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认识方面的信息的传递,也有情感上的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扮演调控者的角色,调控学生的情感,有意识地用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注意情感的运用,达到以情促知、以情优教的教学效果。
新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它本身就能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灵,但倘若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挖掘,不善于抓契机,就浪费了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是把教材中的一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发掘出来,特别是情境内容、挑战性内容、魅力性内容的挖掘,并通过对教材针对性的处理,结合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呈现等方式,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兴趣和情感上的需求,保障高效有序的学习。
一、挖掘情境资源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新课程教材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入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教师把这一部分内容处理好了,学生的学习就会兴趣盎然,充满乐趣,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就有了保障,整个课堂的推进将水到渠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教材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显性和隐性的差别,如何挖掘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情”与“境”是情境创设的两个维度,“情”应作为学习的催化剂,“境”应为知识服务。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促进下完成的,教学中,可以尝试着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美,创设恰当的“情境”,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形象动态情境、质疑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情境等,精心设计,使知识通过情感作用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新课程教材所提供的情境都很具有现实意义,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富有童趣,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小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融合在“王鹏晨练”这个特殊的场境中,并围绕里面的不同问题展开,带着解决问题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探究就变得更加主动。其次要活化教材提供的情境,教材中的情境是静止的,很难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虚拟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设计了这样情境:下个月有个全市课改研讨会在我们召开,约有300人来参加,我们的梯形教室坐得下吗?”(示课件)“梯形教室有22排,每排可坐18人”,这样把教材中静态的情景转成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新知更有“亲和力”。
二、挖掘魅力内容
有人称“数学是看不见的文化”,如何将这看不见的文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实用性、广泛性和趣味性,这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挖掘,用情去传递。例如,今天的小学生都知道的记数方法就是从人们长期的计数实践中产生的,从2000多年前的算筹记数开始,从起先没有0的记法到空一位表示0到最后用○来表示0这期间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一千多年历史。再如现在我们都能熟练地解方程,从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使用方程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整整跨越了三千年的时空。今天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多少代数学家前仆后继,鍥而不舍的成就。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某个数学知识点形成的来龙去脉,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形成之艰难,而正是因为认知它的不易才诱使更多人去探求它的奥秘,鼓励学生大胆加入探寻数学未知世界的奇异之旅。
新教材中插入许多“你知道吗?”的介绍,不少老师觉得它不是作为知识技能必考的内容,常是“视而不见”而忽略而过,其实它们作为新知的“辅餐”,蕴含着数学之美,可以培育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感情。比如通过向学生介绍完全数、黄金比、斐波那契数列等等神奇的数学现象,会使学生逐步地学会感受美、认识美、鉴别美、体验美,进而以美的规律和方法,以美的原则去获取数学知识,让数学之美流淌于学生心灵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挖掘“好玩”资源
教材中除了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外,还有许多可以动手操作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应用,让学生玩中学、做中悟,由衷产生“数学好玩”的情感。其实,很多数学知识不是靠听的,而是要在“做数学”中才能理解的,同时做中生情。如讲“高斯的故事” 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先算一算1加到100的和是多少,再让学生和高斯的做法加以比较;再如在介绍“格子乘法”之前可以让学生观察规律并尝试着去填一填然后才揭示谜底;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七巧板”,动笔画一画“一笔画”等等。
除了课堂“做”数学,还可以走出课堂“玩”数学,如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数学,玩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古典智力游戏;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博物馆去看一看我国古代的“指南针”、“刻漏”、“日晷”;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查一查世界名題的形成背景和解题策略;甚至还能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这些对于那些想学好数学却不得其门而入,或患有数学恐惧症而避之唯恐不及的孩子,以及那些在数学方面有着潜在天赋的孩子来说有不可预估的作用。
总之,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水平,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潜在的情感教育因素,用数学教材本身特点,使学生感到新鲜,唤起学生的兴趣。
新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它本身就能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灵,但倘若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注重挖掘,不善于抓契机,就浪费了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是把教材中的一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内容发掘出来,特别是情境内容、挑战性内容、魅力性内容的挖掘,并通过对教材针对性的处理,结合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呈现等方式,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兴趣和情感上的需求,保障高效有序的学习。
一、挖掘情境资源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新课程教材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入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教师把这一部分内容处理好了,学生的学习就会兴趣盎然,充满乐趣,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课堂教学有序高效就有了保障,整个课堂的推进将水到渠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对教材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也不会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显性和隐性的差别,如何挖掘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情”与“境”是情境创设的两个维度,“情”应作为学习的催化剂,“境”应为知识服务。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促进下完成的,教学中,可以尝试着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美,创设恰当的“情境”,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形象动态情境、质疑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情境等,精心设计,使知识通过情感作用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去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新课程教材所提供的情境都很具有现实意义,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富有童趣,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小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融合在“王鹏晨练”这个特殊的场境中,并围绕里面的不同问题展开,带着解决问题感受新知学习的必要性,探究就变得更加主动。其次要活化教材提供的情境,教材中的情境是静止的,很难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虚拟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时,设计了这样情境:下个月有个全市课改研讨会在我们召开,约有300人来参加,我们的梯形教室坐得下吗?”(示课件)“梯形教室有22排,每排可坐18人”,这样把教材中静态的情景转成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新知更有“亲和力”。
二、挖掘魅力内容
有人称“数学是看不见的文化”,如何将这看不见的文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实用性、广泛性和趣味性,这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挖掘,用情去传递。例如,今天的小学生都知道的记数方法就是从人们长期的计数实践中产生的,从2000多年前的算筹记数开始,从起先没有0的记法到空一位表示0到最后用○来表示0这期间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一千多年历史。再如现在我们都能熟练地解方程,从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使用方程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整整跨越了三千年的时空。今天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多少代数学家前仆后继,鍥而不舍的成就。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某个数学知识点形成的来龙去脉,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形成之艰难,而正是因为认知它的不易才诱使更多人去探求它的奥秘,鼓励学生大胆加入探寻数学未知世界的奇异之旅。
新教材中插入许多“你知道吗?”的介绍,不少老师觉得它不是作为知识技能必考的内容,常是“视而不见”而忽略而过,其实它们作为新知的“辅餐”,蕴含着数学之美,可以培育学生对数学的美好感情。比如通过向学生介绍完全数、黄金比、斐波那契数列等等神奇的数学现象,会使学生逐步地学会感受美、认识美、鉴别美、体验美,进而以美的规律和方法,以美的原则去获取数学知识,让数学之美流淌于学生心灵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挖掘“好玩”资源
教材中除了知识技能性的知识外,还有许多可以动手操作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应用,让学生玩中学、做中悟,由衷产生“数学好玩”的情感。其实,很多数学知识不是靠听的,而是要在“做数学”中才能理解的,同时做中生情。如讲“高斯的故事” 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先算一算1加到100的和是多少,再让学生和高斯的做法加以比较;再如在介绍“格子乘法”之前可以让学生观察规律并尝试着去填一填然后才揭示谜底;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七巧板”,动笔画一画“一笔画”等等。
除了课堂“做”数学,还可以走出课堂“玩”数学,如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数学,玩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古典智力游戏;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博物馆去看一看我国古代的“指南针”、“刻漏”、“日晷”;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查一查世界名題的形成背景和解题策略;甚至还能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这些对于那些想学好数学却不得其门而入,或患有数学恐惧症而避之唯恐不及的孩子,以及那些在数学方面有着潜在天赋的孩子来说有不可预估的作用。
总之,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水平,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潜在的情感教育因素,用数学教材本身特点,使学生感到新鲜,唤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