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悟性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ya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高效意会”和“有效言传”能力。这里所说的“高效意会”,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悟性”。所谓“意会”,就是要“据言得意”。“悟”,是阅读中的心理现象。而这种阅读中的心理现象,常诉诸于对言语的感悟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意会”和“言传”的和谐统一。
  
  一、整体感知是“悟性”培养的“源头”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所谓“整体把握”,即着眼于对全文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着眼于对全文的粗线条的分析与综合。因为,文章的主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初读课文,让学生说出集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生(1):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生(2):霍金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生(3):霍金不仅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显而易见,生(3)回答比较全面。既然如此,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又为什么说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在学生展开讨论之后,要求学生捕捉语言的主要信息,用最精要的语言来表达。“他是物理天才,更是生活强者。”然后引导学生揣摩语意的侧重点,并且以朗读的方法,悟出“更”字的表达作用。当学生对主旨产生“悟性”之时,再通过调整句序的方法,作一番比较,并说出语意上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悟”出这些内容:物理天才,世界上并非独一无二。但霍金在残酷的生命之神的折磨下。竟然能创造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才可谓“非他莫属”。作者之所以突出说明霍金是一位“生活的强者”,是因为霍金以非凡的毅力战胜了不可想象的困难而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这样,经过以上从感知到感悟再到感受三个阶段,学生就不会仅仅停留于“是什么”的肤浅认识上,从而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达到“循路识斯真”的理想境界。
  
  二、语言是“悟性”培养的“载体”
  
  阅读中语言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言语感悟能力的培养。尤其对文章意蕴丰富的句子,更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或从语气、语调以及朗读节奏、重音等方面将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语,或通过对句子中词语的增删调补与原句作比较感知语言的表达技巧,感悟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中培养学生的“悟性”。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詹天佑》,文章开宗明义,“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对于这一统领全文的起始句,可以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领悟詹天佑作为工程师的杰出才能和爱国情怀。例:(1)詹天佑是我国的工程师。(2)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3)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让学生明确此三句语意是各有千秋的,句3中的“爱国”是指他的思想情怀,“杰出”是指他的才能与才智。由此学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一个人不仅要有爱国之志,而且要有报国之才,詹天佑就是我们的楷模。作者为了突出表现詹天佑的“杰出”才华,既写他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写他具有躬行实践的求实精神。为此,文中写道“(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2)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量……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农民。在揣摩句(1)时,先让学生读一读,既要注意重音的变化,把握语言的逻辑顺序,体会詹天佑对待工作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再通过换词的方法,与原句做比较,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性。经过深钻细研,学生感悟到作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不仅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而且具有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通过对语言的感悟明确锤词炼句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三、联想与想象是培养“悟性”的“双翼”
  
  联想与想象,在数学教学中。是培养悟性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培养“悟性”的“双翼”。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联想与想象,就不可能有“悟性”。如,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联想到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勃勃景象。而联想与想象的基础是对生活的感受,对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对春天的感性认识。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诗中“绿”字的内在含义与表达作用。因此,培养“悟性”,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离不开生活和知识的厚积薄发。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孔子游春》,为了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孔子论水的一番话的含义,根据其内容与层次,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目睹水的奔流不息的壮阔画面,联想生生不息的芸芸众生;目睹水的顺其自然,联想到人的和顺温柔;目睹水的滴水穿石,联想到人的始终如一……由水的特点,悟出为人的道理。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如一条射线,不断向前延伸。这是一条“信息高速”,是一条绵延的“河床”。从而,在“此”与“彼”之间,在“表”与“里”之间,形成思维的链接点。这个思维的链接点就是甲乙事物间的“相似点”。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悟性”培养,“整体感知”是“源头”,文本语言是载体,联想与想象是“活水”。有了源头活水,语言之帆才会乘风破浪,驶向“有效教学”彼岸。
其他文献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从多方面入手开发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机会,努力为学生建设丰富的大语文教学环境。  一.阅读让学生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一些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
荐稿理由: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曲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以景写情、情景相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仅就送别诗作点简单的论述。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出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荆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见无力百花
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琴、七弦琴。相传伏羲氏伐桐创瑶琴,起初为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加上了代表“天、地”的两根弦,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琴由于“平和雅正、至纯至清”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中国文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琴
湖北省沙洋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建于1938年。近几年来,学校励志笃行,以人为本,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校风纯朴,学风纯正,蜚声荆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子,而且高考成绩连续十二年荣获“荆门市教学先进单位”,成为家长和学子热切向往的理想学校。不久前,本文作者就学校管理方面对罗家忠校长进行了专访。  金:罗校长,您好!一直以来,沙洋中学就以校风纯朴,
偶然读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上帝眼中无残疾——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周国平散文书系《安静》),上面有一段话说得好: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  这段话很见理,很透。虽然表面上很宿命,可细想却道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相。灾难是不是可预料的?这话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碰撞、交融、分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教师会经常遇上意想不到的学生的质疑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思,以疑促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片断(一):    在2009级小学教育理科班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
溪水乃自然之物,本无贤愚之辨。可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却谓潇水之上的一条小溪为“愚溪”,不免出人意表。可就是这个有悖于常理的“愚”字却饱含作者的无限辛酸。  诗序开篇就围绕溪被命名为“愚”的原因展开。先介绍了溪之“名莫能定”而作者“以愚触罪”并“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所以“更之为愚溪”。那么作者为何愚就触罪呢?溪“名莫能定”就应该以“愚”命名吗?这后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只有往下读文了。  接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