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黄花次第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peng1986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花儿,又称萱草,在我国南北方皆有广泛种植,性强健,耐寒,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对土壤选择性不强,但以富含腐殖质、湿润的土壤为宜。
  春天是黄花儿生长的旺季,而开花时节,已是缤纷的初夏时光,花期要持续三个月以上。它花开时为橙红色,或黄红色,由于黄色分量重,习惯上称“黄花儿”。开花时节,一丛弯叶碧绿,细长叶子中间生出数枝花梃,一枝花梃上顶着几个花苞。刚生的花苞,像小的蚕蛹形状,风光在里面窝着。转眼之间,雨打风吹日头晒。花苞逐渐裂开,从中闪出娇嫩的橙黄。似乎只有几天的工夫,人还没注意,花就大开了。盛开的黄花,非常迷人,有纯朴村姑的笑靥之美。
  年少时,我并不欣赏它的美,只知道它可以采来吃。它的花蕾像一根根针,挺直饱满,细长的茎擎托住一朵朵艳丽的黄花,盛开在夏日的时光里。赏黄花比较壮观,是于夏日坦荡如垠的大平原之上。高空白云漂浮,身旁凉风送爽,此间远望,草色芊芊,繁花遍野,大地一派美景。似乎目眩神摇之际,一片片金黄夺了眼睛,那里的花势像一方方军阵,气迈奔放;大地原野莽莽沃沃,不见其阔,而是给它做了背景,愈发显示出了它气色的笃实和乐观开朗的力量……
  家乡人的庭院里、水井旁,勤劳的农人均爱见缝插针,种几墩黄花儿,图的是不闲空地,又吃得顺心如意。“黄花儿鸡蛋汤”,为豫东南城乡餐桌上必备的一道汤,中午吃了卤面或者大米干饭,再来一碗清香四溢的黄花儿鸡蛋汤,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老辈人还爱讲故事,时常在饭桌上讲黄花儿为何叫黄花儿的传说。
  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起义前家境贫寒,又身染疾病,全身浮肿,不得不以乞食度日。一日,有位姓黄的妇人蒸些萱草花,送给陈胜。陈胜饥寒交迫,见萱草花香气扑鼻,便狼吞虎咽,吃完后赞不绝口:“好吃,好吃!”不久,陈胜发现自己身体舒坦多了,浮肿渐渐消退了。陈胜称王之后,感激黄母恩情,将她请进宫廷盛宴之中,陈胜对无数佳肴珍馐毫无食欲。黄母见状,又蒸来萱草花,陈胜端起碗,谁知更难咽下,连说:“味不及当年。”黄母说道:“饥饿之时,萱草无异于山珍海味,吃腻了鱼肉之后,萱草堪似良药苦口。”陈胜听后羞得跪地而拜。于是,为了惩戒自己忘记了忧困,下令将此草命名“忘忧草”,又以妇人之黄姓,遂称萱草为“黄花菜”。
  这个故事自然是乡俚之言,未免牵强附会,但历代先贤早已对它情有独钟。《诗经·卫风·伯兮》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背”与“北”相通,指母亲住的北房,全句意为: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使她没有忧愁呢?故而母亲住的屋子又称萱堂,并且古人常常以萱草代替母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诗》这样吟咏:“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宋代词人叶梦得也有“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王冕《偶书》云:“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苏东坡《萱草》云:“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这是对母亲的写照。
  母亲就是故乡的一株黄花菜,她把所有的幸福都开放在儿女的生活中啊!
  在我最初的意识里和印象中,我真的不知道黄花菜的学名就是萱草,也并不清楚萱草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只是固执地认为,萱草只适宜生在乡野的。近读古典诗词才知大谬,萱草不仅仅是乡村的恩宠,而且具有高贵的气质和丰满的形象。唐代韦应物“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明代高启“幽花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说的都是高舍华堂处的萱草,散发着贵族气息;清代姚永概《咏常季庭前萱草》中“阶前忘忧草,乃作贵金花”,更呈现出一派富丽的金色……
  萱草入诗入文,是书面语,其实,它还有很多个通俗的名字,传世的“忘忧草”、“宜男草”、“金针花”、“疗愁”、“鹿箭”等,即为黄花儿的前世雅称。黄花儿可入药,《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民间验方中,它的花儿、苗儿皆为药,既可内服,又可外敷;外敷可治痄腮、乳腺炎,但用量每次不得超过30克。现代医学还证实,萱草根对治疗血吸虫病、肺结核,也有实际效果。
  “黄花儿”真乃仁者,太体贴人了。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在陕北农村,柳编如同锅碗瓢盆一样普及,家家户户都用。  春天,人们用柳编粪箕抓粪肥;夏天,人们用柳编筐子提猪草;秋天,人们用柳编筛子晒杏皮;冬天,人们用柳编笊篱捞粉条。平时歪歪斜斜地摆在烂草窑某个角落里的柳编,看似无用却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帮衬着人们的生活。  砍割柳条的最佳时间是白露过后柳条刚刚发芽的时候。错过这段时间,柳条就变脆变硬,缺乏韧劲,不适合编织了。人们用来编织柳编的柳条主要有
期刊
今年4月,王蒙老师邀请我参加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文学观念的变迁》。再次来到樱花盛开的海大,不禁让我想起2011年那个春日,我和一家刊物的主编拜访王蒙老师的故事。  王蒙老师青岛的家就在中国海洋大学54号作家楼上,一套普通的公寓房里。  一进门,客厅北面的桌子上排放着近人高的十几摞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我以为是王老师新出的书,但仔细一看,虽都是王老师写的书,可书大小厚薄新旧不一,而且什么时期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的最后一年,我终于从地质学校毕业了。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应该七八月份毕业,却拖到了11月。还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毕业后的编制身份应该是干部,却成了工人。  我学的是地球物理探矿。这个专业是利用电和磁的原理,通过仪器探测地下所埋藏的金属矿藏。我们物探组十几个人,只有两个人不是学校毕业的,工作起来除他俩外,其他人不分干部还是工人。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远
期刊
汽车下了柏油路,拐上了土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田地,远处是散落在原野上的抽油机和钻井架,近处是大风卷起的沙尘,直往脖领子里钻。经过了一番颠簸之后,汽车在一个大院里停了下来。家属区中间夹杂着白色的油井房,街道上不时地有油田上特种作业车轰隆轰隆驶过,地面都被震得直颤悠。  这个地方叫红二站,是油田上一个居民点。  汽车停下后,去车站接我们的校长老李走出驾驶室,冲着车上喊道:“下车吧,咱们到家了!”
期刊
自古以来,长辈大多偏爱最年幼的孩子,我的祖父与祖母却相反,二老最偏爱的是大哥。  读初中前,每次与大哥、弟弟一起看望祖父与祖母,二老总能从柜子里变出零食给我们。如果我们兄弟三人都在房里,零食是平分的,二老这时候倒没有偏心。但零食不够时,二老舍不得拿出零食了,就会趁我与弟弟不在房里,偷偷地往大哥手里塞零食;或者单独把大哥叫来房内,偷偷给零食。有时候分了零食,还有剩余,二老还会趁我们回家前,再给大哥偷
期刊
走进水磨沟,路转峰回,一道道水景,一盘盘石磨……让人感到像进了梦幻天堂。水,是水磨沟的魂,磨,是水磨沟的神。灵性之水把水磨沟打扮得曼妙灵动。圣水恩泽水磨,水磨惠泽山乡,它们泼金撒银,温润着这块丰硕的大地。  神奇水磨沟,这里绿色铺天盖地,这里林木郁郁苍苍,这里涓涓泉水奔流如注,这里飞瀑银花空谷铿锵。可以说满沟都呈现出“涓涓清泉石上流。”的韵味!  随着水磨沟小桥流水的指引,脚踏石梯,攀援而上,突然
期刊
我知道,忠实先生一辈子没啥业余爱好,就是好抽卷烟,好听几句秦腔,尤其以华阴老腔为甚。先生不会唱,就是喜欢听。每每听到忘情,就会哈哈大笑或是咬牙切齿、捶胸弹脚。那我就以老腔贯穿这篇悼文的始终,以求得先生共鸣,唱曰:  中国文坛一硬汉,来去堂堂七尺男。  秦岭八水情未了,万众注目白鹿原。  一  2016年4月29日一大早,收到陈忠实先生凌晨逝世的讣告,身心为之震悸,随后渐渐平静下来。一个人独立书房,
期刊
我执意要选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去给父母修缮坟地,侄子们有千万条理由都因为我的坚持而咽在了肚子里。我是小姨,虽然年龄和他们相仿,但我是长辈,他们会听我的。后来,事实证明了我的固执是错误的。由于前几天落了一场大雪,虽然当天天气晴好,可是上山坡时却是一路泥泞,就连越野车、皮卡车都上不去,后来,还是侄子媳妇娘家的亲戚用小四轮帮忙把石料运送上来,我们用了一个小时就修好了父母的坟茔,可我们运送石料却是用了整整一
期刊
父亲走了,他的故事讲完了。那些重复了一生的打鬼子故事,是他教育儿女不忘历史的特殊方式。  父亲16岁在山东老家沂蒙山区参加游击队,18岁入党。从八路军、新四军到华东第三野战军,可谓身经百战。参加过著名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渡江战役。幸运的是,父亲从未受过枪伤,唯一受伤那次是在1943年初。  一天,他们游击小组与鬼子遭遇:“小鬼子人多,我们才十来个人。我是组长下令快撤!散开跑!大家边打
期刊
夏日,荷花的季节,如期而至的花开似初恋的情人,含情脉脉。一阵微风吹过,清香袭人,满池的荷花迎风摇曳,宛如仙女下凡,翩翩起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  霞光清晨,晓风轻拂,碧叶田田,青波漫漫。看那含苞欲放的荷花,真像一位腼腆的小姑娘,半闭着娇羞的眸子,粉色的脸颊不肯轻易示人;那半开的荷花,含着露珠的微笑,像一位纯洁的少女,似轻启朱唇渴望心中的恋人;那完全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