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博物馆里的和田玉器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s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不少来自新疆或出白新疆的珍品。其中,为数最多的当属和田玉器。可见,和田玉器作为时尚和高贵身份的象征,在任何地方都是备受重视的。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专挑新疆和田玉来说,就已不胜枚举了:有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山子,乾隆仿古出戟玉觚、青玉镂雕缠枝牡丹花熏、青玉镂空松树花插、桐荫仕女图、青玉泛舟图山子、青玉盘龙瓶、青玉攀枝叶桃式洗、乾隆御题碧玉光素大盘、乾隆御题碧玉碗……
  不仅仅是北京故宫,在国内很多地方,和田玉都被视作贵重的礼物,成为抒情达意的媒介。比如在楼兰遗址出土的3500年前的青玉斧、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玉璜、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的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吉木萨尔西大寺出土的宋代玉牌饰,还有新疆征集的宋代三嘴白玉灯、清代白玉透雕扶手椅、波斯文白玉盘;故宫博物院调拨给自治区博物馆的清代青玉兽面炉、象耳活环玉瓶、透雕双桃玉洗,皆是用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的。
  走向世界的和田玉
  玉器,指用玉石雕琢成的各种器物。玉器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信仰上都曾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作用。中国玉器的滥觞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玉制工具,许多玉器是从玉制工具发展而来的,至殷商时期已被大量制成礼仪用具和各种佩饰。
  经过漫长的岁月至明代晚期,玉器业空前发展,玉器的使用与收藏已相当普遍。清代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帝王的个人崇尚,使新疆玉料得以大量进入宫廷。解决了长期阻碍玉器发展的原料问题后,宫廷玉器生产已出现繁荣的局面。
  据考证,至少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新疆的和田玉就已经传入到中原内地。殷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这里曾出土过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大量珍贵文物。
  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阳的妇好墓进行发掘,出土玉器就有700余件,其中大部分都是用和田玉制成的。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说明和田玉器在商代贵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和田玉石是如何从和田运往中原地区的呢?学者们认为,早在3000多年前,在新疆与中原之间存在着一条早于丝绸之路的玉石之路,新疆和田等地的玉石由这条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各地,内地工匠把这些玉器雕琢成精美的装饰品,供贵族们享用。
  玉石之路有2支,起点是“玉石之乡”和田,1支经罗布泊、敦煌,另1支经喀什、库车、吐鲁番,在今天的玉门关、酒泉一带与第1支会和,再继续向东延伸,经兰州、西安、洛阳,而达安阳(商都殷墟),同时这条贸易古道也向西推进,经喀布尔、伊斯法革、巴格达而至地中海。
  熠熠生辉的和田玉器
  玉石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这是我国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玉制品,它证明我国的玉制品已有7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古书《逸周书?世俘释》上有“武王伐纣得胜后,得宝玉万四千,佩玉亿有八万。”可见宫廷中藏玉之多,正因为这样,商朝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手工非常精致,说明当时玉器雕琢技艺相当高超,也说明在3000多年前,中原与西域就存有一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玉雕是中华民族灿烂手工艺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在世界上一向享有“玉石之国”的美誉,许多熠熠生辉的玉雕制品,堪称“鬼斧神工”。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一件“大禹治水”玉山,重达10700斤,是用整块白玉琢成的。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玉件原料,是清朝乾隆年间产于和田的玉石。据说,当年用了几百匹马和上千劳力,花了3年的时间才从新疆运到了北京。后来,又拉到当时玉雕业最发达的扬州,集中了数百名玉雕艺人,雕琢了6年才最终完成。
  和田玉器在清代的盛衰
  清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清代玉器所采用的材料是以新疆和田玉为主的,所以和田玉在清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学者根据新疆和田玉的供应及玉器生产的情况,将清代玉器分为3期:
  早期为顺治至乾隆二十三年(1644年—1758年),由于蒙古厄鲁特准噶尔部分裂主义分子控制西北广大地区,新疆玉料运往内地的通路受阻,玉器生产处于低谷,清宫造办处玉作坊主要的工作是收拾、改造以前的旧玉及制作小件的佩饰,流传下来的清初玉器作品极少。
  中期为乾隆二十四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759年—1820年),是清代玉器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巅峰时期。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清军平定了新疆地区准噶尔部和回部分裂主义首领发动的叛乱,规定回部每年的春、秋两季向清廷进贡玉石,北京、苏州、扬州等地的民间制玉作坊也可以从私贩手中购得和田玉料,玉料来源充足;而且这一时期社会昌明,乾隆皇帝对玉器又十分重视和赏识,在北京、苏州和扬州等地都设有专门为宫廷生产玉器的玉作坊,形成了有利于玉器手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晚期为道光元年至宣统三年间(1821-1911年),由于内忧外患,国势衰微,统治者无力顾及玉器手工业,宫廷玉器作坊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这一时期的民间玉器生产仍在进行,但由于民间生产的目的在于牟利,以制作仿古玉和伪古玉为主,多为粗制滥造之作,佳品甚少。
  和田玉产地发展滞后
  新疆考古所研究所在罗布泊古墓葬中发现了3800多年前的一批玉石珠饰,呈管状、菱形和圆柱形,工艺光华细腻,有透明感,串起来就是一件光彩耀眼的玉石项链。考古人员在罗布泊小河墓葬中发现的一具女性干尸,手腕处可见玉石手链,说明新疆早期居民喜欢佩戴玉石制成的首饰。
  新疆博物馆历史展厅展出的青玉斧、三嘴白玉吊灯,也都是玉器中的精品,特别是这盏吊灯,还注意到了不会挡住光线以及消除上部阴影的细节,反映了宋代喀拉汗王朝时期维吾尔族工匠的工艺水准。
  纵观横看,新疆虽然有世界上质地极好的玉石,但当地的玉雕业与中原地区相比发展缓慢,尤其在雕刻的精巧程度上略逊一筹,这个总体差距一直延续至今。
其他文献
夏合勒克地主庄园位于墨玉县城西南16公里处的扎瓦乡。夏合勒克一面依靠戈壁沙漠,一面紧贴墨玉绿洲,如果从西面走公路来和田,这里是必经之地。  这个庄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一直保持着典型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形态。在1949年以前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夏合勒克庄园集政权、族权、宗教权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统治体系。  夏合勒克庄园的统治者——15名“胡加”(即庄园主)为了达到欺骗人民、统治人民
期刊
“骆半街、王半街,嫁人就嫁八大家”,在巴里坤老辈人中,清代至民国时期八大商户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在普通百姓眼中有着很高的地位。随便走进一处老户人家,人们都能娓娓道来自家祖辈口中所描述的八大商户,故事个个鲜活生动,不曾在岁月里失色老去。  一个月前,我寻访到两位与八大商户有关联的人,分别是仁和兴创始者的后人。魁顺祥伙计的后人。在他们的讲述中,时光纷纷后退,那大宅门内的故事便鲜活起来。  我们家族的故
期刊
这里依然是游牧的牧场,只是相对于3000年的时间来说,不知早已消失融合了多少种族。独目人是中国史书上记载过的塞人,即西方所说的斯基泰人。但对于独目人,这个比乌孙、匈奴更早地出现于欧亚草原上的游牧部族,人们了解得太少太少,以至于有了许多猜想和荒诞的传说。  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南麓青河县境内三海子山谷的这座大墓,在20世纪初就被考古学家发现,1986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的王明哲先生首先发表文章披露它的存在。
期刊
6月8日,“哈萨克第一村”开业仪式在新源县那拉提镇阿拉善村举行,美丽的那拉提草原上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6月8日,“哈萨克第一村”开业仪式在新源县那拉提镇阿拉善村举行,美丽的那拉提草原上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哈萨克第一村”以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弘扬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哈萨克民俗体验村,包含“佳艺乐歌舞剧场”“佳克斯新疆特色产品购物中心”“巴哈提家园”“阿拉善马队”“克寨部落
期刊
孟教授在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就职,研究了一辈子各民族的风俗、风情。新疆阿勒泰地区禾木县喀纳斯乡是他向往已久的地方,蒙古族图瓦人更是他渴望近距离接触的民族。  孟教授78岁了,年轻时,他喜欢喝酒。老婆体贴他,时常炒一盘花生米、温一壶酒,让他享受“喝一口”的快乐。也许是身体的缘故,10年前,孟老喝完酒后感到头晕脑涨,高压升到了220,要不是老婆子及早送他到医院,恐怕老命早没了。  从此,孟教授戒酒了,一戒
期刊
琼库斯台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的一个美丽的草原,哈萨克语译为“大平台”,这个草原是我见到最具个性的草原,她线条柔美,肌肤鲜亮,给人以无限性情进发的激动,更给人以眷恋那份灿烂的遐思!走进她,你就会憧憬那份美好、那份愉悦、那份难以割舍的恋情!  当我们一进入琼库斯台草原,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正如它的名称一样这里真是一个大平台啊!一个绿色的、平展的、有数十亩宽的大平台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平台上绿草
期刊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烟海,世代流传。舞蹈艺术则以含蓄、优美、沉稳见长,姿态优美、舒展大方的女性舞蹈,以及刚健奔放的男性舞蹈,看后使人流连忘返。舞台上的新疆独具魅力。
期刊
新疆是山的王国,自北向南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横亘新疆大地。夏季也是攀登雪山的最好季节。那里,有瑰丽风光,有激情攀登,也是让你升华,值得你动情的地方。  让我们攀登一座真正的雪山  不论你用什么方式踏上新疆大地,首先看到的就是亚洲最大山系之一的天山。气势雄伟、绵延千里的天山山脉是登山者的乐园。  7月,从乌鲁木齐市出发,驾车南行,穿过天山喀拉乌成山脉险峻的峡谷,一座接一座悬挂着巨大冰川的高山进入了
期刊
忽然想起在新疆吃过的艾叶面了,就一次。  还是在乌鲁木齐的领馆巷,是一条很短的街,美食多得很。我在那里吃过“那什”“曲曲”等,现在有的名字也记不全了;有时候什么也不吃,就在那里闲走,闻着香,听着歌,看着美,也是一种得劲儿。  我忘记了那家饭馆的名字了,也是一家民族餐厅。在吃上,西域各族人民真是创造了各种新鲜,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在这里读书的日子里,我尽可能地走街串巷,寻找美食,或者不用寻找,随处
期刊
哈密市大南湖乡坐落在哈密绿洲的南部边缘。这里的近邻就是大名鼎鼎的库鲁格沙漠。距今有1亿多年的历史,当时气候湿热,到处森林密布。  探望南湖大峡谷的计划终于成行。然而,就在出发前的几分钟,两个喜欢拣奇石的朋友的几句话让我忽然改变了主意。“不知道沙漠深处的那户哈萨克人家还在不在?”“沙漠深处还有一户人家?”我惊异非常。“有啊!那是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庄!”两个朋友看着我。“就去那!”我大声嚷嚷道,两个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