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专业史建设的会计文化传承研究

来源 :企业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ha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会计是人类文明和学科文化的深厚积累。忽视会计专业史建设,脱离文化积累功利式的会计教育,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会计科学的发展完善。在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新的历史使命下,高校应注重发展学科专业文化,特别是学科专业史的建设。
  【关键词】学科建设;会计史;会计文化
  一、文化传承与学科专业史
  (一)高等学校的文化传承职能
  2011年,“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继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之后的又一大重要职能被正式提出。这是在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形势下,教育系统中层次最高的高等学校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学科专业史教育的意义
  历史发展积累出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没有大学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除了大力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学术文化、人才文化、创新文化,高校也更应注重发展学科专业文化,特别是学科专业史的建设。广义的学科专业史是指某一特殊类别的知识从理论开创直至后期发展并逐渐完善,最终积累形成某一门专业学科的过程;狭义的学科专业史指高校某一学科专业的开设及科研、教研、教育的发展情况。课堂中教授的每一门专业学科都承载着数十年乃至上千年人类智慧,积淀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科专业史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实力与特点,也有利于丰富学校学术文化建设,拓展学术研究领域。
  二、会计专业史简述
  会计专业史,广义上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会计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专业历史学科,或称“会计史学”、“ 会计历史学”;狭义上是指会计孕育、萌芽、形成和完善的发展过程,或称“会计历史”,是会计史学的研究对象。会计史学是会计理论研究和经济史学的组成部分,它以会计历史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揭示和阐明会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古为今用,科学地预测会计科学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现代会计的进步。会计史研究又可分为综合研究、分期研究和专题研究。我国会计史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停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恢复。中国会计史学研究成果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已取得较高水平。其中,关于中国会计史综合研究、中国会计史分期研究、中国会计史资料汇编、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刊物等成果丰富,代表人物有郭道扬、李宝震、王建忠、文硕等人;另有美国、苏联、荷兰等国会计史著作的中文译本刊行;研究者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取得了有益进展。
  三、会计学科专业史建设的现状
  伴随1999年扩招,更多高校开始倾向开设投入少、成本低的经管类专业。同时,扩招所引发的学生人数的激增与短缺的教学资源不相匹配;过度关注求职压力,忽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低门槛学科大面积上马,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培养方案扁平化。特别是会计学专业的广泛开设,在近几年的教育过程中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扁平化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目标是:面向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及金融机构、政府机关等用人单位,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并具有继续深造基础的专业人才。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会计方法和技能,熟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在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与管理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然而,对比各大高校,甚至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也都基本涵盖了上述的传统套路,或强化理论学习,或扩充实践操作的课时,在不同教育层级上,专业培养方案本质上差别并不大。用人单位意见反馈表示很多大四毕业生根本无法达到一般业务处理的需要,不仅理论知识欠缺,实操能力也并无明显优异之处,编不出报表,看不懂报表。
  (二)教学内容陈旧
  会计职业的内容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深远的扩展。例如,在各大企业早已广泛采用了丰富多样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会计事务所项目扩展到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设计、经营审计等;政府机关在政府组织的计划、规划、预算和信息解释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专业人才摇篮的高校,会计教学多年不变的内容已显得陈旧和落后,课时限制了知识的覆盖面。财务会计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理念的发展而频繁修订和变更的知识,无论是书本理论,还是实务案例都需要及时梳理和更新。然而现实中,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往往一门课的教材不等到重大的法规制度和准则修订,数年都不会变更,往往大二学的内容到了毕业时已经迥异。学生成为各种会计分录的背诵者、程序操作的低能力模仿者,不关心财经新闻、不懂财会热点,甚至不理解财会工作的作用范围和意义,用陈旧的理念面对未来职业。
  (三)教学方式僵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通过课堂讲授,该方法过于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和学习动力。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建立财务会计实验室,把学生带进模拟的企业会计实务中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对理论的理解,加深感性认识。但是,我们所授的会计知识是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假设前提展开教学的,在就业时学生面对的单位不仅局限于此,过少的基地实习和情境模拟会使学生在面对类似银行、证券、税务、事业单位会计的面试时,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学生除了课堂上跟随老师学习分录编制之外,课下没有导师进行引导和补充教学,学生只有选择参加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考试来自我完善专业知识。而这些对于把握一门“成熟的科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四)文化积淀缺失
  现今教育背景下的财会专业学生普遍感受不到“会计学是一门成熟而严谨的社会科学”,相反却倍感枯燥、繁琐,认为会计是古板、谨小慎微、斤斤计较,缺乏趣味与魅力的学科。由于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门槛较低,有许多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是具备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都可以从事会计职业,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和明显的竞争力,花四年本科和三年硕士的时间完全没有必要。回溯会计的渊源,无论是五千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泥板”上记载交易,还是我国商周时期的“会计”的出现,直至震惊全球、余波依旧的安然、世通丑闻,以及今日对公允价值和内部控制的重视和探讨,会计的时代烙印正是人类文明和学科文化的深厚积累。会计的逻辑性和规则性折射出一种从细微着眼的精妙、平衡之美,每一个账户的选择和勾稽,每一种计量方式的转换和变更,都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会计学绝不仅是枯燥的中财、财管的课程,不仅是分录和公式的记忆与背诵,完整的学科体系还包含会计史学、会计哲学、会计美学、会计心理学等方面。忽视专业史,脱离文化积累,使会计教育变为“无源之水”,失去活力。
  四、强化本科教育中会计史的教学建设
  (一)更新培养内容,传输学科文化
  在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一系列相关的专业选修、专业辅修课,如会计史学、会计哲学、会计前沿热点问题、财经法规改革串讲等。在教材中补充相应的知识点,例如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初期详细补充会计史和历史名人与会计的关系、会计名家的事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补充介绍新旧会计准则变化的经济背景和影响。在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的教学中补充现实案例。推广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学,使学生从大一入校直至毕业,都有一个财会老师跟踪培养,补充课后学习时间、答疑解惑,丰富信息渠道,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会计工作的内涵。将会计实习提前至学科培养初期,使学生在大一进校时就能最先接触到真实的会计工作,在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展开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方式
  走出课堂和模拟实验室,带领学生走入不同类型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各行业各类别的财会工作;密切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例如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业和商业流通企业等。让学生了解并熟悉除制造业企业会计之外其他不同环境下的会计制度、账务处理程序、财务管理的重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工作经验,更能使学生在不同环境的实习中,扩展视野、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增加求职时的针对性和职业的稳定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将理论学习与实地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发现教学的缺陷和落后之处,促进教学改革,也能最直接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
  (三)提升师资水平,营造学科文化氛围
  传统的会计教学难以适应新形势,会计教师由于自己长期接受单向型学习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教忽视学,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状态,教师是说教者和课堂的控制者。专业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每周两次见面的三到四个课时里“满堂灌”,课后问题学生难以独立消化和有效解决。专业课教师应当首先更新理念,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应明确自己是专业学科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需具备渊博的专业史积淀,用丰富多彩且具有魅力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和启发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的反馈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目标并通过训练达成,而非简单复述记账方法。同时,聘请校外专家、专业人士、职业团体和其他国内外知名办学机构走入校园、合作办学,更新理念并把最悠久最成熟的专业知识、研究成果扩大传播。协助学生创办自己的学术论坛和学术期刊,形成下至各个班级、上至各个专业系部和学院的定期研讨会和内部刊物,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有浓厚的兴趣愿意积极思考专业问题,营造宽松、活跃的会计专业文化氛围。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显示出国家对高校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的要求和期待。文化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和发扬,悠久的会计历史是经济发展所经历的客观过程,在前人搜集、考证、整理出会计史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出的会计发展规律,总结出的先进经验并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会计科学形成、发展及愈加完善的动力和保证。财经高校必须尽早关注学科文化建设的意义,强化会计专业史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在社会社会文化引领力。
  参考文献
  [1]姚蕾蕾.国外会计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8)
  [2]刘开瑞.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和核心观点[J].华东经济管理.2011(7)
其他文献
北京潘家园市场名声大噪,以至于第一次我来到山东东莱文化市场,看到竟有一个“东莱潘家园”时,不仅莞尔一笑。特意为这牌楼拍张照片,由此见证北京潘家园这张名牌在全国影响之大。  这里我已来过几次。这一次来的时间赶上“十一”已过,东莱潘家园市场好似往常那样,依然不温不火。在街的南头路的两旁摆有20来个摊位,摊位大多是原来的摊主,只是偶尔有几个生面孔。在一位以前没见过的长者的摊位上,两只碗引起我的兴趣,一件
期刊
【摘要】文章从分析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寻求人力资源在电力行业中的有效管理方式,探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及对策。通过建立全方位人才选拔机制,拓宽渠道,多方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空间为人才服务,建立激励机制,让人才留下来,更好地为推动电力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人力资源;电力行业;内在;管理;激励机制  一、简述人力资源在电力行业内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成效,应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笔者在继承优良传统和创新提高的基础上,概括出正面灌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补充材料作为论文的链接内容,被越来越多的期刊选择并在线出版.补充材料与论文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格式多样,易于被发现和长久保存,这会给与论文相关的各
如果把企业家或者厂长经理比作企业之“帅”的话,那么,企业的众多中层管理者就是企业之“将”.
为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创新文化,全国都在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效果仍不明显.本文针对此问题在武汉市内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做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发现了大学生创业环境及创
期刊
琵琶演奏者以琵琶为媒介,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音乐.琵琶演奏的最终目的是与听众产生共鸣,表现音乐的美.然而琵琶演奏技法复杂,如何完美展现琵琶的艺术表现力是每个演奏
期刊
@@
【摘要】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面临着挑战。本文试图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创新应该坚持的原则,最后在试图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上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反腐倡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1.高校大学生的观念变迁及个体差异性要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