的语言同时还要进入到豫剧去演绎。这种“莎剧改写成豫剧又转译成英文”仍保留莎剧中“五步抑扬格”的形式也是本剧的特点。豫莎剧是在中国三百多种戏曲剧种当中,首次尝试由真人扮演的豫剧程序,所以主创者曾一再强调必须是梆子腔、二六板式,还一定要有——“梆子”这个打击乐器以及曲词唱腔的音乐结构必须是“诗赞体”。莎翁的剧作之所以具有魅力,因为它是笔力万钧的戏剧,在他的著作中既有双关语、谐音、游戏文字等,还有很多抑扬格五音步以及它的十四行诗、无韵诗,这些东西要转换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语言里是需要做很多功夫去诠释的。比如:我们必须要做一些“存神于型”。也就是说,把莎士比亚的精神搬过来,但是化用豫剧它所需要的十三道辙(一种押韵的韵部形式),把豫剧的唱词按照“诗赞体”的格式来改编,还有莎翁的双关语、谐意的、谐拟的曲笔,这些都是在改编的过程中必须要做调整的。
除了对于莎翁剧本改编的尝试以外,台湾豫剧团在角色跨行当方面也进行了突破性的挑战。在《约/束》中饰演夏洛的是“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她从八岁便开始学唱豫剧,主攻花旦,兼学武旦。虽有少数反串,但也仅于小生、武生等,并未跨足净角、丑角等角色。一般而言,花旦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注重扇子功、手帕功,身姿灵活轻巧,道白明快清脆,唱腔多使“花腔”,移步常用“花梆”,以显现妩媚艳丽,娇憨洒脱的风姿;而武旦常以身手矫健利落取胜,必须勤练各式翻、扑、跌、旋的功夫。而对于剧中角色转换的挑战,最大难题就在于声腔的转换,王海玲对此自述道:对于《约/束》这出戏我觉得最难的,大概就是「唱」了。在《约/束》中,由于跨行当的关系,对于角色的程序化必须有所创新与突破。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人性、心理转折丰富的夏洛。而这个夏洛,是至今唯一一个在戏曲表演中由女性来扮演的;在全球所有的《威尼斯商人》剧场演绎中,也是罕见的。在王海玲饰演的夏洛中,其唱白不免带有“雌音”,也为夏洛一角增添了另一种特殊的风采与魅力。
三、延伸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徐亚湘在观看《约/束》一剧后,他曾写下“河南梆子在台湾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艺术位置,一部让人觉得好看、欣喜的好戏,而非被河南梆子框架限制的剧种艺术,莎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移植改编诠释、剧种界限的模糊化与王海玲、萧扬玲的精彩演出,让豫剧在台湾不再‘约束’”。豫莎剧《约/束》的成功上演开启了一个戏曲新时代。在剧种界限模糊化趋势的今天,正是台湾豫剧艺术提升突破的最佳契机,只要不断创作好作品,未来还保有多少豫剧元素,甚至还是不是豫剧,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它是好戏。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与会者激烈的争论或质疑,使大家对戏曲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豫莎剧《约/束》以东方戏曲的形式诠释了莎剧原著的精神,我想,这应该是豫剧在国际舞台上一次极大的成功,既是两岸共同创作的结晶,也是两岸交流的成果。它的出现指明了戏剧创作者和生产者既要学习传统,又要熟悉当代各种艺术样式的表现语汇,还要努力寻找继承与创新的最佳结合,以应对当代观众的文化心理。这,就是肩负着时代赋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戏曲文化延伸使命的——豫剧!它,是田间的小调,也是殿堂的华章;它,是名家的艺术,也是百姓的生活;它,是厚重深邃的历史,也是续向前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