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三水,也作淼城,有西江、北江和绥江三江汇流之意,也因此为世人称道。其位于岭南名镇佛山的西北部,该地河川众多,水道密布。三水思贤滘是珠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冲积平原最早形成和起源之地,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水灾的侵袭,现如今三水人民把苦难蜕变成荣耀,从“湾区之源”的新定位出发,写好三水“水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三水智慧。
在滔滔水流的北江旁,在巍峨屹立的昆都山下,在文山书海的档案局里,我校师生组成的研学小组,怀揣着对家乡的反哺深情,一步一脚印地追寻淼城与水相关的历史足迹,领略珠江三角洲起源地的水文化,感受家乡的文化基底和水韵魅力。
情系水乡,走访研学
暑假里,我们由老师带领到西南水闸参观。水闸位于现三水区政府治所西南街道,处于母亲河西南涌口,系北江下游的一项重要防洪工程。西南水闸修筑完成后,洪水破城的情况已然少有。师生一行人来到北江流域管理局,由亲切的学校师兄谢所长带领。我们登上水闸地上平台,走进闸门控制室,霎时科技感迎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套世界先进的闸室设备,谢所长介绍到,经过十多年,这套设备的技术水平仍遥遥领先,我们不禁为此自豪。西南水闸始建于建国初期,于2005年改建,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且新增了生态引水功能,实现了西南涌清水常流,是一座水与时代相互成就的水利建筑。
盛夏的烈日无法抵挡谢所长的热情,豆大的汗珠滑落到他的脸颊,他一边用手拔下口罩透气,一边用他的手给同学们比划。“水情就是命令,人民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当同学们问到他们的日常工作时,他淡淡地笑了一下,说:“我们虽然人少,但是工作量还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水闸内部炎热无比,进来不一会儿有些同学已经叫苦连天,狭小的空间在酷暑的积压下变得异常闷热,“机房这么热,你们太辛苦了!”走出机房后同学们不禁唏嘘感叹,对坚守一线的他们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我们爬上闸室天台,俯瞰雄伟的西南水闸,居高望远,视野开阔,北江与西南涌一览无遗,舟楫船舶与碧水晴天一望无际。一个水闸,三个工作人员,拱卫着他们身后的这片土地,让江水流长,让人们安居乐业。
西南涌调蓄着北江水,让江水稳定长流,三江之一的西江也在默默造福着广佛人民。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西江引水工程亦是近年来一大壮举,它不仅为广州开辟了新的水源,同时成为了广州供水史上的引水首例。据了解,在2004年的时候,省会广州强势获得第十六届亚运会主办权。为了更好地服务亚运举办,同时解决越发突出的用水问题,广州在原有水源地基础上寻求第二水源的规划势在必行。而取水口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取水点的水量水质,还要从整个珠三角地区水资源配置的大局出发考量。经过专家团队的反复研究,取水口定在了西江边上思贤滘附近。
趁兴踱步,我们来到西江引水工程纪念碑参观。碑上刻着一篇西江引水志,为时任广州市市长所著。碑文中详细地概括了引水工程的由来,肯定了三水西江引水工程对广州人民生产生活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对处于水源调出区的西江——三水段表达了情真意切的感谢。碑后有四版内容为大禹治水的浮雕,寓意着对百年来三水邑人心怀大爱而兴修水利,润泽一方而青史名留的一桩卓越事迹的赞颂。饮水思源,广州西江引水工程的建成是广佛两地人民团结互助的见证。
在历史长河里,三水守正开放,三水人民慷慨大方,而西江引水这一超级工程便是当代实证。在一个快速狂奔的年代,我们停在这里感怀前人的遗志,回顾先辈走过的路,赓续由水涵养而出的三水的治水、用水印记和精神。
情念淼城,寻根溯源
江水悠悠、舟楫往来,我们驻足思贤滘边,落脚昆都山底,看朝晖夕阴,看静水深流,看西水黄而北水绿,更加心驰神往。
“龙潜思贤滘,凤栖昆都山”,思贤滘是北江、西江、绥江三江汇流之地,自古风景独美,人文荟萃。一处思贤窖,一座昆都山,浓缩着半部淼城文化史,留下了诸多名迹遗址。清代康熙年间的《三水县志》中记载,有“县治八景”,昆都山独占其四:“昆山耸翠”“横岭层霞”“沧江夕照”和“三溪印月”。可见其风情诗意、景致独绝,能比潇湘。而坊间亦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到过昆都山,就领略了三水半壁风华”。虽有乡人过分褒奖之嫌,也算稍作证明。
昆都山下,思贤窖里,可观地理奇迹。一般而言,中国河川的水流方向是固定的,但思贤滘较独特,其水流方向取决于西、北江水位的高低。每逢讯期,西江或北江洪水上涨,便通过思贤滘相互倒流,往往因水位落差较大,加上西、北江水色明显不同,西水黄而北水绿,形成奇特的”思贤洪波”。因颇似泾渭混流之奇观,也被称为“鸳鸯水”。汛期时临江观望,黄浪汹滔,清流竞逐,看一场鸳鸯戏水,可谓不虚此行也。
昆都山、思賢滘一带,坐拥湾区之源的名号,是珠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冲积平原肇始之地,是三江汇流之源头。其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是三水水文化的精髓、水精神的代表!漫步于昆都山,看着四周悬挂的历史地图,我们看到从百年历史文化中走来的三水,看陈白沙在此思贤、何维柏在此结庐、陆云从年高赶考。我们也站在思贤阁上,登顶远眺,天地之开阔,江流奔涌之壮丽尽收眼底。骚人墨客之气息、诗篇词赋之熏陶灌于腑内。我们已经寻览到江水之根,已经品味到文化之源,已经深刻领略到三水的江水韵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三水,这座美丽的城市,如它的名字一般,坐拥三江汇流,因水而生,依水建城,靠水沃土,凭水养人。三水建城五百载,走过沧海桑田,历经风雨沧桑,结出了三水水利建设的丰硕果实,戴上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勋章。
自古以来,三水便是珠江流域的鱼米乡,有南方优质的商品粮,是名副其实的南大仓。而今三水从优越的江河资源出发,发展航运,连接水路交通,临浦开埠,趁水渔舟。纵观当下,展望未来,三水西江会继续涵养水源,为广州引水工程保驾护航,充当好“广佛饮水之源”的角色,为两地区用水安全提供保障;三水港也会提高战略定位,打造水陆纽带,连接珠江流域城市群,为珠江腹地和延岸经济带提供航运支撑;三水会利用好江河湖泊的优质资源,开拓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崭新思路,传承好华夏儿女的大河情愫。
三水,也作淼城,有西江、北江和绥江三江汇流之意,也因此为世人称道。其位于岭南名镇佛山的西北部,该地河川众多,水道密布。三水思贤滘是珠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冲积平原最早形成和起源之地,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水灾的侵袭,现如今三水人民把苦难蜕变成荣耀,从“湾区之源”的新定位出发,写好三水“水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三水智慧。
在滔滔水流的北江旁,在巍峨屹立的昆都山下,在文山书海的档案局里,我校师生组成的研学小组,怀揣着对家乡的反哺深情,一步一脚印地追寻淼城与水相关的历史足迹,领略珠江三角洲起源地的水文化,感受家乡的文化基底和水韵魅力。
情系水乡,走访研学
暑假里,我们由老师带领到西南水闸参观。水闸位于现三水区政府治所西南街道,处于母亲河西南涌口,系北江下游的一项重要防洪工程。西南水闸修筑完成后,洪水破城的情况已然少有。师生一行人来到北江流域管理局,由亲切的学校师兄谢所长带领。我们登上水闸地上平台,走进闸门控制室,霎时科技感迎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套世界先进的闸室设备,谢所长介绍到,经过十多年,这套设备的技术水平仍遥遥领先,我们不禁为此自豪。西南水闸始建于建国初期,于2005年改建,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且新增了生态引水功能,实现了西南涌清水常流,是一座水与时代相互成就的水利建筑。
盛夏的烈日无法抵挡谢所长的热情,豆大的汗珠滑落到他的脸颊,他一边用手拔下口罩透气,一边用他的手给同学们比划。“水情就是命令,人民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当同学们问到他们的日常工作时,他淡淡地笑了一下,说:“我们虽然人少,但是工作量还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水闸内部炎热无比,进来不一会儿有些同学已经叫苦连天,狭小的空间在酷暑的积压下变得异常闷热,“机房这么热,你们太辛苦了!”走出机房后同学们不禁唏嘘感叹,对坚守一线的他们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我们爬上闸室天台,俯瞰雄伟的西南水闸,居高望远,视野开阔,北江与西南涌一览无遗,舟楫船舶与碧水晴天一望无际。一个水闸,三个工作人员,拱卫着他们身后的这片土地,让江水流长,让人们安居乐业。
西南涌调蓄着北江水,让江水稳定长流,三江之一的西江也在默默造福着广佛人民。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西江引水工程亦是近年来一大壮举,它不仅为广州开辟了新的水源,同时成为了广州供水史上的引水首例。据了解,在2004年的时候,省会广州强势获得第十六届亚运会主办权。为了更好地服务亚运举办,同时解决越发突出的用水问题,广州在原有水源地基础上寻求第二水源的规划势在必行。而取水口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取水点的水量水质,还要从整个珠三角地区水资源配置的大局出发考量。经过专家团队的反复研究,取水口定在了西江边上思贤滘附近。
趁兴踱步,我们来到西江引水工程纪念碑参观。碑上刻着一篇西江引水志,为时任广州市市长所著。碑文中详细地概括了引水工程的由来,肯定了三水西江引水工程对广州人民生产生活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对处于水源调出区的西江——三水段表达了情真意切的感谢。碑后有四版内容为大禹治水的浮雕,寓意着对百年来三水邑人心怀大爱而兴修水利,润泽一方而青史名留的一桩卓越事迹的赞颂。饮水思源,广州西江引水工程的建成是广佛两地人民团结互助的见证。
在历史长河里,三水守正开放,三水人民慷慨大方,而西江引水这一超级工程便是当代实证。在一个快速狂奔的年代,我们停在这里感怀前人的遗志,回顾先辈走过的路,赓续由水涵养而出的三水的治水、用水印记和精神。
情念淼城,寻根溯源
江水悠悠、舟楫往来,我们驻足思贤滘边,落脚昆都山底,看朝晖夕阴,看静水深流,看西水黄而北水绿,更加心驰神往。
“龙潜思贤滘,凤栖昆都山”,思贤滘是北江、西江、绥江三江汇流之地,自古风景独美,人文荟萃。一处思贤窖,一座昆都山,浓缩着半部淼城文化史,留下了诸多名迹遗址。清代康熙年间的《三水县志》中记载,有“县治八景”,昆都山独占其四:“昆山耸翠”“横岭层霞”“沧江夕照”和“三溪印月”。可见其风情诗意、景致独绝,能比潇湘。而坊间亦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到过昆都山,就领略了三水半壁风华”。虽有乡人过分褒奖之嫌,也算稍作证明。
昆都山下,思贤窖里,可观地理奇迹。一般而言,中国河川的水流方向是固定的,但思贤滘较独特,其水流方向取决于西、北江水位的高低。每逢讯期,西江或北江洪水上涨,便通过思贤滘相互倒流,往往因水位落差较大,加上西、北江水色明显不同,西水黄而北水绿,形成奇特的”思贤洪波”。因颇似泾渭混流之奇观,也被称为“鸳鸯水”。汛期时临江观望,黄浪汹滔,清流竞逐,看一场鸳鸯戏水,可谓不虚此行也。
昆都山、思賢滘一带,坐拥湾区之源的名号,是珠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冲积平原肇始之地,是三江汇流之源头。其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是三水水文化的精髓、水精神的代表!漫步于昆都山,看着四周悬挂的历史地图,我们看到从百年历史文化中走来的三水,看陈白沙在此思贤、何维柏在此结庐、陆云从年高赶考。我们也站在思贤阁上,登顶远眺,天地之开阔,江流奔涌之壮丽尽收眼底。骚人墨客之气息、诗篇词赋之熏陶灌于腑内。我们已经寻览到江水之根,已经品味到文化之源,已经深刻领略到三水的江水韵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三水,这座美丽的城市,如它的名字一般,坐拥三江汇流,因水而生,依水建城,靠水沃土,凭水养人。三水建城五百载,走过沧海桑田,历经风雨沧桑,结出了三水水利建设的丰硕果实,戴上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勋章。
自古以来,三水便是珠江流域的鱼米乡,有南方优质的商品粮,是名副其实的南大仓。而今三水从优越的江河资源出发,发展航运,连接水路交通,临浦开埠,趁水渔舟。纵观当下,展望未来,三水西江会继续涵养水源,为广州引水工程保驾护航,充当好“广佛饮水之源”的角色,为两地区用水安全提供保障;三水港也会提高战略定位,打造水陆纽带,连接珠江流域城市群,为珠江腹地和延岸经济带提供航运支撑;三水会利用好江河湖泊的优质资源,开拓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崭新思路,传承好华夏儿女的大河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