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国家的社会管理实施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制度体系做支撑,因此加强社会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一个国家的社会管理实施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制度体系做支撑。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和构建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的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建设的想法,努力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路转变;其次在管理的主体上由重政府的控制向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由重后处置向重源头治理转变;最后在管理手段方面由重行政手段而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要秉承以人为本、服务有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立足国情、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与新形势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从源头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要想用最小代价取得社会管理的最佳效果,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一些积累多年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积少成多、不断升级,造成群众反复上访、干群关系紧张。仔细分析,其问题并没有多少核心冲突,大多是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处理中掉以轻心,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间;最后,小事拖大,只有等引起上级领导关注后,再想办法解决。从而造成了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思想。所以,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于抓早抓小、防范在先、预警在前、及时介入,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
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目前,我们的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赖于某个领导的重视,依赖于从上到下的突击性集中行动。这种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模式虽然便捷有效,但结果和效果都不可预期,不利于培养社会大众养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所以,随着社会管理的逐步推进,应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力度,争取依靠科学的制度来进行社会管理。许多社会难题的症结就在于相关制度建设的缺位或滞后,因此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平和正义,这是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重视决策的科学性
政府的科学决策是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基础,而决策不当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强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在出台重大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时,注重重大事项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同时,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对于政策的出台会引起的风险、影响及矛盾纠纷等一切不稳定因素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预测,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总之,在做重大决策之前要通过公示、听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意见,以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以及安全性。
四、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社会的影响逐步增强。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已成为了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二者有机结合,把其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积极引导的原则,依照法律来整体调控,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实时监控,加强对网络有效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另外,还应该注重在法律强制力的监管下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作用,与网络媒体自觉结合,促进网络媒体自律、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健全网上舆情的引导与处理机制,及时的了解、跟踪、评估舆情的走势,引导其积极向上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公众诉求表达机制
完善的公众诉求表达机制是及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动态平衡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要建立高效、规范、多样的诉求表达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政务公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民主决策,积极调动社会各种资源,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其中最重要是的加强和改善信访制度。信访是中国政府设立的一种民众表达利益要求的制度安排。依据1995年10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信访是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通过书信、走访、电话等多种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的各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等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是很难接纳的,许多问题都牵涉到群众的利益,涉及面广并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很容易形成集体上访。又因为信访的本意就是在基层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问题,无法解决,所以信访通常是越级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对越级上访采取阻截,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越级上访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规范上访和诉求行为,为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缓解社会矛盾。
六、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及预警机制
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及预警机制是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保证社会运动顺利进行,预防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2010年,中央综治办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意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政法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部署下,全国各地都纷纷展开了矛盾排查和调节工作。各地针对社会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因此,通过长期、细致、多样的排查,群众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七、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
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是当前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有效方式,多年来,我国通过实践摸索出一条“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工作机制。在人民调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区域之间的纵向调解网格,由各级政府机关负责、各级法制部门带头、各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相对完善的行政调解机制,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民间资源,还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这种调解机制的建立,使社会管理形成合力,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八、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
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证社会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作为防控主体的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广大志愿者及安保人员等社会资源,建立和健全各街区、社区、单位、机关等的内外防控监护网,通过视频、网络、卫星定位等形式加强对街区、社区、单位、机关等的时时防控,扩大覆盖面积。尤其是在敏感时期,要特别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监管,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高科技人才对监控范围内的人、事进行监控,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傅思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一个国家的社会管理实施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制度体系做支撑。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和构建之中,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的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建设的想法,努力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路转变;其次在管理的主体上由重政府的控制向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由重后处置向重源头治理转变;最后在管理手段方面由重行政手段而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要秉承以人为本、服务有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立足国情、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与新形势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从源头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要想用最小代价取得社会管理的最佳效果,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一些积累多年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积少成多、不断升级,造成群众反复上访、干群关系紧张。仔细分析,其问题并没有多少核心冲突,大多是因为各级领导干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处理中掉以轻心,错过了最佳的处置时间;最后,小事拖大,只有等引起上级领导关注后,再想办法解决。从而造成了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思想。所以,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于抓早抓小、防范在先、预警在前、及时介入,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
二、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
目前,我们的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赖于某个领导的重视,依赖于从上到下的突击性集中行动。这种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模式虽然便捷有效,但结果和效果都不可预期,不利于培养社会大众养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所以,随着社会管理的逐步推进,应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力度,争取依靠科学的制度来进行社会管理。许多社会难题的症结就在于相关制度建设的缺位或滞后,因此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平和正义,这是维护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重视决策的科学性
政府的科学决策是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的基础,而决策不当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强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在出台重大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时,注重重大事项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同时,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对于政策的出台会引起的风险、影响及矛盾纠纷等一切不稳定因素都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预测,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总之,在做重大决策之前要通过公示、听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意见,以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以及安全性。
四、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社会的影响逐步增强。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已成为了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二者有机结合,把其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积极引导的原则,依照法律来整体调控,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监管法律法规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实时监控,加强对网络有效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另外,还应该注重在法律强制力的监管下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作用,与网络媒体自觉结合,促进网络媒体自律、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健全网上舆情的引导与处理机制,及时的了解、跟踪、评估舆情的走势,引导其积极向上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公众诉求表达机制
完善的公众诉求表达机制是及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动态平衡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要建立高效、规范、多样的诉求表达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政务公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民主决策,积极调动社会各种资源,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其中最重要是的加强和改善信访制度。信访是中国政府设立的一种民众表达利益要求的制度安排。依据1995年10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信访是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通过书信、走访、电话等多种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的各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等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是很难接纳的,许多问题都牵涉到群众的利益,涉及面广并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很容易形成集体上访。又因为信访的本意就是在基层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反映问题,无法解决,所以信访通常是越级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对越级上访采取阻截,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越级上访人员进行打击报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规范上访和诉求行为,为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缓解社会矛盾。
六、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及预警机制
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及预警机制是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保证社会运动顺利进行,预防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措施。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2010年,中央综治办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的意见》。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央政法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部署下,全国各地都纷纷展开了矛盾排查和调节工作。各地针对社会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因此,通过长期、细致、多样的排查,群众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七、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
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是当前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有效方式,多年来,我国通过实践摸索出一条“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工作机制。在人民调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区域之间的纵向调解网格,由各级政府机关负责、各级法制部门带头、各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相对完善的行政调解机制,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民间资源,还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这种调解机制的建立,使社会管理形成合力,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八、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
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证社会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作为防控主体的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广大志愿者及安保人员等社会资源,建立和健全各街区、社区、单位、机关等的内外防控监护网,通过视频、网络、卫星定位等形式加强对街区、社区、单位、机关等的时时防控,扩大覆盖面积。尤其是在敏感时期,要特别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监管,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高科技人才对监控范围内的人、事进行监控,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傅思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