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需求的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luoyanyu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学科下的一个高职专科专业,就业主要面向测绘与地质行业。本文主要针对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测绘强、地质弱的现状,通过调研,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并进一步优化设置了地质类课程,旨在为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4-0244-03
  一、前言
  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学科下的一个高职专科专业,目前全国仅有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两所院校开设了此专业。我院2007年开设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重测绘、轻地质的不良态势,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较高测绘与地质工程应用技术、较强专业实践能力,适应工程建设一线需要的测绘与地质应用技术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本文根据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课程体系的优化。
  二、现状分析
  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每一阶段提供不同服务,并且不断深化[1]。目前,全国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以湖南省为例,开设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南华大学,开设地质工程专业的有中南大学;开设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的高职院校有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环境地质工程专业的高职院校有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我院开设的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将测绘与地质融合于一体。大多数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都要进行大量相辅相成的地质与测绘工作,因此这融合符合工程实际需求。但是,我院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测绘强、地质弱的不良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地质类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地质类仅开设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两门理论课程,均为84学时;开设了《地质认识实习》一门实践课程,仅为1周(28学时),如此单薄的地质类课程设置,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不能很好地与地质就业岗位相匹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
  2.地质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课程的设置相对于专业的发展有滞后性[2]。由于当前很多地质工作都是基于信息化的手段来开展,而且可以预见,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工作信息化程度将不断提高,这都需要在地质类课程设置上予以考虑,适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三、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获得的知识結构[3]。因此,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测绘与地质行业发展的需求十分关键。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考虑测绘与地质两个专业方面的平衡性,还应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遵循科学的原则,使课程优化更合理、完善。
  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从多个方面、从整体上协调处理各个冲突问题,尤其对于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既需要提高学生的测绘技能,也需要提高学生的地质技能。系统性原则要求在课程体系优化时,根据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整合为不同的测绘与地质类的课程,并全面考虑测绘类和地质类课程的比例、课程的开设顺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的分配等。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优化应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测绘与地质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毕业生。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体现地质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适时变化。比如,信息技术与地质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于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地质产业变革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培养的地质类人才要紧跟技术前沿,就要求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4]。作为全国开设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两所高职院校之一,我们必须要突出专业特色性,即测绘与地质的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有更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既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又要体现专业的特色性,同时满足学生在测绘与地质两个行业自由择业的选择空间。
  优化思路。前期通过问卷、座谈会、电话咨询对地勘企业、工程建设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根据企业对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要求,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从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设置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培养主线,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根据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来优化地质类课程体系。
  1.职业岗位。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管理、矿山建设与开采、城镇建设规划、勘测设计、交通工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港口)、建筑工程、房地产、地质勘探、水利、电力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灾害监测等领域从事测绘与地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工作,面向测绘地理信息与地质工程岗位群,主要地质类职业岗位有:矿井地质工、工程地质工、水文地质工;发展岗位有:地质技师、地质工程师。
  2.人才培养规格。根据职业面向和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从总体上本专业人才培养应达到下述规格要求。(此处仅列出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的专业能力要求)(1)专业能力:掌握矿石、岩石、地质构造、地层单位与接触关系、地下水、瓦斯、陷落柱、岩浆侵入体等基本知识,具备判断地层层位关系,具备进行矿井地质资料的处理、编制地质说明书、绘制矿井地质图件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工程与水文地质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初步能力;了解一定的测绘与地质法律法规知识,具备一定的测绘与地质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能力。(2)方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与选择能力。(3)社会能力:团队意识;工作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人际交流能力。   3.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从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岗位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培养主线,确定了本专业地质类岗位核心技能。
  岗位核心技能要求1:矿产资源地质编录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辨认岩石与矿石;辨识正断层、逆断层;测定岩层的产状;阅读与绘制矿井综合柱状图、勘探线剖面图;根据化石辨识岩层所属地质年代。岗位核心技能要求2:读识与绘制矿图的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读识与绘制井田区域地形图、工业场地平面图;读识与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采掘工程立面图、采掘工程平面图、水平主要巷道布置平面图。岗位核心技能要求3:工程地质编录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工程地質性质的能力;判断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能力;分析预测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工程地质问题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钻探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坑探原始地质编录方法。岗位核心技能要求4: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岗位核心技能要求5:地质数据信息化管理能力,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地质数据建库。
  根据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的地质类核心岗位技能的标准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发展重构教学内容,优化地质类的课程体系。见下表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测绘与地质企业的调研,确定了测绘与地质工程技术专业地质类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格进一步优化设置了地质类课程,通过对地质类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优化,达到学生测绘与地质技能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为测绘与地质行业培养更多的基础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光华,苏晶文,杨洋,赵牧华,王睿.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J].地质通报,2018,37(07):1177-1185.
  [2]程兰.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梁桥康,陈洁平,袁小芳,肖昌炎,孙炜.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南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1):85-90.
  [4]沈虹.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关于我校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02):24-26.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提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针对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局限,分析和实践基于线上网络教学 线下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实践表明,通过线上 线下的互动与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丰富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促进生物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生物统计学;实践  [作者简介] 严 明(1981—),女,重庆人
[摘 要] 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学术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在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从重要性、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对学界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进行综述,找出不足,提出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前景展望。 
[摘 要]实践性知识培养是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及实操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性知识培训及教育,为学生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文就如何加强高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性知识的培训进行分析探究
[摘 要]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和设置现状,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构建学术锻炼、能力培养、地方服务“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探索文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关键词] 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专业;研究锻炼;能力培养;地方服务  [基金项目] 广州市高校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锻炼、能力培养、地方服务’三位一体课
[摘 要] 慕课作为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对传统课堂的替代,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研究发现,一方面是有关监管部门力主发展线上课程,一方面是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通过对辽宁省高校学生慕课选择的调研发现,学生并不十分了解慕课,只是在学校的强制要求下被动参与;慕课只是一个辅助学习工具,它只适用于公共课程,不适宜专业课程学习;慕课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硬要选择,更多学生会选择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学习。  [关键
[摘 要]高校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班级是高校育人的基础单位。在教育部狠抓高校学风的背景下,面对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班风建设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一个可行的着手点。通过从“班主任-班委-学生”三个维度入手,锻炼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为学风建设打下思想和行动基础。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与我党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如今,大学生受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可能会丧失正确的理想信念。此外,有关调查显示,传统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也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商学院为例,依托易班独特的功能模块,创建入党积极分子易班群,
[摘 要]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为推动高校与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本文从社区教育现状出发,以淮安市为例,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拓展性项目的开展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完善了“校地共建,服务需求”的社区教育模式。  [关键词] 校地共建;社区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地方高
[摘 要]康复心理学是康复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学习效果对学生康复技能的实施有重要作用。该文以两个康复类专业班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度和学习适应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相关;(3)学生康复心理学课程学习效果存在显著差异;(4)新办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学习适应性不
摘要:针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专业需求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以采矿工程为例,通过对专业需求的分析,从合理配备师资、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因专施教”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专业需求;高等数学;师资配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