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水塘,一池碧水”的悦目画面上摇曳着一首古诗,一位学生在娓娓地阐释诗句……
这是一堂“创新作文”研讨课。在课题准备会上,同仁有两种建议:一是“缩小法”,即具体讲解创作技法,以小见大;二是“大话法”,即引导感悟创新理念,大而化之。再三斟酌,本着“文无定法”、“教无定规”的思路,考虑到研讨课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性质,我采用了“大话法”,试图把“创新作文”的课题像爆米花一样膨胀开来,借此去诠释一种有关写作的“根本大法”。
有了教学思路,但落实时却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困惑,因为“创新作文”的内涵和外延实在是模糊且浮泛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与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如何才能“大而不空”、“虚而不假”,达到短短一堂课引导学生对写作真正听有所悟、学有所获的基本目标呢?
写作绝非单纯的用手写字连缀成文这样简单,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现实生活,是真情实感,是想象和幻想,是自由、创意的表达。技巧、招式仅仅是外功,综合素养才是内功,内功深厚,可以无招胜有招,这是写作的根本大法。
茅塞顿开,一切水到渠成。我把课题定名为“创新作文漫谈”,副题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目的是引源头活水,话写作内功。在教学设计中我明确了三大方略:其一是教学目标,认识并实践写作要素,提高写作素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训练联想、想象能力,拓展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其二是教学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引导感悟,具体探究,反馈评价,小结认知。其三是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据此,一堂课豁然开朗,教学实践得以顺畅进行。
课堂最忌讳呆板无聊,尤其是“大话法”,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乏味的说教,死气沉沉的课堂有什么效果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活跃课堂气氛,我经心选择了大量鲜活有趣的课内外生活素材,并充分利用古诗导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景再现(‘三八’佚事)、实况录像(芊芊语丝、板报写实、书籍照片、旅游照片)、幻灯播映(清明上河图)、三维图片(海上白帆)、Flash动画(《蜗牛》、《小小鸟》、铅笔小人)、联想竟猜、想象实践、优秀习作、征稿启示(《我们》)、电视转播(《千手观音》)等手段,大大增强了视觉、听觉的冲击力,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参悟并实践“创新作文”的源头活水、内功心法:
生活是源泉
真实是土壤
情感是种子 美 关心生活
思考是阳光 丽 细心观察
艺术是营养 新 心 用心思考
读书是雨露 世 留心积累
行走是空气 界 真心写作
习作是果实
想象是翅膀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天”就是生活,要想成为写作“妙手”,拥有生花“妙笔”,必须经受丰富深厚的生活历炼,生活是最好的学校、老师,好好生活,用心观察、体验、思考、感悟、积累、实践,是写作、成长的必由之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枝一叶一菩提”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人与文是浑然一体的,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积聚生活经验教训,不沉淀人生喜怒哀乐,即使偶然闪出点火星,也只是流星一瞬、昙花一现,闭门造车是空洞浮泛的行径,仲永之伤的前车之鉴是发人深思的,只有全身心地沉浸于生活、生命的海洋中,持之以恒地汲取源头的活水,才会有眩目的光华持续地绽放于笔端。基于此,就会渐渐地形成个性、创新,才会达到下笔千言、语出惊人、出手成章的“妙手”境界,这是水之源、木之本,是写作的内功。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的: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自我的发展。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不是指记忆理解,而是指学习者自觉、自主地学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单纯的认知成分。举例来说,5个人分10只苹果,数学上的除法公式与语文中的分配色彩不可混为一谈。
我的看法是:创新作文乃至语文学习应更重视倾向于人本主义色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家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不仅仅局限于观书而已,引源头活水、话内功心法,开源固本,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健全人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鱼渔兼得,内外兼修,互相依托,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调整好心灵,方可为文为人皆成大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这样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及赋予它的意义是每个人决定的,个人以自己的经验阐释客观的世界,具有个体色彩。也正如俗话所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作文注入更充沛、鲜活的素养之水,清流潺潺,山清水秀,登高望远,内外兼修,厚积薄发,妙手偶得。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这是一堂“创新作文”研讨课。在课题准备会上,同仁有两种建议:一是“缩小法”,即具体讲解创作技法,以小见大;二是“大话法”,即引导感悟创新理念,大而化之。再三斟酌,本着“文无定法”、“教无定规”的思路,考虑到研讨课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性质,我采用了“大话法”,试图把“创新作文”的课题像爆米花一样膨胀开来,借此去诠释一种有关写作的“根本大法”。
有了教学思路,但落实时却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困惑,因为“创新作文”的内涵和外延实在是模糊且浮泛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与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如何才能“大而不空”、“虚而不假”,达到短短一堂课引导学生对写作真正听有所悟、学有所获的基本目标呢?
写作绝非单纯的用手写字连缀成文这样简单,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现实生活,是真情实感,是想象和幻想,是自由、创意的表达。技巧、招式仅仅是外功,综合素养才是内功,内功深厚,可以无招胜有招,这是写作的根本大法。
茅塞顿开,一切水到渠成。我把课题定名为“创新作文漫谈”,副题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目的是引源头活水,话写作内功。在教学设计中我明确了三大方略:其一是教学目标,认识并实践写作要素,提高写作素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训练联想、想象能力,拓展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其二是教学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引导感悟,具体探究,反馈评价,小结认知。其三是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据此,一堂课豁然开朗,教学实践得以顺畅进行。
课堂最忌讳呆板无聊,尤其是“大话法”,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乏味的说教,死气沉沉的课堂有什么效果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渲染、活跃课堂气氛,我经心选择了大量鲜活有趣的课内外生活素材,并充分利用古诗导入(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景再现(‘三八’佚事)、实况录像(芊芊语丝、板报写实、书籍照片、旅游照片)、幻灯播映(清明上河图)、三维图片(海上白帆)、Flash动画(《蜗牛》、《小小鸟》、铅笔小人)、联想竟猜、想象实践、优秀习作、征稿启示(《我们》)、电视转播(《千手观音》)等手段,大大增强了视觉、听觉的冲击力,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参悟并实践“创新作文”的源头活水、内功心法:
生活是源泉
真实是土壤
情感是种子 美 关心生活
思考是阳光 丽 细心观察
艺术是营养 新 心 用心思考
读书是雨露 世 留心积累
行走是空气 界 真心写作
习作是果实
想象是翅膀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天”就是生活,要想成为写作“妙手”,拥有生花“妙笔”,必须经受丰富深厚的生活历炼,生活是最好的学校、老师,好好生活,用心观察、体验、思考、感悟、积累、实践,是写作、成长的必由之路。“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枝一叶一菩提”等等,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人与文是浑然一体的,不破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积聚生活经验教训,不沉淀人生喜怒哀乐,即使偶然闪出点火星,也只是流星一瞬、昙花一现,闭门造车是空洞浮泛的行径,仲永之伤的前车之鉴是发人深思的,只有全身心地沉浸于生活、生命的海洋中,持之以恒地汲取源头的活水,才会有眩目的光华持续地绽放于笔端。基于此,就会渐渐地形成个性、创新,才会达到下笔千言、语出惊人、出手成章的“妙手”境界,这是水之源、木之本,是写作的内功。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的: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自我的发展。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不是指记忆理解,而是指学习者自觉、自主地学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单纯的认知成分。举例来说,5个人分10只苹果,数学上的除法公式与语文中的分配色彩不可混为一谈。
我的看法是:创新作文乃至语文学习应更重视倾向于人本主义色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家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不仅仅局限于观书而已,引源头活水、话内功心法,开源固本,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健全人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鱼渔兼得,内外兼修,互相依托,切不可急功近利,只有调整好心灵,方可为文为人皆成大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这样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及赋予它的意义是每个人决定的,个人以自己的经验阐释客观的世界,具有个体色彩。也正如俗话所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希望作文注入更充沛、鲜活的素养之水,清流潺潺,山清水秀,登高望远,内外兼修,厚积薄发,妙手偶得。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