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是社会以及教师、家长等多方必须引起关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对自身的认同感相对偏低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陪伴,进而形成了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本文就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认同问题上普遍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切实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自我认同 问题 对策
伴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会出现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这就会直接造成大量农民工子女被留守在农村,与父母分隔两地。而长期没有父母照看与关怀的儿童,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健康成长还是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且普遍存在对自身认同感偏低的现象。针对于此,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现状,就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儿童对于自我存在的复杂性往往难以正确看待,甚至还会因为自我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困惑。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认同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失去了群体存在的标准,进而使得许多儿童对于生活逐步丧失了兴趣。如果长时间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对待生活,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就很容易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在生存方面产生忧郁情绪,无法以饱满的热情,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比如说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某一学科成绩不满意,回家后却遭到了老人的打骂。老人要求其在之后的考试中必须每门课程都达到95分以上,于是这位儿童的内心则对生活丧失了兴趣,难过的同时觉得自己没用,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留守儿童自我认同一致性缺乏的表现,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其次,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缺乏稳定性。因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时刻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所以留守儿童的自我导向很容易出现迷失的现象,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其进行引导,进而无法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比如有一些儿童在价值观的树立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加之听到父母的一些言论,片面的认为,读再多的书,最终还是要到城市打工,相反一些并没有读太多书的人,往往会有较好的生活。所以,在其人生定位上,就很容易伴随着时间段的变化,出现认同稳定性欠缺的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缺失的改进对策
(一)教师要承担起儿童父母的角色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因此需要教师承担起儿童父母的角色,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守护者。教师需要对留守儿童有亲人一般的关怀,同时还应该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家一般的温暖。从安全方面,要给予儿童必要的安全常识教育,提醒儿童危险事项,同时让儿童可以时刻将安全放在心上。在生活方面,教师要经常关心儿童的内心变化,通过谈心交流的形式,与儿童形成一种和谐的朋友关系。同时对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从而为其提供相对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即便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却也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儿童价值观的引导,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自尊自爱,同时形成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
(二)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儿童树立自我意识和观念
作为学校,需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积极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树立进行引导。尤其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故而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方面,都会落后于同龄人。这样的现象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妄自菲薄的心理,逐渐形成自卑现象。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比如开办画展,让留守儿童参与到绘画过程中,并且将绘画的主题定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既激发了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也使得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引导。通过引导留守儿童写日记的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从而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形成。
(三)社会建立起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
作为社会层面,需要从大的环境、制度、背景、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可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网络机制,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获得来自全国各地更多网民的祝福语帮助。还可以建立社区帮扶中心,通过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最后,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中,都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所以留守儿童之间会更加具有共同语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娱乐中也可以交流情感,提升认同价值。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非常严重的现象,也是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各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关注,确保留守儿童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自我认同观念,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22-26.
[2]张会波.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51-53.
[3]尚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08:124.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自我认同 问题 对策
伴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会出现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现象。这就会直接造成大量农民工子女被留守在农村,与父母分隔两地。而长期没有父母照看与关怀的儿童,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健康成长还是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且普遍存在对自身认同感偏低的现象。针对于此,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现状,就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多个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儿童对于自我存在的复杂性往往难以正确看待,甚至还会因为自我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在自我认同方面存在困惑。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认同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失去了群体存在的标准,进而使得许多儿童对于生活逐步丧失了兴趣。如果长时间留守儿童不能正确对待生活,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就很容易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在生存方面产生忧郁情绪,无法以饱满的热情,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与到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比如说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某一学科成绩不满意,回家后却遭到了老人的打骂。老人要求其在之后的考试中必须每门课程都达到95分以上,于是这位儿童的内心则对生活丧失了兴趣,难过的同时觉得自己没用,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留守儿童自我认同一致性缺乏的表现,也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其次,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缺乏稳定性。因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时刻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所以留守儿童的自我导向很容易出现迷失的现象,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其进行引导,进而无法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比如有一些儿童在价值观的树立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加之听到父母的一些言论,片面的认为,读再多的书,最终还是要到城市打工,相反一些并没有读太多书的人,往往会有较好的生活。所以,在其人生定位上,就很容易伴随着时间段的变化,出现认同稳定性欠缺的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缺失的改进对策
(一)教师要承担起儿童父母的角色
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因此需要教师承担起儿童父母的角色,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守护者。教师需要对留守儿童有亲人一般的关怀,同时还应该为留守儿童营造出家一般的温暖。从安全方面,要给予儿童必要的安全常识教育,提醒儿童危险事项,同时让儿童可以时刻将安全放在心上。在生活方面,教师要经常关心儿童的内心变化,通过谈心交流的形式,与儿童形成一种和谐的朋友关系。同时对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帮助和解决,从而为其提供相对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即便常年不在父母身边,却也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儿童价值观的引导,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自尊自爱,同时形成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
(二)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儿童树立自我意识和观念
作为学校,需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积极对儿童的自我意识树立进行引导。尤其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因为他们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故而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方面,都会落后于同龄人。这样的现象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产生妄自菲薄的心理,逐渐形成自卑现象。所以,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更多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比如开办画展,让留守儿童参与到绘画过程中,并且将绘画的主题定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既激发了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也使得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引导。通过引导留守儿童写日记的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从而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形成。
(三)社会建立起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机制
作为社会层面,需要从大的环境、制度、背景、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比如可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网络机制,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获得来自全国各地更多网民的祝福语帮助。还可以建立社区帮扶中心,通过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从而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最后,还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中,都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所以留守儿童之间会更加具有共同语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娱乐中也可以交流情感,提升认同价值。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非常严重的现象,也是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各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关注,确保留守儿童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自我认同观念,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22-26.
[2]张会波.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3:51-53.
[3]尚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