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言 听声音 谈感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2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看似不经意地抒写自我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却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往往会有许多值得思索的生活哲理和令人回味的审美价值,这些都是散文的主要特点。这种“集诸美于一体”的文学样式,它的美不仅有其外显的语言美,也有其内含的意蕴美,还有其亦藏亦露的情感美。笔者以为,有些散文由于受创作的时代背景、文化特质、作者心境、表现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对多数初中学生而言,要真正读懂、领会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实际问题。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为了应付考试,通常会采用“直奔主题”粗犷型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便将蕴含于“形”的散文之“神”直接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死记硬背有关结论。这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的教学方法,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师生都忽视文本,完全“颠覆”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性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读散文的能力必然弊多而利少。连文章的基本含意都无法理解和把握,怎样领悟文中之“神”呢,更不用说欣赏文中之“美”了。不能真正进入文本,领悟作品内涵,展开丰富想象,导致发散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进“美”的散文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尝试简述如下:
  一、读美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美
  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感时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要想语言不成为“死板板的符号”,我们只能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美的语言,去接近作者的旨趣。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义”,也就是文本(作品)蕴蓄的深刻的情感内涵。“书读百遍”则提醒我们要领会这个“义”,首先要低头读书,正如朱光潜说的“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朗读信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是那些抒情性的散文,大多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
  毋庸讳言,课文朗读的缺失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普遍的现象,“美读”被迫让位于“架空”式的分析,而再美的文章,一经枯燥而繁琐的“肢解”,就会变得面目可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笔者很注重课文朗读这一环节,常常让学生通读全文几遍,并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再挑自己喜欢的语段、句子慢慢品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的时候,要求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语段,多数学生会找出很多描写紫藤萝的比喻句、拟人句,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畅谈这些句子的美点。譬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学生读了这句话感觉很兴奋,深深体会到了紫藤萝花的气势和辉煌。又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学生对银光和水花颇有感慨,作者的生动描绘突出了花的光泽和动感。诸如此类的语句,只要多给学生一点时间,他们就会慢慢体味内在的美感和神韵,这些对于学生平时的写作也有许多借鉴作用。借助这样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通过这样的阅读,那些紫藤萝美的形象才会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阅读方式,我们才能慢慢地走近散文的“神”。
  同样,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百草园景物描绘的那个段落。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词语鲜明的色彩,如“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让学生知道菜畦由于是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桑葚因为已经熟透,因此“紫红”。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着重体会小动物的几个动作,如“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让学生读了这些语句后想象黄蜂肥胖可爱、叫天子的轻捷机灵的模样;然后继续点拨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物体的形状,如“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让学生明白“石井栏”为什么会“光滑”,原因是多年经人攀爬而使其然也;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以这样的方式阅读“百草园”,必然萌发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无穷的联想,便不难感受作者对童年时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从而进一步把握全篇主旨。
  通过这样的朗读,不断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散文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散文的语言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
  二、听美的声音,再度感受美的神韵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而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就要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文本之中,力求让那些“记号”“活跃起来”,成为“魔灵的手指”,“拨动”学生“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让学生心随作品中的美的精神而怦然心动,使得学生的心灵感受与作者的情感相连接,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心声。
  只有引导学生用心去聆听美的声音,感受美的神韵,才能真正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传其“神”,那就无法做到以神感人,美的神韵也随着单调的讲读飘然而逝,只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还是以《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为例,我让学生感受了文本的语言美之后,让他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到的只是紫藤萝花开得美吗”。经过一番思考和交流,学生纷纷从文本找出依据加以否定,如“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它带给“我”以“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既然学生能够找到并理解这些语句,表明学生已经懂得文中的“紫藤萝花”除了外观美,还有更重要的美的神韵。这样从而也就开始触摸到了作者的心灵,“听”到了喜悦而振奋的心声。即使初中生还不能完全“读懂”作者的思想情感,但由学生“自己的体验”可以感受到散文“美的神韵”。   又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面。它赞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它的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如果没有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听《黄河颂》的大合唱歌曲,也没让学生自己朗读,而是直接讲解课文内容,估计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我在执教此文时,先给学生听了课文录音,再让他们听歌曲,学生听了之后马上激动起来,因为他们听到了黄河滚滚而来的声音,在悲壮的歌声中感到了黄河奔流的力量,由此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这样,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通过朗读初见端倪,黄河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跃然纸上,学生也很自然进入了作者的思维空间,为进一步体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以便更好地领略黄河“壮美”的神韵。
  三、悟美的精神,积极抒发新的感悟
  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美的精神,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陶冶美的情操,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美的感悟。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激发想象,鼓励他们聆听作者的心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真实情感互相交融,迸发出内心的情感火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体现阅读创意和阅读个性,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三位一体,共振共鸣。
  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了紫藤萝美好的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同时还根据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谈了很多认识。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作者的体悟,也是文章的灵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仅谈到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应该像紫藤萝那样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而且还表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豁达、向上的积极心态;又如“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学生谈到没有一朵一朵的紫藤萝花,哪来气势磅礴的紫藤萝瀑布?于是就会联想到自己要有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作为社会和集体的一分子,每位同学都要为所在的集体而努力,情绪激昂之中满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从而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使学生深刻感悟到散文所渗透出来的“神”,从内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无形之中“加快了脚步”,向着美好的明天坚定不移地走去。
  再看朱自清的《背影》,这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厚感情。尽管文本中的一些事例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已经比较陌生,但真挚的情感是相通的,可以跨越时代的阻隔。我在与学生一起阅读探讨时,结合父亲的做法,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如文中叙写“我”正在求学时期,对父亲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他的“迂”,八年之后,作者自己也当了父亲,“我”才真正体会到当年自己的幼稚。“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运用了反语,其实是作者的反悔。当时我问学生:“你们的长辈是怎么关心你们的?”学生争先恐后,抒发己见,有的说现在想想自己太不听话了,有的则说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关爱的,也有的说自己对“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可见,如果赏析方法恰当,优秀的散文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语言范本,诗意的享受,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思想,撞击他们的心扉。
  散文教学若过于注重应试,则趣味全无;若过于讲究领会,则流于空泛。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身的主导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其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有效的学习收获。
  在笔者看来,不妨从局部的语言、文句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语言,听声音,谈感悟去欣赏散文的“美”,从而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神”。万丈高楼平地起,对还不具备较强的解读能力的初中学生而言,“零存整取”式的积累与提高,或许更有实效和针对性。总之,阅读鉴赏散文时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市滨江初中]
其他文献
余映潮/执教葛亦虹/整理、评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宋人许顗在他的《彦周诗话》里说道:“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认为:“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近代古典学者沈祖
移动通讯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普及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随着“言”而无“信”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信客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显得可有可无。余秋雨先生却在《信客》里告诉我们一个信客所承载的见证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悲悯地见证了城乡的人情冷暖,更见证了社会改革时期,作者对“信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人物的深度探询与怀念。  信客信客,顾名思义,他的职责非常简单,只要把信件收发到乡人那里就可以了。但
一堂优秀课,需要打磨的地方有很多,在选定教学内容、确定课堂结构之后,主要工作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教学亮点,润滑教学环节。在教《囚绿记》一文后,本人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雕琢板块,巧妙衔接    关于课堂板块之间的勾连设计,笔者的设计初衷是:语文课堂采用板块式教学,尤其要注重板块之间的衔接。如果衔接不紧密,就会给人僵硬的感觉;如果能够巧妙地将各板块有机联系到一起,课堂就会给人
有人曾评价中国旧社会的传统女性为“小女人”,她们柔弱而又感情丰富,受特定的社会文化的濡养,被伦理、礼教束缚,在爱情婚姻上,她们是可怜的,她们执意追求平等的地位与自由的感情,而结局往往是血泪零如雨,要么是情感被扭曲,要么是生命遭扼杀。于是乎,粱山泊与祝英台成为封建爱情的绝唱,刘兰芝与焦仲卿成就了爱情的悲壮;于是难免有了“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的喟叹。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能忽视在文学领域中,有
议论文以理性美见长,立意讲究思辨,语言讲究精炼,而结构与内涵则皆需讲究逻辑之美。逻辑美应成为议论文之大美,表现为内容的浑然一体,结构的环环相扣,或层层推进,或峰回路转,或多角度展开,无论哪一种逻辑,皆需缜密有序,紧扣一点——中心论点展开。  一、结构的深入有序  单纯的并列式与对照式的议论文,结构清晰简明,但易走向极端——死板僵化,需要详实的、内容精美的语言为其支撑,使之以内涵与情思弥补结构过于简
在我们现实情境中,学生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名言,心灵深处也对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充满向往,但对“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大道之行也》这样的文章,局限于理解字面意思,仅仅了解原作的思想是比较可惜的。并且如果不联系更多的相关文本来研究,想要比较真切地理解“大道之行”“大同社会”的意思,也是难度较大的。  所以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确立了一个
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山东临沂市教研室朱成广老师持守着这样一种特有的姿态,即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语文教研探索者,站在对学生成长与生命价值关怀的立场上,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改革和发展进行拷问和思考,为把握语文教学的真义和实现语文教学的追求,从未离开教学一线的前沿探索阵地。近几年来,他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进行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开启了高中语文学习评价的智慧之门,
福斯特说:“小说就是讲故事。”意思即为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上的成就是非凡的,读者可以感受到这独特的叙事技巧带来的艺术魅力。毛纶、毛宗岗父子《读三国法》一文中写到“《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高度肯定《三国演义》一书的叙事艺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空城计》,自古以来传唱广泛,小说、戏曲剧本流传甚多
我猜想,每一个教师有了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后都会对自己的学科有一定的感悟和概括。如果,让我说说对语文教学的概括,那么我只有一个词就是“朗读”!如果要多几个字,那么就是:疯狂地朗读!中国有“疯狂英语”的培训品牌,为了表明我的观点,姑且这里也让我们“疯狂”一回吧!  语言的学习无非就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运用过程的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自然而然。语文的学习方法,一直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字。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