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学,教师就要讲得清、教得透,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配合,达到一种默契,才是最适合的教法。我逐渐明白自己应该在研究教学客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具有个体特色的教学风格。
做大山深处的“孩子王”
201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未来,就在脚下,向左、向右,人生总在舍与得之间抉择,未知的人生轨迹正等待着我去描绘。
或许是自己来自乡村的缘故罢,我自小和乡村有着不舍的情结。于是,我选择逆流而上,拒绝了沿海单位的挽留,毅然报考了2016年湖北农村义务教师。回到生养我的故乡,做起了大山深处的“孩子王”。
选岗那天,热情的当地人告诉我,我即将前往的磨市镇是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乡镇,都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我的心里总算得到了一丝丝安慰。可是,当校长骑着摩托车在崇山峻岭间上山下山奔驰了近一个小时后,我才知道原来磨市镇距离县城很近只是地图上理想的直线距离。每次归校,都必须耗费上一整天的时间。在路上倒车换车,几经辗转。
2016年8月27日,我初次邂逅救师口小学。当时正值暑假,学校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原汁原味的乡土操场上,布满了渣石,杂草有的已经没过了脚踝……眼前的一切对我无疑是重重一击,内心难免打起了退堂鼓,我不断拷问自己:希望在哪里?
初次邂逅的措手不及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选择了回乡任教,即便是风雨兼程,也只能迎难而上。救师口小学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心小学,和当今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救师口小学也面临着留守儿童这一共性问题。我所执教的一年级一班55位小天使中,绝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甚至还有众多的单亲家庭孩子。学生基础良莠不齐,情况错综复杂。
脑海里无数次幻想过和这些孩子们接触时的情景。但第一次走进数学课堂,这55个孩子就如同55只小精灵一般亢奋不已,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整节课走下来,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中,原定任务收效甚微。
初次邂逅,便遭此困境,多少有点措手不及,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难受。如何才能跳出教材,讲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课程呢?那些天,我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似的,满脑子都在想着解决之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浏览了大量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文献之后,我找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师授课之前,都会历经备课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材、遵循教材。潜意识里认为唯有这样,方可来得直接、便捷。过度强调“物”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功效。
要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学,教师就要讲得清、教得透,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配合,達到一种默契,才是最适合的教法。我逐渐明白自己应该在研究教学客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具有个体特色的教学风格。
用“故事”串联数学课堂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有鉴于此,我结合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初期仍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特点,将教材中静态的情境图创编为一个个饱满、生动的故事,以故事为主线,像糖葫芦一样,把一个个知识点串在其中。用趣味性十足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采用这种方式之后,孩子们上课明显认真多了。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发现这样的课堂总是我一个人在讲,缺乏了学生主体全面参与的课堂,其实效性到底有多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到底有没有发展?这些问题,我的心里的确没有充足的底气。
于是,我的脑海里又开始构思怎样来衡量孩子们学习的成果。果然,我在网上搜索到了一款名为“聪聪数学”的教学软件,于是,我每节课利用5分钟的时间,选择2名同学到电脑上随机抽选试题,在线作答。图形化的界面、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及时有效的激励都对孩子产生了不小的诱惑。孩子们都自告奋勇地要求上台接受检查。
面对孩子们的强烈愿望,我深感学生的强烈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创编故事的权利归还给孩子。授课时,我只引导孩子们先观察情境图,然后鼓励孩子们自己发挥想象,调动语言思维,创编数学故事,编制数学问题。刚开始时,有些学生仅仅只能断断续续地说出几句不完整的句子。慢慢地,孩子们编制的数学故事越来越精彩,句子越来越完整,语言也越来越准确。无意之间,竟训练了孩子们看图写话的能力。孩子的数学思维、语言思维得以综合持续发展。
从2016年9月接手这个班到2017年7月离开这所学校到镇上另外一所村小任教,这一年的时间,学生们逐渐成长、发展,我自己不断在各种尝试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这一年的时间,是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的时日,我将继续以微弱的点点烛光,照亮孩子们未来的世界。
做大山深处的“孩子王”
201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未来,就在脚下,向左、向右,人生总在舍与得之间抉择,未知的人生轨迹正等待着我去描绘。
或许是自己来自乡村的缘故罢,我自小和乡村有着不舍的情结。于是,我选择逆流而上,拒绝了沿海单位的挽留,毅然报考了2016年湖北农村义务教师。回到生养我的故乡,做起了大山深处的“孩子王”。
选岗那天,热情的当地人告诉我,我即将前往的磨市镇是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乡镇,都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我的心里总算得到了一丝丝安慰。可是,当校长骑着摩托车在崇山峻岭间上山下山奔驰了近一个小时后,我才知道原来磨市镇距离县城很近只是地图上理想的直线距离。每次归校,都必须耗费上一整天的时间。在路上倒车换车,几经辗转。
2016年8月27日,我初次邂逅救师口小学。当时正值暑假,学校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原汁原味的乡土操场上,布满了渣石,杂草有的已经没过了脚踝……眼前的一切对我无疑是重重一击,内心难免打起了退堂鼓,我不断拷问自己:希望在哪里?
初次邂逅的措手不及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选择了回乡任教,即便是风雨兼程,也只能迎难而上。救师口小学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心小学,和当今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一样,救师口小学也面临着留守儿童这一共性问题。我所执教的一年级一班55位小天使中,绝大部分为留守儿童,甚至还有众多的单亲家庭孩子。学生基础良莠不齐,情况错综复杂。
脑海里无数次幻想过和这些孩子们接触时的情景。但第一次走进数学课堂,这55个孩子就如同55只小精灵一般亢奋不已,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整节课走下来,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中,原定任务收效甚微。
初次邂逅,便遭此困境,多少有点措手不及,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难受。如何才能跳出教材,讲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课程呢?那些天,我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似的,满脑子都在想着解决之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浏览了大量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文献之后,我找到了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师授课之前,都会历经备课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材、遵循教材。潜意识里认为唯有这样,方可来得直接、便捷。过度强调“物”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功效。
要使学生听得懂、愿意学,教师就要讲得清、教得透,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配合,達到一种默契,才是最适合的教法。我逐渐明白自己应该在研究教学客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具有个体特色的教学风格。
用“故事”串联数学课堂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有鉴于此,我结合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初期仍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认知特点,将教材中静态的情境图创编为一个个饱满、生动的故事,以故事为主线,像糖葫芦一样,把一个个知识点串在其中。用趣味性十足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采用这种方式之后,孩子们上课明显认真多了。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发现这样的课堂总是我一个人在讲,缺乏了学生主体全面参与的课堂,其实效性到底有多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到底有没有发展?这些问题,我的心里的确没有充足的底气。
于是,我的脑海里又开始构思怎样来衡量孩子们学习的成果。果然,我在网上搜索到了一款名为“聪聪数学”的教学软件,于是,我每节课利用5分钟的时间,选择2名同学到电脑上随机抽选试题,在线作答。图形化的界面、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及时有效的激励都对孩子产生了不小的诱惑。孩子们都自告奋勇地要求上台接受检查。
面对孩子们的强烈愿望,我深感学生的强烈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创编故事的权利归还给孩子。授课时,我只引导孩子们先观察情境图,然后鼓励孩子们自己发挥想象,调动语言思维,创编数学故事,编制数学问题。刚开始时,有些学生仅仅只能断断续续地说出几句不完整的句子。慢慢地,孩子们编制的数学故事越来越精彩,句子越来越完整,语言也越来越准确。无意之间,竟训练了孩子们看图写话的能力。孩子的数学思维、语言思维得以综合持续发展。
从2016年9月接手这个班到2017年7月离开这所学校到镇上另外一所村小任教,这一年的时间,学生们逐渐成长、发展,我自己不断在各种尝试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这一年的时间,是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一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的时日,我将继续以微弱的点点烛光,照亮孩子们未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