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儿童的歌唱兴趣,是音乐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过早地介入技术教育,会使儿童觉得机械、无趣,无法让儿童感受到音乐的美,从而对学习音乐失去兴趣。
在儿童歌唱过程中,音准和节奏是歌唱的骨骼。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儿童的音准和节奏,因为音准和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学好歌唱的基本素质。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讲,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歌唱水平是各不相同的。6岁以前的儿童学习歌唱,最容易掌握歌曲的歌词和节奏,次之是速度、呼吸,最后才是音准;从发音的角度来讲,小字一组的e和g是最好发音的;从听音的角度来讲,小字一组的c和a是最好辨别的。在儿童能够辨别和发出三度以内单音的基础上,再加入纯五度、纯四度音域的单音练习,随后可再加入大小二度、六度等单音练习,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更易于被儿童接受。
从儿童本身来讲,只有自发地歌唱,他们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但过高或过低的音调都会影响孩子嗓音及声带的正常发育,从而使孩子失去唱歌的兴趣。所以,在儿童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音乐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6岁前儿童的音域在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这一范围内,所以教师应尽量为儿童选择这个范围内的歌曲,避免选择超出儿童音域范围的训练。
儿童的节奏感和音准感一样,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如儿童刚开始学会拍手时是无意识的节奏,直到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动作,他们才能准确地拍出有节奏的声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律动、节奏训练、体育、舞蹈、打击乐等对儿童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为他们今后学习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歌唱是人们音乐活动的方式之一,在歌唱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情感,而音准和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就目前儿童学习音乐的现状来看,家长更加重视钢琴等乐器的学习,忽略了歌唱的学习,从而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儿童在用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熟悉的旋律时,他们能立刻察觉到调式的任何偏差,但是在歌唱方面却表现得比较迟缓,经常会从一个调性滑到另一个调性上去。
歌唱一方面可以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另一方面,歌唱可以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提高儿童的表象能力。2岁前的儿童还在呀呀学语,如果这时候家长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听听音乐,训练他们的音乐记忆,孩子就会有意或无意识地哼唱出音乐中重复的旋律部分,这正是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的萌芽阶段。6岁前儿童的声带正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孩子的喉腔较窄,声门窄而短,声带短小、柔弱、细薄,但不够坚韧。因而在音准训练中,我们要让儿童形成自然的发音习惯,发音时声要向前、口面腔共鸣要打开。男高音歌唱家雷兹克曾经说过:“唱歌如同穿在一根弦线上的一串珠子,而气息就是弦线。”由此可见,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所以要教会儿童怎么调节和使用气息,让气息成为协助儿童唱好歌的手段和工具。但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时期的儿童肺活量较小,身体的各部位机能都处于发育期,因此在儿童歌唱过程中的气息训练应循序渐进,以避免操之过急,使孩子的身体受到损伤。
在儿童歌唱过程中,音乐训练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音高,避免所学的歌曲音域过宽或过高。因此,教师应让儿童养成轻声歌唱的习惯,放松喉部和头部的肌肉,决不能泄气导致两肩下垂。另外,我们要尽可能为儿童提供伴奏,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儿童不能独立地把握唱歌的音准,如果起的调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唱歌时发音不准。唱歌时,我们应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情绪态度,当出现身体不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精神不佳时,容易出现跑调和节拍不稳的现象。所以在歌唱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教学态度及用语,对儿童以鼓励为主。
对儿童来说,唱歌只是一种游戏,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造成儿童发音不准的原因有很多,如紧张、不明白大人的意思、无法控制嗓子发出的声音等。所以,在训练儿童音准的过程中,不要给儿童压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想唱就唱,充分享受唱歌的自由和快乐。我们都知道,人的很多潜能只有在儿童期才能被开发出来,一旦错过时机,以后就是花再多时间去学习,也达不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把握时机,及早对儿童进行音准训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儿童学会主动倾听。需要注意的是,在儿童音准的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千万不能照搬成人的转移训练模式,因为成人与儿童、业余与专业的学习模式都是不同的。每秒振动频率为440HZ的是标准音,即小字一组上的a音。在音乐里,标准音是最符合人听觉和发音音域的音,它的音既不高,又不低,不仅听起来舒服,而且也容易发音。
所以,笔者觉得,要对儿童进行音准训练,首先要让儿童记住标准音,标准音的建立将会对儿童今后学习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让儿童扮演动物,用同样的音高来模仿动物的叫声,这样儿童就很容易记住标准音的音高,同时又能提高儿童的听辨和模仿能力。在音乐中,标准音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儿童建立了标准音,这个标准音就会像烙印一样留在儿童的记忆中。
固定音高是指任何一个音都是在五线谱上唯一对应的与调式无关的音。帮助儿童建立固定音高,首先要建立在标准音的基础上。建立固定音高,可以通过模仿、弹唱、建立不同手势等方法进行训练,教师可以把与固定音高相同的动物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变成旋律让儿童模仿,以此帮助儿童建立固定音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动作代表不同的音高来让儿童学习固定音,如do是蹲着、re是半蹲、mi是起来弯腰、fa是站直等。
各种旋律因调式结构、音级间相互关系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特色,旋律听觉的基础是调式感,调式感是区别旋律中个别音的调式功能、音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音与音之间“引力”的能力。调式感首先表现为,旋律的一些音被感知为稳定的,而另一些音则被感知为不稳定的。音乐中的调可以分为大调和小调两大类,大调能给人光辉明亮、刚强有力的感觉,而小调则给人柔和暗淡、忧愁伤感的感觉。在大调和小调中稳定的是主三和弦的音,即第一音级、第三音级和第五音级。其余的音都属于不稳定的音,最大的是第七级音,即所谓的导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式的不同特点,帮助建立旋律的调式感,从而使儿童心中有“调”,达到不跑调的作用。当儿童的旋律感养成了,就基本能在旋律的调上歌唱,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走调、音不准等现象。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操之过急的音乐教育是无法达到教育作用的。那么,学习音乐首先需要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只有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关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才能提高儿童的音乐兴趣。如果儿童被动地学习,就感受不到音乐的美,也起不到音乐培养的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为儿童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将给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在儿童歌唱过程中,音准和节奏是歌唱的骨骼。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儿童的音准和节奏,因为音准和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学好歌唱的基本素质。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讲,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歌唱水平是各不相同的。6岁以前的儿童学习歌唱,最容易掌握歌曲的歌词和节奏,次之是速度、呼吸,最后才是音准;从发音的角度来讲,小字一组的e和g是最好发音的;从听音的角度来讲,小字一组的c和a是最好辨别的。在儿童能够辨别和发出三度以内单音的基础上,再加入纯五度、纯四度音域的单音练习,随后可再加入大小二度、六度等单音练习,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更易于被儿童接受。
从儿童本身来讲,只有自发地歌唱,他们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但过高或过低的音调都会影响孩子嗓音及声带的正常发育,从而使孩子失去唱歌的兴趣。所以,在儿童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音乐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6岁前儿童的音域在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这一范围内,所以教师应尽量为儿童选择这个范围内的歌曲,避免选择超出儿童音域范围的训练。
儿童的节奏感和音准感一样,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如儿童刚开始学会拍手时是无意识的节奏,直到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动作,他们才能准确地拍出有节奏的声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律动、节奏训练、体育、舞蹈、打击乐等对儿童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为他们今后学习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歌唱是人们音乐活动的方式之一,在歌唱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情感,而音准和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载体。就目前儿童学习音乐的现状来看,家长更加重视钢琴等乐器的学习,忽略了歌唱的学习,从而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儿童在用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熟悉的旋律时,他们能立刻察觉到调式的任何偏差,但是在歌唱方面却表现得比较迟缓,经常会从一个调性滑到另一个调性上去。
歌唱一方面可以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另一方面,歌唱可以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提高儿童的表象能力。2岁前的儿童还在呀呀学语,如果这时候家长有意识地多给孩子听听音乐,训练他们的音乐记忆,孩子就会有意或无意识地哼唱出音乐中重复的旋律部分,这正是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的萌芽阶段。6岁前儿童的声带正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孩子的喉腔较窄,声门窄而短,声带短小、柔弱、细薄,但不够坚韧。因而在音准训练中,我们要让儿童形成自然的发音习惯,发音时声要向前、口面腔共鸣要打开。男高音歌唱家雷兹克曾经说过:“唱歌如同穿在一根弦线上的一串珠子,而气息就是弦线。”由此可见,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所以要教会儿童怎么调节和使用气息,让气息成为协助儿童唱好歌的手段和工具。但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时期的儿童肺活量较小,身体的各部位机能都处于发育期,因此在儿童歌唱过程中的气息训练应循序渐进,以避免操之过急,使孩子的身体受到损伤。
在儿童歌唱过程中,音乐训练要根据儿童的音域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音高,避免所学的歌曲音域过宽或过高。因此,教师应让儿童养成轻声歌唱的习惯,放松喉部和头部的肌肉,决不能泄气导致两肩下垂。另外,我们要尽可能为儿童提供伴奏,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儿童不能独立地把握唱歌的音准,如果起的调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唱歌时发音不准。唱歌时,我们应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情绪态度,当出现身体不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精神不佳时,容易出现跑调和节拍不稳的现象。所以在歌唱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教学态度及用语,对儿童以鼓励为主。
对儿童来说,唱歌只是一种游戏,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造成儿童发音不准的原因有很多,如紧张、不明白大人的意思、无法控制嗓子发出的声音等。所以,在训练儿童音准的过程中,不要给儿童压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心情想唱就唱,充分享受唱歌的自由和快乐。我们都知道,人的很多潜能只有在儿童期才能被开发出来,一旦错过时机,以后就是花再多时间去学习,也达不到同样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把握时机,及早对儿童进行音准训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儿童学会主动倾听。需要注意的是,在儿童音准的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千万不能照搬成人的转移训练模式,因为成人与儿童、业余与专业的学习模式都是不同的。每秒振动频率为440HZ的是标准音,即小字一组上的a音。在音乐里,标准音是最符合人听觉和发音音域的音,它的音既不高,又不低,不仅听起来舒服,而且也容易发音。
所以,笔者觉得,要对儿童进行音准训练,首先要让儿童记住标准音,标准音的建立将会对儿童今后学习音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让儿童扮演动物,用同样的音高来模仿动物的叫声,这样儿童就很容易记住标准音的音高,同时又能提高儿童的听辨和模仿能力。在音乐中,标准音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儿童建立了标准音,这个标准音就会像烙印一样留在儿童的记忆中。
固定音高是指任何一个音都是在五线谱上唯一对应的与调式无关的音。帮助儿童建立固定音高,首先要建立在标准音的基础上。建立固定音高,可以通过模仿、弹唱、建立不同手势等方法进行训练,教师可以把与固定音高相同的动物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变成旋律让儿童模仿,以此帮助儿童建立固定音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动作代表不同的音高来让儿童学习固定音,如do是蹲着、re是半蹲、mi是起来弯腰、fa是站直等。
各种旋律因调式结构、音级间相互关系以及音律等方面的差异而各具特色,旋律听觉的基础是调式感,调式感是区别旋律中个别音的调式功能、音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音与音之间“引力”的能力。调式感首先表现为,旋律的一些音被感知为稳定的,而另一些音则被感知为不稳定的。音乐中的调可以分为大调和小调两大类,大调能给人光辉明亮、刚强有力的感觉,而小调则给人柔和暗淡、忧愁伤感的感觉。在大调和小调中稳定的是主三和弦的音,即第一音级、第三音级和第五音级。其余的音都属于不稳定的音,最大的是第七级音,即所谓的导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式的不同特点,帮助建立旋律的调式感,从而使儿童心中有“调”,达到不跑调的作用。当儿童的旋律感养成了,就基本能在旋律的调上歌唱,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走调、音不准等现象。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操之过急的音乐教育是无法达到教育作用的。那么,学习音乐首先需要培养儿童的音乐兴趣。只有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关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才能提高儿童的音乐兴趣。如果儿童被动地学习,就感受不到音乐的美,也起不到音乐培养的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为儿童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将给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素质基础。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