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是激发学生自由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怎样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学力,使之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本文从教与学方面探讨创造情境与发展学力之间的一些联系.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力;教与学
情境是指某种具体场合上人的心理状态及其所涉及的知识环境领域的总和.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和学生两种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构成的,教师以他的整体人格和威信,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整体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促使学生在自我获取,自我构建中达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它包括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问题引出甚至可以是群体议论等.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某个实际问题成设置的悬念,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是教师通过把握新知与旧知的最佳结合点,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发展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建构新知识,从而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知识,或是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产生的尝试性的合作学习的模式,再通过议论、提炼等方式,将“合作”与精神升华,从而巩固“学习”这一核心.总之,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从学会到会学,再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的境界.
例如,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事先可以请学生准备好一根绳、两枚钉子和一张白纸,然后请学生在白纸上画椭圆.接着,老师逐步抛出下面几个问题:(1)这个圆形有无见过?它满足什么条件?请大家试着给它定义.(2)能否将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3)如何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4)若到定点F1,F2距离的和不大于F1F2,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这个情境的创设中,教师通过实际问题(1)(2)的设置让学生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在学生画出椭圆后,教师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地尝试、操作、观察,教师与学生一起为解决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从而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紧接着的问题(3)与(4)的解决,教师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探索、交流对话从而获得成果.教师通过(1)(2)两个问题的解决创设了解决问题(3)的情境,又施之“议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议论,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在认知情感上增强对“议论”的积极体验.学生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演练、纠正等学习过程的体验,不仅能够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对问的内容和学的内容产生联想和延伸,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答案.老师此时创设问题(4)的情境,又引导学生围绕着内涵丰富的问题,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甚至展开热烈争辩,引起连锁反应.所以,一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要预计学生有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乃至于情感、愿望、意志等因素.教师要把握好创设合理教学情境的时机:当学生的学习愿望还不够强烈,热情不够多,需要相互激励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当学生个人的智慧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帮助或点拨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当问题或课题范围广,内容丰富,需要群体智慧方能研究得深透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当个人研究成果需得到评价或交流扩大成果时,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等等.这些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机敏、善于引导的智慧和方法.
研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力.学生的学力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资源及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和手段,在内化素质和外在行为诸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抓住课题,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的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并对探索成果进行系统概括,同时,又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成果作出判断,并能据此自觉地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他们才能自己去学习,去发展提高,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仅举一例说明:已知方程|(x-1)(x-3)|=kx有四个不同的实数根,求k的范围.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分析,方程常以函数为其一般形式,因此在研究方程时,可用一般化的方法,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函数领域之中,这样有利于更灵活地作出判断,有时还可创造出一种更为形象的直观意境.给出y=|(x-1)(x-3)|和y=kx的图像,求出k为何值时两个图像有四个不同的交点,易求得0﹤k﹤4-23.这个情境的创设,老师通过“变更问题”这一策略,利用“等数的叙述”恰当地把问题变化,使“已知的”和“所求的”越来越接近,学生在质疑解疑的深入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变更”,学会了“创新”,也提升、发展了自己的学力.
课堂教学的关系,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只有当老师适时创造出一个个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并参与学生的学程,才能使学生将学习资源更好地内化和发展.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他才会真正的成为主体.所以,忽视学生的学是错误的,忽略教师的教、漠视教师的教同样也是错误的.这种教与学的统一,对于教师整体素质而言,教师本身要有服务的理念和策略,就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而言,老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按计划或是灵活机智地发挥引导作用,把教的过程引向有序、引向核心、引向深入,培养学生倾听、协商、思考、创造的品质,发展学生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能力.也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他们才能自己去学习、去发展提高,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力;教与学
情境是指某种具体场合上人的心理状态及其所涉及的知识环境领域的总和.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和学生两种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构成的,教师以他的整体人格和威信,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整体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促使学生在自我获取,自我构建中达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它包括动手操作、动画演示、问题引出甚至可以是群体议论等.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某个实际问题成设置的悬念,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是教师通过把握新知与旧知的最佳结合点,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发展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建构新知识,从而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知识,或是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产生的尝试性的合作学习的模式,再通过议论、提炼等方式,将“合作”与精神升华,从而巩固“学习”这一核心.总之,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从学会到会学,再通过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的境界.
例如,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中,教师事先可以请学生准备好一根绳、两枚钉子和一张白纸,然后请学生在白纸上画椭圆.接着,老师逐步抛出下面几个问题:(1)这个圆形有无见过?它满足什么条件?请大家试着给它定义.(2)能否将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3)如何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4)若到定点F1,F2距离的和不大于F1F2,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这个情境的创设中,教师通过实际问题(1)(2)的设置让学生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在学生画出椭圆后,教师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地尝试、操作、观察,教师与学生一起为解决数学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从而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紧接着的问题(3)与(4)的解决,教师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探索、交流对话从而获得成果.教师通过(1)(2)两个问题的解决创设了解决问题(3)的情境,又施之“议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议论,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在认知情感上增强对“议论”的积极体验.学生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演练、纠正等学习过程的体验,不仅能够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对问的内容和学的内容产生联想和延伸,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答案.老师此时创设问题(4)的情境,又引导学生围绕着内涵丰富的问题,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甚至展开热烈争辩,引起连锁反应.所以,一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要预计学生有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乃至于情感、愿望、意志等因素.教师要把握好创设合理教学情境的时机:当学生的学习愿望还不够强烈,热情不够多,需要相互激励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当学生个人的智慧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帮助或点拨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当问题或课题范围广,内容丰富,需要群体智慧方能研究得深透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当个人研究成果需得到评价或交流扩大成果时,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等等.这些要求教师要有灵活机敏、善于引导的智慧和方法.
研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力.学生的学力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获取、自我构建、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一种能力,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资源及多种学习实践活动和手段,在内化素质和外在行为诸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抓住课题,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的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并对探索成果进行系统概括,同时,又对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成果作出判断,并能据此自觉地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他们才能自己去学习,去发展提高,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仅举一例说明:已知方程|(x-1)(x-3)|=kx有四个不同的实数根,求k的范围.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分析,方程常以函数为其一般形式,因此在研究方程时,可用一般化的方法,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函数领域之中,这样有利于更灵活地作出判断,有时还可创造出一种更为形象的直观意境.给出y=|(x-1)(x-3)|和y=kx的图像,求出k为何值时两个图像有四个不同的交点,易求得0﹤k﹤4-23.这个情境的创设,老师通过“变更问题”这一策略,利用“等数的叙述”恰当地把问题变化,使“已知的”和“所求的”越来越接近,学生在质疑解疑的深入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变更”,学会了“创新”,也提升、发展了自己的学力.
课堂教学的关系,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属于主体之间的交往行为.只有当老师适时创造出一个个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并参与学生的学程,才能使学生将学习资源更好地内化和发展.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成为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他才会真正的成为主体.所以,忽视学生的学是错误的,忽略教师的教、漠视教师的教同样也是错误的.这种教与学的统一,对于教师整体素质而言,教师本身要有服务的理念和策略,就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而言,老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按计划或是灵活机智地发挥引导作用,把教的过程引向有序、引向核心、引向深入,培养学生倾听、协商、思考、创造的品质,发展学生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能力.也只有培养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他们才能自己去学习、去发展提高,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