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解剖日本这个特殊的邻居(下)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三年前我去过日本,对这个有着深切的体会。日本给你的全部印象可谓“日本社会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眼前的这一切让你很难想象到其过往的历程,一本《菊花与刀》十分形象地刻画了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带着种种求证和不解,我特地逛了逛日本的书店,从有限的看得懂的书籍里发现,关于中国的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研究介绍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第二类则是唱衰现代中国的。我不禁哑然失笑。
  在变与不变中匍匐前行
  70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在变与不变中匍匐前行。有着“考现学”之称的《冰眼看日本》(在日华人俞天任所著)一书,通过大量鲜活的事例,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日本人的良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南京市民每年清明还只是去雨花台送花圈纪念中共先烈时,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就开始报道当年日本侵华罪行,让“南京大屠杀”成为日本国民的历史选修课,并为中国学者研究“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宝贵的佐证。
  日本历史学者井上清是最早研究钓鱼岛归属问题的学者,这位被日本右翼斥责为“非国民”的历史学者,多年来耗时耗力,收集整理大量证据,只为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并要求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归还中国。
  还有“让731 魔鬼暴露于阳光”的日本学者常石敬一、作家森村诚一以及主张“每个日本人都有罪”的家永三郎……这让我联想到不久前日本学术界新闻发布会上,超过3000名日本学者明确反对安倍政权的“和平安保法案”,并指出安倍这一做法严重违宪。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刻认识的学者唐辛子不由心生感慨:在高龄化的日本,日本知识分子的风骨依旧顽固地健在。
  一个民族的本色,更多是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反应出来的。这一点,我在日本的一次旅游中感受颇深。
  说实话,我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审视日本的,短短十多天,来去匆匆,仔细深思,恍然间觉得我心里有“两个日本”:一个是多年来耳濡目染看不见的日本;一个是活生生摆在眼前的日本。两个日本差距很大,恍如梦中,以至我都不敢承认——我眼里看到的那熟悉的一切,是真正的日本吗?
  日本最繁华的国际化大城市,诸如东京,有大量高楼大厦,但根植于城市深处与人最为亲近的,还是那些上了年岁的古建筑,特别每座城市都有让日本自豪的众多神社(京都就有1400多座神社),几乎都是仿唐古建筑,看上去古朴而又时尚。四处的中国字,遍地的中式建筑,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根本感觉不到身处日本。
  旅日归来,我买了一些日本人和西方人撰写日本的书籍,从中有了更丰富的感受。他们可不是专门为日本说好话的。
  行走在很多游客趋之若鹜的世界级奢侈品集中消费地——银座的大街上,能感受到日本的历史感。更让我欣喜的是,当行至银座五街时,无意之中看到一个书道展的广告。我顺着广告的指引来到第6层楼,那里有4个书法展览,一个展室挨着一个展室,门口都写有展览者的信息,信息旁摆放着鲜花,前去参观者都身着正装,当你在参观簿上签下自己姓名的时候,会收到一件与书展有关的小礼物。
  自小喜爱书法,每每看到这样的展览都喜出望外,当然这次也不例外。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花了三个多钟头一览4个书道展,收获良多。虽然也有飞龙走笔的现代派意象书法,但更多的是尊重传统,且大多有深厚的功底,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书者的作品。
  恍然间,我方悟出日本为何称“书道”,而我们谓之“书法”之差异。展览的整个过程,都有极强的仪式感,前来参观的人都像出席重大活动一样认真。在电梯里,我看见一对老年夫妇不断地在整理衣服,丈夫不停地打理妻子和服背面的皱褶。不论你何时前往,对每一位参观者而言,布展的主人都是兴高采烈,发自内心地鞠躬欢迎。
  整个展场极其肃穆而安静,展览期间,还会有书者表演书道,当一幅作品写好后,大家才轻声鼓掌以示尊重。在国内我常常参观书法展览,这样的“仪式感”我之前从未感受到过。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为这样的场面深深感动。他们是真正以“道”的礼仪和规格,去尊重延绵不绝的传统文化,这种仪式感很容易升华为崇拜感。
  我不仅为汉字诞生在中国而自豪,更为日本人如此虔诚般守护而动容。
  这或许是我在银座的巧遇,我敢说,这样的巧遇于我而言,比银座任何高档的消费品都要珍贵。
  这就是文化,这就是延绵千年割不断的根。如果说中华文化是棵大树的话,我们都在不分国界地守护并发扬光大。
  日本人正在听从内心的呼声
  有意思的是,正值我们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个日本新闻机构开设了“写给未来的信”专栏,邀请各界人士诉说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心声。信中只提两个简单问题:“对你来说,战争是什么”,“什么时候,你感受到和平?”
  答案可谓五花八门。生于1934年的田原总一郎是日本著名媒体人、评论家和新闻主播,他的回答不乏批判的锋芒:何谓战争?人们一般会把思想方法和兴趣志向不同的人和国家认定为“敌人”,于是憎恨“敌人”,把承认“敌人”的存在认为是“正义”。何谓和平?能够自由地批判或评价日本当政的权力者。
  而生于1978年的菊川怜没有战争经历,她的答案却也有代表性:古希腊哲学家伊拉斯谟说过:“杀一个人就是杀人者,杀百万人就是英雄,杀人行为因人数而被神圣化。”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与战争经历者谈过话,从书本、电影中学习了历史,了解到战争的恐怖。
  更多的普通日本民众对于这个话题,则显现出生活味十足且具有诗情画意的一面:我喜欢路面电车,喜欢它融入街道场景的谦虚的外形,喜欢那种控制有度的行驶速度,喜欢能够马上看到下一个车站就在那里的亲切感……我喜欢毫不着急的悠闲旅程。不必在意时刻表,随便乘上一辆驶来的车辆。零钱投币的声音,车辆提速时引擎的声音,与母亲说话的孩子的声音,车内广播的声音……所有的声音听起来都是那么轻柔和谐。
  中国有句古语,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是上天安排,无法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与日本处好关系。
  2007年白岩松从日本回来后,写了一本名叫《岩松看日本》的书,其中有这样几句我很是认同,兹抄录如下——
  爱和恨之前,先了解。日本依然了解我们,可我们并不了解日本。面对未来,这是很危险的。把爱恨放在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得多了,一切皆有可能。
其他文献
少林寺“中兴”:电影《少林寺》  少林的故事,从“十三棍僧救唐王”开始。李连杰的《少林寺》,正是以此延展开。上世纪80年代,大家还没看过金庸,身怀绝技的少林和尚李连杰一出,所有人都觉得,少林武功真是太神奇了。  电影《少林寺》有多火呢?当时电影票价还是一毛钱一张,《少林寺》的累计票房就高达一亿以上。而作为第一部在香港地区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少林寺》也在香港创下了1616万港
期刊
在坐飞机已经逐渐接近赶公交的时代里,波音这两个字也在逐渐为大众所知。因为全球目前近两万架民航飞机中,几乎有四分之三都是波音公司造的。当然,与所有鼎立于今天的名企一样,波音也不是几个月或者几年就长成的巨人。事实上,自1916年创立开始,波音就遭遇许多挑战,甚至一度差点夭折于历史之中……  商人之梦  波音公司的创始人名为威廉·爱德华·波音(William Edward Boeing),他出生于美国的
期刊
从晚清以来,面对着欧风美雨的侵袭而束手无策时,中国人似乎总有一种将传统中国视为一个停滞社会的看法。自秦以后的两千年中国历史,常常被看作是日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所呈现的面貌为千年未变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时还附带着讲求三纲五常和忠孝节义的儒家礼教。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且不说春秋战国的和战变动,也不论中古的动荡和佛教化,更不提曾经吵得沸沸扬扬的明末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就以经由内藤湖南、
期刊
最近,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再度陷入舆论漩涡之中,这让人们对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再度充满好奇。少林寺已经建寺超过1500周年。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历史,会发现少林寺有几个传统。  少林寺的初创者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跋陀禅师。在建寺之始,少林寺就受到孝文帝的供养。此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少林寺非常重视,武则天和乾隆,都亲自到过少林寺。可以说,千年古刹少林寺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兴衰:每到一个朝代末期,战乱四起,
期刊
薛仁明先生的大作《所谓“拼爹”》,读后感慨系之。纵观三国精英人物中凡有所成就者,大多与刘邦类似,并不依赖于“拼爹”的平庸路数。有的是无法拼,有的是不愿拼。无法拼的一族中,诸葛亮堪称典型,此话怎讲?且听道来。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家是西汉名臣诸葛丰的后代,老爸名叫诸葛珪,东汉末年在泰山郡当郡丞。那时的郡政府,长官是太守,副长官就是郡丞。郡太守相当于现今地级市的市长,而郡丞相当于副市长。郡丞
期刊
这里所说的“乱”,是指每个人都可以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如同《论语》中说的“从心所欲”。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衣服是不能乱穿的。春秋时期,“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即左臂穿袖子,露出右臂,在当时,这是华夏汉族与所谓的夷族着装的最大区别,一旦“左衽”就不是华夏民族了,“失节事大”,你看,在古代不能胡乱穿衣吧。  封建的各个朝代,对于穿衣的要求是
期刊
枪炮与病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些西医便以葡萄牙人攫取的中国澳门为基地,开设诊所,售卖西药,施行手术,并通过招收中国学徒的方式,向中国内地传播西方医学。这些西医之中有不少服务于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自然不免也会干些贩卖鸦片的勾当。  在这些西医之中,有一位名叫马礼逊,他也是来到中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其于1820年在澳门开设一家诊所,合伙人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生李文斯敦,并为诊所配套开设了一间药
期刊
对景德镇来说,手工艺行业和手工艺人在近二十年的改变,比成为瓷都后这过去的一千年都还要大。究其根本,是陶瓷和手工艺这样延续千年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年轻的手工艺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迅速学习和适应这新旧之间的剧烈变迁。  “在过去,光是磨这刀,就要学一年”。在一间小小的凌乱工作室里,景德镇的利胚(陶瓷成型中一道工序、工艺)师傅张华轻轻说道。他手中的刀,比手术刀还要细长轻薄,质地十分柔软,有些
期刊
西南边陲古城建水,古称“临安”,有十道源于明朝、兴于清朝并流传至今的名菜——雪地金花、山羊脆乳、会乡亲、象芽菜、青儿白娘上金山、云田熟藕、板井大豆腐、桂湖乌鱼、颜洞鲤鱼、汽锅鸡,称为“临安十肴”。其中“汽锅鸡”是用建水特有的紫陶汽锅为饮具烹炖出来的美味佳肴,为云南省唯一上国宴的一道名菜。  从汽锅鸡讲起  据当地人讲述,汽锅鸡是古时临安(今建水)一位姓杨的厨师发明的。在建水,汽锅鸡做法并不复杂,只
期刊
在中华大地的西部,有一条连接蜀地和秦地的千年沧桑古道,这就是习称的“蜀道”。我曾多次在史籍文献中细细读到过到它,也曾多次在现场情境中默默注视过它。不断积累起来的鉴赏感触,最后凝结成四个字——蜀道如诗。  蜀道如诗,因为这是一条古代诗人俯仰咏叹的古道。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从这里走过,然后又留下不知有多少的动情诗篇。单说脍炙人口的,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起首的“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