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掐丝工艺,或许没有太多的人熟知它,而在掐丝收藏家何青眼里,用极细的金银丝编制而成的掐丝艺术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最高水准。掐丝工艺,盛于清朝,传承至今,曾贵为皇室专用,却面临后继无人、工艺失传等险境,虽被外国收藏家热捧,但国人知之甚少。掐丝工艺,正在成为一种被遗忘的美丽。
歪打正着
期待与掐丝“亲密接触”
在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旁边红街大厦的大方元珠宝行,已经拥有长达20余年掐丝艺术品收藏经验的掐丝工艺品收藏家、大方元珠宝行董事长何青说,之所以迷恋这种曾经的皇室专用艺术品,源自掐丝无处不在的贵族之美。
所谓掐丝工艺,是指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弯曲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称为掐丝。这种工艺在清朝盛极一时,上世纪70年代更是被国家指定为出口创汇产品。
谈起如何与掐丝工艺结缘,何青戏称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上世纪80年代,她在考大学填写专业的时候,惟独对于“工艺”两个词特别敏感,懵懵懂懂之间就填报了“机械加工工艺”专业。
“上了大学才知道,这个专业根本和工艺没有一点关系,即便如此,我还是喜欢这个专业,开始不断地去了解、学习。”何青记得,那个时候自己特别喜欢逛北京的各种艺术品商店,她开始对中国传统掐丝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至今何青仍记得,当时身为穷学生的她经常跑到艺术品商店看各种漂亮的掐丝艺术品,被家人误解不务正业而遭到“训斥”。为此,她曾向家人保证:只看不买。
“其实当时我的确买不起,但看到这些美丽的掐丝工艺品和我无缘,心里还是酸酸的。”何青无奈地表示,心想总有一天,她能和自己喜欢的掐丝工艺有“亲密的接触”。
28岁,工作已经7年的何青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辞掉稳定的教师工作,下海“玩”上了掐丝。“这个决定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未来,当时的我一无所知,但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对掐丝的喜爱。”何青回忆道。
目光敏锐
精确锁定国内市场
1993年,辞职不久的何青开始系统地接触掐丝工艺,并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掐丝这类艺术品还算奢侈品,国内消费并不旺盛,但国外却有着很大的需求。”何青称,当时最先去的是邻国巴基斯坦,在那里整整待了三个月。当时的巴基斯坦是个国际文化中转站,大量的艺术品从这里销往南亚、欧美等地区。
“我走访了巴基斯坦很多大珠宝行和艺术销售机构,发现他们十分喜欢中国掐丝艺术品。”这让何青坚定了将中国掐丝工艺品带向国际市场的信心。
回国后,何青马不停蹄地召集了一大批掐丝工艺产品和其他种类的中国优秀工艺产品,打包了整整27个大箱子,塞了满满一卡车,然后亲自押送,从新疆喀什出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三天四夜的颠簸,越过中巴边境,最终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回忆起这段经历,何青至今心有余悸,沿途亲眼看到有车翻毁,同时每天还得提心吊胆怕东西遭劫。
“当时年轻气盛,再加上对掐丝工艺的执着,使我有着一股子冲劲。”何青戏谑道,“作为一个女人,能经历这么多直到现在,我都佩服自己”。
到了伊斯兰堡,何青立刻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用带来的中国掐丝艺术品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展览吸引了不少当地珠宝商前来参观,几天的工夫,所有的掐丝产品被一抢而空,这成就了何青的第一桶金,也让她更加认识到掐丝工艺的市场魅力和价值。
回国创业
“大使”云集胡同小店
有了第一次海外淘金的经验,何青的掐丝工艺生意越做越大。然而在国外闯荡3年后,何青却果断地将所有生意撤回国内。
何青选择在北京羊肉胡同开了一间不足11平方米的掐丝工艺店,取名为“大方元”,一边招揽人手制作各类掐丝工艺品一边销售。在何青看来,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熬。“国内消费者对于传统的掐丝工艺知之甚少,起初生意不温不火。”让何青意想不到的是,一个老外的到来,为自己的掐丝工艺打开了销路。
何青记得,有一天一位外国女士偶然进入自己的掐丝工艺店,顿时对各种掐丝产品爱不释手,随即很大方地购买了多件。在闲聊中何青惊诧地发现,这位女士竟然是时任约旦驻华大使的夫人!
随后“大方元”的名声开始在北京各个驻华使馆间传开,不断有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来华外国人、驻华大使和驻华大使夫人光顾掐丝工艺店,何青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当时小小的羊肉胡同经常会停满挂着使馆牌照的汽车,有些慕名而来的老外只要走到羊肉胡同,周围的居民不等他们问路,就直接领到我的店里来。”在何青现如今的大方元珠宝行里,挂满了她和众多外国名人的照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全家……
“每位到我这里来的外国人都说,中国的掐丝太美了,价格也不昂贵,可以让他们了解更多中国的文化,这是让我最自豪的。”何青欣慰地表示。
非遗传承
传统工艺遭遇后继乏人
现如今,何青的大方元珠宝行搬到了更为宽敞的红街大厦,生意越来越大,但何青却高兴不起来。2008年,掐丝工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何青对于传统掐丝工艺的未来更加忧虑。
2001年,北京最大的掐丝生产商——北京通县花丝镶嵌厂正式倒闭,产品积压严重,没有销路。眼光独到的何青仅花很少的资金就购买了近1吨精美的掐丝工艺品。虽然如今这些工艺品卖出去能让她挣不少钱,但她却知道,存世的掐丝工艺师已经所剩无几了,自己当年招收了20多位掐丝工艺师也都步入老年,掐丝工艺面临失传。
“这批掐丝工艺品已经无法被复制了,卖一件,少一件。它们都是中国掐丝工艺最后的见证。”何青说道,如今的掐丝工艺品无论从精细程度或者理念上,都远远无法与当年的掐丝艺术品相提并论。在大方元珠宝行,有一件按比例缩小制作的掐丝艺术品——“天坛”。这是30多年前数十位掐丝工艺大师耗费一年合力制作的全世界仅此一件,精美绝伦。
“这完全可以和博物馆里任何一件国宝媲美,但它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何青无奈地表示,目前自己店铺里超过六成购买掐丝工艺品的顾客都是外国人,中国顾客只占三成左右,很多人完全不知道中国还有掐丝这门传统工艺。
何青现在更像是一位掐丝工艺的宣传者,抓住各种机会向每一位遇到的人讲述掐丝工艺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她也试图帮助培养掐丝工艺传人,遗憾的是,和所有的非遗文化一样,年轻人都不甘忍受学习的寂寞,一一离去。
盛世收藏
小物件隐含市场大潜力
何青有个小小的掐丝博物馆,里面摆着上千件自己收集的各类掐丝工艺品。如今每次遇到珠宝展,她都要拿一部分掐丝工艺品去参展,让更多人了解掐丝工艺。
“掐丝工艺品极具收藏价值,尤其现在掐丝工艺面临失传,但很多掐丝产品的市场价格都不高,低则百元左右,高则不过万元,一旦人们认识到掐丝工艺的价值,其升值潜力不可估量。”何青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掐丝工艺的市场价值。
她介绍,掐丝工艺目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世纪70年代制作的老掐丝工艺产品,一类是当下还在源源不断生产的新掐丝工艺品。老掐丝工艺产品,尤其是掐丝摆件,大多工艺繁复、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大多是世间惟此一件,如果有收藏爱好者喜欢,现在是极佳的收藏时机。
新掐丝工艺产品,则以各类首饰为主,现在价格低廉、造型惟美,适合自己佩戴或者当做礼品赠送。
何青现在还开始存有小小的“私心”,自己收藏的数千件掐丝艺术品能不卖就不卖。作为一名掐丝工艺的痴迷者,每失去一件藏品都会心疼好久。何青目前最大的心愿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让掐丝工艺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歪打正着
期待与掐丝“亲密接触”
在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旁边红街大厦的大方元珠宝行,已经拥有长达20余年掐丝艺术品收藏经验的掐丝工艺品收藏家、大方元珠宝行董事长何青说,之所以迷恋这种曾经的皇室专用艺术品,源自掐丝无处不在的贵族之美。
所谓掐丝工艺,是指将金银或其他金属细丝,按照墨样花纹的弯曲转折,掐成图案,粘焊在器物上,称为掐丝。这种工艺在清朝盛极一时,上世纪70年代更是被国家指定为出口创汇产品。
谈起如何与掐丝工艺结缘,何青戏称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上世纪80年代,她在考大学填写专业的时候,惟独对于“工艺”两个词特别敏感,懵懵懂懂之间就填报了“机械加工工艺”专业。
“上了大学才知道,这个专业根本和工艺没有一点关系,即便如此,我还是喜欢这个专业,开始不断地去了解、学习。”何青记得,那个时候自己特别喜欢逛北京的各种艺术品商店,她开始对中国传统掐丝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至今何青仍记得,当时身为穷学生的她经常跑到艺术品商店看各种漂亮的掐丝艺术品,被家人误解不务正业而遭到“训斥”。为此,她曾向家人保证:只看不买。
“其实当时我的确买不起,但看到这些美丽的掐丝工艺品和我无缘,心里还是酸酸的。”何青无奈地表示,心想总有一天,她能和自己喜欢的掐丝工艺有“亲密的接触”。
28岁,工作已经7年的何青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辞掉稳定的教师工作,下海“玩”上了掐丝。“这个决定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未来,当时的我一无所知,但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对掐丝的喜爱。”何青回忆道。
目光敏锐
精确锁定国内市场
1993年,辞职不久的何青开始系统地接触掐丝工艺,并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市场。“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掐丝这类艺术品还算奢侈品,国内消费并不旺盛,但国外却有着很大的需求。”何青称,当时最先去的是邻国巴基斯坦,在那里整整待了三个月。当时的巴基斯坦是个国际文化中转站,大量的艺术品从这里销往南亚、欧美等地区。
“我走访了巴基斯坦很多大珠宝行和艺术销售机构,发现他们十分喜欢中国掐丝艺术品。”这让何青坚定了将中国掐丝工艺品带向国际市场的信心。
回国后,何青马不停蹄地召集了一大批掐丝工艺产品和其他种类的中国优秀工艺产品,打包了整整27个大箱子,塞了满满一卡车,然后亲自押送,从新疆喀什出发,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经过三天四夜的颠簸,越过中巴边境,最终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回忆起这段经历,何青至今心有余悸,沿途亲眼看到有车翻毁,同时每天还得提心吊胆怕东西遭劫。
“当时年轻气盛,再加上对掐丝工艺的执着,使我有着一股子冲劲。”何青戏谑道,“作为一个女人,能经历这么多直到现在,我都佩服自己”。
到了伊斯兰堡,何青立刻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用带来的中国掐丝艺术品办了一个小型展览。展览吸引了不少当地珠宝商前来参观,几天的工夫,所有的掐丝产品被一抢而空,这成就了何青的第一桶金,也让她更加认识到掐丝工艺的市场魅力和价值。
回国创业
“大使”云集胡同小店
有了第一次海外淘金的经验,何青的掐丝工艺生意越做越大。然而在国外闯荡3年后,何青却果断地将所有生意撤回国内。
何青选择在北京羊肉胡同开了一间不足11平方米的掐丝工艺店,取名为“大方元”,一边招揽人手制作各类掐丝工艺品一边销售。在何青看来,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熬。“国内消费者对于传统的掐丝工艺知之甚少,起初生意不温不火。”让何青意想不到的是,一个老外的到来,为自己的掐丝工艺打开了销路。
何青记得,有一天一位外国女士偶然进入自己的掐丝工艺店,顿时对各种掐丝产品爱不释手,随即很大方地购买了多件。在闲聊中何青惊诧地发现,这位女士竟然是时任约旦驻华大使的夫人!
随后“大方元”的名声开始在北京各个驻华使馆间传开,不断有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来华外国人、驻华大使和驻华大使夫人光顾掐丝工艺店,何青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当时小小的羊肉胡同经常会停满挂着使馆牌照的汽车,有些慕名而来的老外只要走到羊肉胡同,周围的居民不等他们问路,就直接领到我的店里来。”在何青现如今的大方元珠宝行里,挂满了她和众多外国名人的照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美国网坛名将威廉姆斯姐妹全家……
“每位到我这里来的外国人都说,中国的掐丝太美了,价格也不昂贵,可以让他们了解更多中国的文化,这是让我最自豪的。”何青欣慰地表示。
非遗传承
传统工艺遭遇后继乏人
现如今,何青的大方元珠宝行搬到了更为宽敞的红街大厦,生意越来越大,但何青却高兴不起来。2008年,掐丝工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何青对于传统掐丝工艺的未来更加忧虑。
2001年,北京最大的掐丝生产商——北京通县花丝镶嵌厂正式倒闭,产品积压严重,没有销路。眼光独到的何青仅花很少的资金就购买了近1吨精美的掐丝工艺品。虽然如今这些工艺品卖出去能让她挣不少钱,但她却知道,存世的掐丝工艺师已经所剩无几了,自己当年招收了20多位掐丝工艺师也都步入老年,掐丝工艺面临失传。
“这批掐丝工艺品已经无法被复制了,卖一件,少一件。它们都是中国掐丝工艺最后的见证。”何青说道,如今的掐丝工艺品无论从精细程度或者理念上,都远远无法与当年的掐丝艺术品相提并论。在大方元珠宝行,有一件按比例缩小制作的掐丝艺术品——“天坛”。这是30多年前数十位掐丝工艺大师耗费一年合力制作的全世界仅此一件,精美绝伦。
“这完全可以和博物馆里任何一件国宝媲美,但它的价值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何青无奈地表示,目前自己店铺里超过六成购买掐丝工艺品的顾客都是外国人,中国顾客只占三成左右,很多人完全不知道中国还有掐丝这门传统工艺。
何青现在更像是一位掐丝工艺的宣传者,抓住各种机会向每一位遇到的人讲述掐丝工艺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她也试图帮助培养掐丝工艺传人,遗憾的是,和所有的非遗文化一样,年轻人都不甘忍受学习的寂寞,一一离去。
盛世收藏
小物件隐含市场大潜力
何青有个小小的掐丝博物馆,里面摆着上千件自己收集的各类掐丝工艺品。如今每次遇到珠宝展,她都要拿一部分掐丝工艺品去参展,让更多人了解掐丝工艺。
“掐丝工艺品极具收藏价值,尤其现在掐丝工艺面临失传,但很多掐丝产品的市场价格都不高,低则百元左右,高则不过万元,一旦人们认识到掐丝工艺的价值,其升值潜力不可估量。”何青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掐丝工艺的市场价值。
她介绍,掐丝工艺目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世纪70年代制作的老掐丝工艺产品,一类是当下还在源源不断生产的新掐丝工艺品。老掐丝工艺产品,尤其是掐丝摆件,大多工艺繁复、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大多是世间惟此一件,如果有收藏爱好者喜欢,现在是极佳的收藏时机。
新掐丝工艺产品,则以各类首饰为主,现在价格低廉、造型惟美,适合自己佩戴或者当做礼品赠送。
何青现在还开始存有小小的“私心”,自己收藏的数千件掐丝艺术品能不卖就不卖。作为一名掐丝工艺的痴迷者,每失去一件藏品都会心疼好久。何青目前最大的心愿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让掐丝工艺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