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阿坤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竹马是流传在浙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相传朱元璋的御马在西天目丢失,变成一匹神马,常出现在千山万壑间,替百姓驱妖灭灾。为感谢神马护佑,每逢新春佳节,百姓跳竹马相庆,以祈吉祥。
  用红黄绿白黑五色布缠在用竹子扎制而成的马身上,竹马前后两截分开,吊扎在舞者腰间。跳竹马也分生、旦、丑等角,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丑角也就是花脸骑黑马。
  阿坤扮花臉跳黑马,在浙北地区名号响亮。
  换上灰黑布大襟长衫的阿坤,把黑马往腰间一吊扎,用白裙子一围,头上盘龙髻一梳,毛线红绳一扎,小花一插,涂红颧骨,往鼻子中间涂上厚厚一层白色粉膏。
  阿坤拎起马头,扬起马鞭。他左腿长,右腿短,一脚深,一脚浅,好似马在走步,跳起来摇头晃脑,肩膀一高一低,步伐幅度大,动作夸张有趣,像骑马驰骋。
  竹马跳一跳,福气盈门多平安。竹马跳一跳,禄财亨通达三江。
  竹马跳一跳,寿比南山高万丈。竹马跳一跳,喜报儿郎题金榜。
  …………
  吉利彩词从阿坤嘴里一句句唱出来,如蜜糖般直甜到围观乡亲心尖儿。阿坤全神贯注,满面红光,动作自如,倾情出演,不知情的完全看不出他瘸了腿。阿坤觉得他唱得越开心,跳得越起劲儿,撒给大家的祝福也越多越真诚。那架势,俨然当年舞台上神采奕奕的赵云又回来了。
  阿坤12岁学唱戏,20岁进县剧团,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当了长靠武生。阿坤身着金靠,头戴银盔,脚穿三寸多厚底黑靴,手持一柄红缨梨花枪,粉墨登场。阿坤一抬腿,脚尖踢到脑门儿,跑起来身上四面靠旗纹丝不动。阿坤大喝一声:“马来——”右手扬起一根白色马鞭,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一气呵成。
  “剑光如霜马如飞,单骑冲开长坂围。保定怀中一幼主,子龙今日显神威……”边唱边跳,铿锵有力,威风凛凛。凭这身功底,阿坤演活了《长坂坡》的赵云。
  《长坂坡》演遍大半个县城,响了武生阿坤的名头。阿坤成为台柱子。
  命运在阿坤不惑之年给他开了个大玩笑。那次演出,阿坤正演着,突然脚下一滑,重重地摔下台。卧床休养不到半年,阿坤拆了纱布,又登了台。
  再次出演赵云,阿坤总感觉右腿使不上劲儿,有时跳着跳着就痛起来,直哆嗦。阿坤是个犟脾气,硬挺着演了大半年。结果,阿坤再一次摔倒在舞台上,半天起不来。
  阿坤的右腿彻底瘸了。剧团照顾阿坤,安排他做些幕后工作。
  每次看别人在舞台上表演,阿坤心如乱麻。为了不让人说闲话,他一瘸一拐离开了剧团。
  阿坤回到村里,闷在家,很少出门。刚好村里准备成立竹马队,大家伙儿抢着演生角旦角,没人愿意扮花脸跳黑马。花脸可是个逗乐活儿,难度大,要求高,跳不好会坏了整个队伍的演出效果。老主任来找阿坤。
  阿坤手一摆,拒绝了。舞台上曾经风光无限的武生阿坤怎能扮丑角跳黑马呢?抹不下脸啊!
  不死心的老主任好几次上门,阿坤不为所动。
  竹马队第一次彩排演出,安排在村福利院,队员们不成熟的表演逗得老人小孩哈哈大笑。一旁偷偷围观的阿坤心潮澎湃,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一年后,乡亲们惊讶地发现,村竹马队里出现了阿坤的身影。
  都说“瘸子演戏——下不了台”,阿坤的出场却让乡亲们眼前一亮。
  乡亲们放鞭炮,撒果子,喝彩助兴,好不热闹。
  整个春节,竹马队能挣不少钱。阿坤把分到的钱全添置了装饰品,把几匹竹马打扮得漂漂亮亮。没有演出时,阿坤喜欢待在排练房,一待就是一整天。
  毕竟有大舞台经验,阿坤不断琢磨加入戏剧骑马元素改进跳法,设计出甩鞭、打鞭、摇鞭、耍鞭一系列新动作,排练了不少新阵法:磨盘阵、梅花阵、鸳鸯阵。队友不理解,说他瞎折腾。“磨刀不误砍柴工。”阿坤乐呵呵地说。
  竹马队再次登场表演时,一马争先、双马对峙、五马奔腾等场面,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演出效果轰动全县。当年的武生阿坤在乡亲们口中改称花脸阿坤,名号越叫越响。
  正当迎来艺术生命第二春时,阿坤又隐退了,这次是他主动退居幕后的。毕竟年事已高,右腿也不太灵活了,阿坤亲自挑选了几个后生手把手地教他们跳黑马。在阿坤的悉心教导下,村竹马队越跳越出彩,不断被邀请到市里省里表演,还出国去了新加坡,一时名声大振。
  今年83岁高龄的阿坤早已功成身退,但竹马队常常邀请他去为新戏把关。反背着手,一瘸一拐,踱着方步,阿坤边看边指导,那神情像极了一位退役的将军再次检阅部队。
  但凡有竹马队演出,不论多远,阿坤仍喜欢去凑热闹。
  看到阿坤来,乡亲们纷纷递上好烟。阿坤来者不拒。有乡亲好奇地问起,当年为啥抹下脸出山跳黑马。阿坤微微一笑,点燃一支烟,深吸几口,吐出烟圈,眯着两眼,带着戏腔戏调,慢悠悠地说:“做人嘛——晓得进退还是很要紧的哩。”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敷过面膜后,化好妆,挑挑拣拣,换了几件衣服,戴上久藏箱底的首饰,对着镜中的新形象,抿嘴一笑。  这次,我是认真的。  提早到了茶室。环视四周,前面一对男女喝着菊花茶,说着话。后面两个男人,饮着红茶,無话。角落一个女人,看着书,啜着茉莉茶,很是秀气。  服务员问我:“要什么茶?”我摆摆手。他不到,我怎能先喝?  有人进来了。好潇洒。应该是他。感觉他正向我走来。我紧张起来,额头沁出微汗。好,终于见面了
期刊
2014年2月,春节已过,元宵未到,我百无聊赖,又若有所待。在亲戚朋友中耳闻目睹的事浮上心头,我开始写《祖母》,第一句就吓了我一跳:“我的祖母年轻时一定是个风骚泼辣的主。”这个祖母的原型当然不是我祖母,但即便是,如果这样开笔了,我是否还能遏止自己呢?  我隐约记得,之前,我刚看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我喜欢。我发现人性的灰色地带,正是小说畅游的地方。  也许对小说家来说,这是常识。但我不是小说家
期刊
杨小娟下放时叫刘红旗,这是她的本名,她没打算再做杨小娟。她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但是,回团的前一晚,她还是失眠了。她的脑中,一直回响着《英台吊孝》的唱段,结尾的那句,反反复复地缭绕在耳际:“梁兄啊,不求同生求同死!”这是母亲杨素娟生前演的最后一出戏。很多剧团演这一场时,只摆出素桌白帷,以示梁山伯已亡。而他们团,一直是旧式演法,梁山伯必须直挺在床上。母亲曾说:“只有这样,才能演得感天动地。”有一回
期刊
写小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有条理,不紧不慢——写长篇小说就得这样。写诗是一种自由漂移状态。我写一首诗,常常是源于一串词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种好比喻是科学的比喻:在过饱和的溶液里再滴入一滴液体,让溶液变得透明。我并不觉得自己在诗歌里解决了问题,我只是揭示了问题,而长篇小说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个时候——也就是我写诗的时候——我并不这么想,我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引往下一部长篇的路上。只有当我写完了
期刊
人瘦成一把骨头,二叔。  祖母在世的时候,总是说:“要是换成现在,你二叔也能考上大学。”只要看看堂弟,就能推知一二。堂弟是我们镇上唯一考上北大的人,如今在北京一个机关工作。农家子弟能走到这一步,还不是全靠脑袋瓜儿灵?  二叔只读过小学,可是他心灵手巧,什么都会。家里坐的藤椅,是他自编的。藤椅的纹路,一丝不乱。桌子柜子,也是自制的。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连木工的刨子也是自制的。至于当泥水匠、水电工,就更
期刊
他不知道那只猫为什么还在外面。外面下着雨,猫已经叫了好一会儿了。它应该是被方便面的味道吸引过来的,他想,可惜我吃完就把汤倒掉了,不然可以让它尝一尝。  他租住在一栋三层小楼的阁楼,窗外是小楼旁边车库的铁皮屋顶。天黑后雨渐渐大起来,风带着雨水往屋里钻,他就把窗户关起来了。  本来心情还不错,他正边喝茶边看书,然后就听见窗外传来了猫的叫声。“喵……喵……喵……”猫的叫声仿佛浸透了凄凉,和着雨水滴落在屋
期刊
大庚和小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高中毕业后,大庚和小菊都没考上大学。对此,大庚和小菊一点儿也不难过,没考上就没考上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田里的稻谷归了仓,村头儿稻草垛堆起好高。夜里,大庚和小菊常约在稻草垛边见面。大庚和小菊靠在稻草垛上,天上是明晃晃的月亮,还有无数个眨着眼睛的星星。一阵清风吹过,送来淡淡的稻草香味。在这般温馨浪漫的夜里,大庚和小菊感到格外幸福。  大庚搂着小菊软绵绵的
期刊
腊月二十三傍晚时分,皮墩两口子正在屋里祭灶,忽听门外有人喊:“你家的猪腿断了,在北地卧着哪!”皮墩一家人跑到北地一看,正是自家那头黑猪,两条后腿在臀后拖拉着,前腿干扒就是起不来。浅雪漫盖的麦地东一片、西一片被猪拱得坑坑洼洼、斑斑驳驳。  大黑猪是皮墩老婆一瓢糠一把料喂大的。皮墩前天还给我拉家常说:“一年到头没啥进项,指望把猪卖给屠坊里好办点儿年货,再给孩儿们做几件新衣裳。不想没一顿饭工夫,猪就被打
期刊
老马去世后洛嫂子搬了家。  她燒掉、扔掉了有关老马的任何物件,谁拦阻也不肯听。  洛嫂子说:“人活着,就得好好地活着;走了,就利利索索地让人家走。有时候并不是不想留下离世的人的任何东西,而是不想让活着的人在睹物思人中悲伤地度过每一天。”  那时候马小洛已经长大了,正读大一。  暑假,马小洛在烧烤店打工。  烧烤店是洛嫂子自己经营的,上下两层,近300平方米,集烧烤涮锅于一体。  洛嫂子说:“马小洛
期刊
整个夜晚,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没有停歇。看完春晚,一家人都睡下了,他一个人倚在被卷上想心事。  上一年和四叔打下的心结,一定要借拜年时解开,重新看见四叔脸上的笑容。  大年初一,李家屯拜年不比城里,不是相互问候一下,说几句客套话,拜年仪式就过去了。李家屯拜年时兴磕头。年少的给年老的磕头,晚辈的给长辈的磕头。踏着路两旁大红灯笼投下的光,拜年的队伍浩浩荡荡,行进在村子的大街小巷。有道是初一的头,遍地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