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语文课堂,求“技”更求“道”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优秀课,需要打磨的地方有很多,在选定教学内容、确定课堂结构之后,主要工作就是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教学亮点,润滑教学环节。在教《囚绿记》一文后,本人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雕琢板块,巧妙衔接
  
  关于课堂板块之间的勾连设计,笔者的设计初衷是:语文课堂采用板块式教学,尤其要注重板块之间的衔接。如果衔接不紧密,就会给人僵硬的感觉;如果能够巧妙地将各板块有机联系到一起,课堂就会给人完整的感觉,整体性会比较强,流畅度也会比较高。于是,笔者仔细研究板块之间的关系,巧妙抓取环节之间的关联点。课堂的第一板块是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板块的重点是体悟文章情感。要想顺利将课堂引向第二板块,做好过渡非常重要。文学作品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表情达意,而散文更是作者表达情意最直白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笔者借用了精炼的语言将课堂引向体悟文章的感情:
  作家胡发云说,一个作者,可以躲在小说的人物与情节后面,可以躲在诗的意象与韵律后面,也可以躲在影视剧的故事与对白后面。但在散文中,他常常无处藏身。他常常不得不走出来,面对自己,面对生活,面对读者。所以,在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对“绿”怎样的情感呢?
  这段引导语言,既让学生对散文文体的独特性有了一定认识,又正好将学生引向教师所设定的赏读方向。
  课堂的第三板块是探究作者对长春藤的爱之根源。作者为什么如此深沉地爱着“绿”? “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用意?为了将探究引向深入,笔者借用了《红楼梦》第九十一回中贾宝玉对林黛玉所说的一句话——“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片痴情来点出人的情感的痴迷与痴狂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指出“我”也是这样。“我”深深爱恋着“绿”,那么,这“绿”有何可爱之处?绿的性格呼之欲出,绿之形象跃然眼前,绿之象征意义不言自明。这样的链接语言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还能将学生很好地引向下一板块的学习。
  
  二、雕琢预设,构想生成
  
  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是说,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就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学生未必会在你指定的路上走,“预设”出现“歧路”,“生成”呈现意外。
  在《囚绿记》一文的教学中,就出现了意外“生成”。在整体把握全文,领悟感情,感受形象,探究主旨之后,笔者原以为可以就此总结要点,收束全文了。偏偏节外生枝,在笔者准备的收尾环节,也就是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启示与收获,学生大谈特谈散文的写作手法、获得的人生启示、哲理领悟。这是笔者始料未及的。有的学生谈名家如余光中的散文观点,有的谈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还有的谈现在流行的励志散文、小女人散文等,还有的谈散文写作要以小见大、借物言志、运用修辞等。在思想方面,学生提到了“爱的方式”,“爱我就给我自由”,甚至还有同学谈到了环保问题,虽然这“跑”得远了些,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这就是简单预设,精彩生成。
  当然,这节课还有些被大家认可的地方,比如导语设计、结束语、作业设计等。优点有时就是缺点,比如预设与生成方面,事先预设第一环节,也就是“赏析语言,体悟情感”部分,应该可以很精彩,但学生反应平淡,气氛没有活跃起来,学生参与不够积极。事后反思,除学生没有预习的原因外,还有就是“问题设计”不够清晰,学生没有充分理解教师意图,教师在出现冷场时没有及时发现原因并作出适当调整。所以,这一本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似乎“万无一失”却“出人意料”的情况值得我们汲取教训。再者,课堂“生成”有意外收获是可喜之处,但这也正说明了教师预设的不够充分。本节课就是“该精彩处”没精彩,“不该精彩处”反而精彩。作为教师,应该有充分预设的能力,应该考虑到学生思维可能所及之处。这样,老师才能真正做到运筹决策于“帷幄”之中,决胜课堂“生成”于“千里之外”。
  其实,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但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在遗憾中,我们思索,我们成长,我们享受。作为语文老师,很幸运我能在缤纷五彩的语文世界中遨游。教育教学有酸甜苦辣、风云雨雪,学会享受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极佳的境界吧。
  [作者通联:安徽濉溪二中]
其他文献
早春二月,烟雨江南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时节,更让人心神不宁。果然,就在再次电询师长病情之际,噩耗传来,3月9日8时10分,我敬爱的导师顾黄初先生不幸与世长辞!真不敢相信,先生怎么这么快就匆匆地走了?怎不叫人莫名惊痛!  顾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席学术顾问、扬州大学教授、民进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原扬州
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作为高中的核心课程,最大变化就是把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必修占1.25学年,选修占1.75学年。这一重大举措,是这次课改的一个“亮点”。它力图结束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自2005年以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整体设计动机及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人教版必修五),不仅思想精深,立论博大,而且语言表达含蓄幽默,耐人琢磨。这篇课文对于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  《谈中国诗》虽说是一篇演讲稿,但却有严密的论说文的逻辑结构:一二两个自然段为文章的引论部分,回答了在外国人看来,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三至七自然段,论述了中国诗的基本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八自然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顺带点明了文章针对的问题。下面就文本做
时下师生“对话”的形式很多。面对学生的解读,很多教师只是一味表扬:没有纠错,只有捧场;没有引导,只有迎合。这样的对话显得“假”、“空”、“俗”、“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展开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重视语感,注重语理    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但这两个概念均带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难以把握。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分析时,常常忽略语文课科学理解的一面,使其变成主观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最痛心两类学生:第一类,高中三年,他们未曾读过一部完整的书,他们经历三年的语文学习,目的全是考试,他们没有自主阅读的兴趣和方法,也不曾受过老师的引导与帮助;第二类学生,数理化成绩优异,进入大学后,他们将告别人文学科,专注于理工类专业的学习,但是现在,他们还从没有被一本好书感动过,滋润过。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他们的语文老师,算不算失职?  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必定引导他的
研究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离异和背弃。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很难懂,而一些专家研究《野草》的文章并不比《野草》好懂。所以,我们祈求专家学者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的研究,要少谈些精深的思想要义,少用些聱牙玄妙的术语,多一些通俗的文本解释和结构解析。这就是我们写作这篇短文的初衷。  《野草·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的《语丝》138期,是鲁
【评议文章】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表现性评价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匹配的评价方式,它可以引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它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的应用程序为: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表现任务,根据目标和任务确定评分规则,运用评分规则引领教与学。一线的教学实践验证了这套应用程序的有效性。
余映潮/执教葛亦虹/整理、评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宋人许顗在他的《彦周诗话》里说道:“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认为:“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近代古典学者沈祖
移动通讯与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普及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随着“言”而无“信”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信客已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越来越显得可有可无。余秋雨先生却在《信客》里告诉我们一个信客所承载的见证者的角色,这个角色悲悯地见证了城乡的人情冷暖,更见证了社会改革时期,作者对“信客”这个看似微不足道人物的深度探询与怀念。  信客信客,顾名思义,他的职责非常简单,只要把信件收发到乡人那里就可以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