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丽娜·朱莉并非中国女性的榜样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雨绸缪的
  安吉丽娜·朱莉
  因为一个基因突变,安吉丽娜·朱莉切掉了自己的双侧乳腺,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乳腺癌。这是在对抗癌症的战争中抢占先机,还是有点过度谨慎呢?
  美国著名电影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在56岁那年因为乳腺癌而去世,那时她的母亲刚刚尝到做外祖母的喜悦。朱莉怀疑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到了癌症基因,而检测结果证实了她的怀疑。她携带有BRCA1基因的有害突变,医生预测,这让她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了87%,罹患卵巢癌的几率增加到了65%。
  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无法陪伴孩子们长大,安吉丽娜·朱莉决定立即行动,尽可能降低自己患癌症的几率:接受预防性手术。朱莉的手术大致分为3个部分,先保住乳头,两周后切除乳房组织,九周后,接受最后一次手术,植入假体重造双乳。在3个月的乳腺切除术治疗后,她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下降到了不到5%,并能够告诉她的孩子们“不用担心妈妈死于乳腺癌了”。
  手术后,朱莉将自己如何做这个决定、手术的大致过程写成了文章,发表在著名的《纽约时报》上,一时间,全世界都聚焦于BRCA检测与预防性手术上。有人为她的勇敢叫好,认为她是面对癌症的勇士;有人认为仅仅因为发生癌症的可能性,而切掉自己正常的乳房组织,听起来有些激进。
  朱莉在她的文章中写道:“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女性,我希望它有助于你明白自己拥有各种选择。我希望鼓励所有女性,尤其是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主动寻找相关资讯和医疗专家,帮助你度过生命中的这个关卡,并在充分了解讯息后做出你自己的决定。”
  医学的发展让我们对于疾病以及自身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的确,这让我们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但这是否会引起我们的过度紧张,甚至导致过度治疗呢?又或者,这只是关乎于个人的选择以及自身的情况。每个人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自身的经济状况、所拥有的医疗知识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其决定。
  事件解读
  一夜成名的BRCA基因
  安吉丽娜·朱莉公开了自己为防癌而切除了双侧乳腺的真实经历,“BRCA”这个基因的名字一夜之间便在坊间流传开来。是否需要像安吉丽娜·朱莉这样因为BRCA基因突变而接受预防性手术呢?普通女性是否需要检测BRCA基因?而 BRCA基因与癌症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什么是BRCA基因?
  BRCA是乳腺癌的英文单词(Breast Cancer)的缩写。BRCA1(位于17号染色体上)和BRCA2(位于13号染色体上)代表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它们其实是一类肿瘤抑制基因,能确保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的稳定性,防止细胞产生变异。可是变异的BRCA1和BRCA2则可能失去抑制肿瘤的作用,并与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相关。但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基因变化或突变都是有害的。有些突变可能是有益的、中性的,而有害突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如果女性遗传了BRCA1或BRCA2的有害突变,那她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并且还存在家族遗传性。如果一个人携带有害突变,那么他/她的兄弟姐妹或者子女也携带有害突变的几率有50%。需要注意的是,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遗传BRCA1/2基因的有害突变。
  BRCA与癌症有多大关系?
  在美国白人妇女中,有5%~10%的乳腺癌以及10%~15%的卵巢癌都是由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如果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早、家族中有多位乳腺癌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癌症,那么很有可能是BRCA1/2突变导致了乳腺癌。不过由于乳腺癌并不是单基因疾病,所以即使携带有BRCA1或者BRCA2的有害突变,也不代表就一定会患乳腺癌。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携带者会不会患病,基因测序结果能够给出的只是一个患病几率。
  在美国白人女性中,约12%的人可能患乳腺癌,但携带有BRCA有害突变的美国白人女性中,却有多达60%的人可能患乳腺癌。也就是说,BRCA基因的有害突变会让乳腺癌风险升高5倍左右。这个几率高得令人吃惊,但仍然不是100%,还有40%携带BRCA有害突变的美国白人女性终身不会罹患乳腺癌。因此,因为一个患癌症的可能性,就切除完全健康的乳腺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激进的做法。
  在卵巢癌方面,1.4%普通美国白人女性可能会患上卵巢癌,而15%~40%携带BRCA有害突变的美国白人女性都会患上卵巢癌。虽然,几率升高的幅度不如乳腺癌大,但是卵巢癌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筛查方法,一旦发现就是晚期。所以,也有携带有害基因突变的女性选择在做预防性手术时,将卵巢一并切除。没有生育过的患者,医生会建议她们等到生育后再切除卵巢,一般几年的延迟并不会影响预防性手术的效果。
  预防性手术有必要吗?
  在美国,有30%的女性发现自己携带BRCA有害突变后选择了预防性手术。这些女性中有不少目睹了家族的其他女性在年轻的时候因为乳腺癌而去世。即使她们明白自己也可能终身不罹患乳腺癌,但为了不活在对乳腺癌的恐惧中,仍然选择接受预防性手术。
  根据美国癌症研究所提供的相关信息,预防性乳房切除术有两种,一种是全切(total mas-tectomy),即切除整个乳房和乳头,另一种是皮下乳房切除术(subcutaneous mastectomy),指保留乳头(nipple intact)切除乳腺。安吉丽娜·朱莉选择的是后一种,不过医生通常会推荐前者,因为这样能更多地切掉乳房组织,以防任何残留的组织癌变。
  另外,由于基因会遗传给下一代,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孙女能够不再受到有害突变的困扰,她们可以选择人工受精,在挑选胚胎的时候,避开携带有害突变的胚胎。这样,她们的后代会拥有正常的BRCA1和BRCA2基因。
  如果患者的检测结果显示携带有害突变,却不想接受预防性手术,可以定期到医院做检查,并积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医生知道患者属于高危人群,也会对她密切关注,这样即使产生肿瘤,也可以在1期就发现,而在这个阶段进行治疗,患者将有很大的几率痊愈。所以,预防性手术并非BRCA有害突变携带者的唯一选择。   大众对此有误解吗?
  安吉丽娜·朱莉作为世界闻名的电影明星,她接受预防性手术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美国,一些女性并没有携带BRCA的有害突变基因,可因为对乳腺癌的恐惧或者家族中有女性患乳腺癌,也考虑切除自己的乳腺,这种趋势有些疯狂。其实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的一些研究显示,对于一些早期乳腺癌患者来说,乳房肿瘤切除术(只是扫清病灶的局部切除)与双乳切除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是一样的。再加上不断进步的筛查技术和系统,不少患者都在早期就发现了癌症,这给了她们保住自己乳房的机会。但即使这样,仍然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女性接受了乳房切除术。
  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乳腺癌部门主任Morrow医生说,她在劝说一些患者接受保乳手术、放弃全切时,失败了。这些患者想象自己有很高的几率会复发或者长出新的肿瘤,但实际上几率要远远低于她们的想象。还有一些患者认为,完全切除双侧乳房后再重造乳房,这样重造后的双乳会更加对称和好看。Morrow医生强调,对于携带BRCA有害突变的患者来说,预防性手术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对广大普通女性来说,完全切掉自己的双乳是没有必要的。
  链接:欧美人群中,个体携带BRCA1或者BRCA2突变,患癌症几率的增加情况
  有BRCA1突变
  ●女性在50岁以前患乳腺癌的几率将增加到39%,在80岁以前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81%。
  ●女性在70岁以前患第二次原发性乳腺癌的几率为40%~64%;第一次原发性乳腺癌后的5年内,患第二次原发性乳腺癌的几率为20%。
  ●在50岁以前患卵巢癌的几率为21%,在80岁以前患卵巢癌的几率为54%。
  ●一些家庭中,男性和女性患结肠癌的几率,会在70岁以前增加到6%(一般人的几率为2%)。
  ●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在70岁以前患前列腺癌的几率会增加到8%~25%,而一般人的几率为14%。
  有BRCA2突变
  ●女性在50岁以前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34%,在80岁以前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85%。
  ●男性在80岁以前患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7%。
  ●女性在70岁以前患第二次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50%,在原发性乳腺癌发生后5年内患第二次乳腺癌的几率增加到12%。
  ●50岁以前,患卵巢癌的几率增加到2%;80岁以前,患卵巢癌的几率增加到27%。
  ●患其他种类癌症,如前列腺癌、黑色素瘤、胰腺癌的几率,也将比一般人要高。
  深度分析
  中国女性不可全套照搬
  安吉丽娜·朱莉的事情告诉美国白人女性,如果她们的血亲中有乳腺癌患者,那么基因测序可以帮助她们了解未来的患癌风险。可是,这一套理念是否可以照搬到我国来呢?国内的专家们则几乎一边倒地“投了反对票”,他们缘何这么看呢?
  健康之家:中国人的BRCA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明确吗?
  吴世凯:在中国人中,这种关系并不明确。美国经过长期对乳腺癌患者、携带BRCA基因的女性及其家庭进行研究,从大量的数据中得出,美国白人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与BRCA1/2基因的有害突变有相当高的相关性。但在我国,还缺乏相关的研究,或者研究的时间太短。如果一个女性在30岁时被检测出携带该基因的有害突变,那么短短几年的随访并不能确定她是否会因为突变而患上癌症,因为癌症可能发生在几十年以后。
  另外,在中国人的基因中,BRCA1/2发生突变的位点非常分散,遍布整条基因,未发现高频率的突变热点。这意味着,基因测序不能只检测某几个固定的编码区,而是要进行全基因测序,这是一个耗费时间和金钱的工作,给BRCA突变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在技术上增加了难度。美国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的基因风险评估模型,如Penn、Myriad和BRCApro,也完全不适用于中国人。总的来说,关于中国人患乳腺癌的几率与BRC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到底如何,还有待更多的研究来探索。与我们在基因上较为相似的日本和韩国人,似乎也缺乏相关的研究数据来证实BRCA1/2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
  健康之家:那目前国人检测BRCA基因有意义吗?
  吴世凯:对中国人来说,意义不大。既然从以往的研究当中,我们还无法得出中国人携带有害的BRCA1/2基因的突变到底意味着什么,当然就不能把是否携带BRCA1/2基因的突变当作是否要进行预防性手术的依据。检测自己是否携带BRCA1/2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也就没有那么大。如果真的做了检测,结果呈阳性,那么可以密切检测,经常做乳腺检查,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国还是依靠遗传树来判断患者因为遗传而患上乳腺癌的几率。例如,一位女性的母亲、姐姐或者祖母中有人患上乳腺癌,那么她患乳腺癌的几率会增加2~3倍。但几乎没有人会因此而选择切除自己健康的乳房和卵巢。
  多年的行医经历中,我只遇到过一位做出类似决定的患者。她是一位护士,拥有丰富的相关知识,被确诊为乳腺癌时,还处于早期,一般只需要局部切除即可。但她为了将复发的几率降至最低,坚持要切掉双侧乳房。在很多人都反对的情况下,我很尊重并支持患者的决定。因为这位患者相当年轻,患的又是多元发的原位癌,癌细胞极有可能残留在没有切除干净的乳房中,在以后几十年的生命中,很有可能复发。再加上,健全侧乳腺和有癌症的乳腺在共同的病理环境下成长,健全侧的确有可能以后也患上癌症。如果高水平的乳房重造技术能接轨乳房切除手术方案,成为“一条龙”的话,那么女性在面对手术时,顾虑也会更少。
  健康之家:那中国女性靠什么来预防乳腺癌?
  吴世凯:筛查和早诊才是预防乳腺癌的重要手段。即使在美国,检测BRCA基因突变也只推荐给有乳腺癌患者亲属的女性,并非常规的筛查手段。每位美国女性都有自己的乳房健康档案,会按时接受触诊、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简称钼靶检查)。在这种初步筛查中,每1000个女性中有100个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其中约有10个女性需要做活体切片检查,最终会有2~3名女性被确诊为乳腺癌。她们大多是1期患者,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在适当的治疗后,有90%的几率可以治愈。也就是说,美国这套完整的乳腺癌筛查系统,能够在每1000名女性中挽救2~3名女性的生命。而我国目前还缺少这种系统,许多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到了2期或者3期。   虽然,大部分城市女性每年都会做检查,但是很多时候,对乳腺的检查并不专业,也不仔细。相信不少女性都在体检时听说过“乳腺增生”,可并不知道这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病理学概念,这大帽子之下有很多种情况,到底是导管有问题还是小叶有问题,到底是肿瘤还是正常生理现象,一个乳腺增生根本无法说清。如果在体检时被告知“乳腺增生”,应该求助于经验丰富的肿瘤专科医生,搞清楚自己的“增生”到底是什么情况。
  美国依靠钼靶检查来给女性做乳腺癌筛查,但仅做钼靶检查对中国女性却不够。原因在于,美国妇女患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那时候女性已经绝经或者步入更年期,乳腺萎缩,医生可以通过一张平面的X光照片来发现肿瘤。而中国女性乳腺癌的高发期在40岁左右,那时女性乳房中的腺叶组织还十分丰富,光靠X光照片,很难从一团白花花的组织中发现肿瘤。因此,在钼靶检查以外,中国女性还需要做一个超声波检查。这种检查方便而且便宜,每次只需要70元左右,但是对做检查的医生要求较高。通常只有经验和知识都相当丰富的乳腺肿瘤专科医生,才能够通过超声波图像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建议中国女性做一个“123”筛查:每1年,花200元,做3个检查(触诊是免费的、超声波只需70元左右、钼靶需要120元左右)。大部分女性可以在35岁以后开始做这个筛查。如果家族中有其他患乳腺癌的女性,则需要在20岁以后便开始。这样,即使不幸患上乳腺癌,也能够在早期就发现并且治疗。直径在2厘米以下的早期肿瘤,手术后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有的女性担心钼靶检查产生的辐射对身体有害,其实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让每次检查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只相当于3/5支香烟。当然,有条件或者患乳腺癌风险较高的女性可以选择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断层扫描能够更清楚地显现复杂的腺叶组织,而且没有辐射。
  链接:药物预防并不那么靠谱
  在欧美,除了预防性手术这种激进的手段以外,女性还可以选择靠服用药物来预防癌症。但一些研究显示,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汇集了多个研究试验结果后发现,虽然,相较于不服用任何药物,服用三苯氧胺活雷诺昔酚5年,能够在1000例乳腺癌中减少7~9例发生,但没有显著降低人群的乳腺癌死亡率。除此以外,药物会导致发生骨折、血栓栓塞、子宫内膜癌、子宫出血、其他妇科疾病的几率增高。最后,由于药物需要天天服用,相比一年一次的检查,很多人都难以坚持。
  Tips:如何自查
  除了每年一次到医院进行筛查,每个月也可以在家进行自诊。月经结束后一周,乳房组织十分松散,有利于发现乳腺的异常改变。这时,女性可以平躺在床上,把右手枕在脑后,用左手手指肚轻轻触压右侧乳房,检查有无肿块。用同样的方法再检查左侧乳房。检查时要注意,别重按和抓捏,以防把正常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为了检查到乳房的各个部位,可以按照一定顺序:先外后内,先上后下,最后检查乳头部位。查完乳房,再检查腋窝,把手指插到腋窝顶部,然后慢慢地从上到下按摸。每月坚持检查,可以让女性熟悉自己的乳腺结构,只有对自己健康、正常的乳腺十分熟悉后,才能够在有异常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
  深度分析
  国内专家如何看
  谭先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这实在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概率问题,具体到个人,医生很难预测到底会不会发病,所以需要患者做出选择。对于普通妇女,出现哪些迹象,就提示可能存在BRCA1/2基因突变而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呢?一般认为,如果有以下情况,需要特别警惕,包括:家族中有多名年龄较小就发生乳腺癌的患者;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同一名妇女先后或同时发生乳腺癌和卵巢癌;双侧乳腺都患癌,德系犹太人后裔;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等。
  刘强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有基因缺陷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得癌症,以欧美的资料看,有BRCA1或BRCA2突变的女性,一生中发生乳腺癌的几率会增高5~7倍,达60%~90%,而患卵巢癌的几率会升高10~40倍,达15%~50%。
  唐金海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还是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稍不慎重有可能被划入“过度预防及治疗”的范畴。朱莉的做法虽然在微博上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但并不值得效仿,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需要预防性切除。
  李恩孝教授 西安交大一附院肿瘤科内科:这种类似整形美容手术中的隆胸,但国内更推崇乳腺切除后,用患者自己的肌肉、脂肪组织再造,减轻假体带来的慢性刺激。
  邹强教授 华山医院外科副主任、乳腺外科专家:对于朱莉采用的这种“预防性切除+假体植入”的手术方法来预防乳腺癌,对于自身带有会大幅度增加患乳腺癌可能的基因BRCA1的人群来说,在国际上是一种比较公认的方法,术后确实可以降低发病率,但即使在国外,这种手术也不普遍。在国内,一般情况下,患者更是难以接受!
  郭智涛教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乳腺科:带有BRCA1基因的人患乳腺癌的几率很高,做乳房切除手术是国外比较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医疗方案。如果单纯切除腺体,其实就是个小手术,但要做乳房再造整形,手术则大很多,目前这样的手术一般都要整形医生来做才比较好。至于术后是否会影响美观,做完整形虽然还是跟真正的乳房有一定差距,但有七八成的效果。我接触过的患者满意度也比较高,都在八成以上。同时,乳房切除手术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心态方面,以及可能引起并发症,比如感染。术后也不适宜做剧烈的运动。
  胡震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如果真有一天,基因检测下来你有高危因素,其实并不一定要通过手术等激进的办法,也可以通过经常体检,来降低癌症死亡率。你不是一定要把乳房拿掉,高危人群可以每年做检查,更早地发现自己患癌,这样也可以提高生存率。
  徐兵河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预防性乳腺切除术后必定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医生会告知有遗传病史的患者其患病风险及该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切除与不切除的预后结果等相关情况,由病人自主选择。   李慧萍主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种预防性切除手术是有争议的,研究显示,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早期发现的乳腺癌是可以治愈的。有家族史的人可以进行这一基因的检测。建议有基因突变的人,要进行密切监测,这样,可以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番外 基因预警离我们有多远
  查明基因与癌症的关系,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起到预防的效果,那么,还有哪些可以预警癌症的基因呢?
  乳腺癌与遗传有关,但又不全因为遗传而导致,这种癌症被称为有遗传易感性,实际上大部分肿瘤都有遗传易感性。多个基因再加上环境因素,让癌症的预测变得非常困难。乳腺癌与BRCA1以及BRCA2基因突变的关系最为明显,于是它最先跳入了大众的视线中。
  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寻找更多基因与其他癌症之间的关系,希望在以后,个体能够通过基因检测预测各种各样的癌症患病几率。这么做,不仅能让高危个体做好危机管理,尽可能早地被诊断,还可以让低危个体避免接受过多侵入性检查。这些并不是太遥远的梦想,欧美一些国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英国肿瘤研究基金会(Cancer Research UK)完成了一次关于癌症与基因的大型研究,对10万名癌症患者的DNA与普通人群的DNA进行了对比,并重点研究了20万个特定的基因突变。结果分析显示,有80个基因编码区域会对患癌症的几率造成影响,包括49个对乳腺癌有影响的突变,23个对前列腺癌有影响的突变,以及11个对卵巢癌有影响的突变。虽然这些癌症还有60%的遗传危险因素不明,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经是基因预测癌症方面的一个大跃进了。
  在23个与前列腺癌相关的突变中,有18个突变与最为凶险的前列腺癌相关。如果基因测序显示男性携带这些突变的话,那么他有很高的几率会患上前列腺癌。这些男性按照基因检测定期做筛查,也许生命会因此被挽救。为什么要检测这么多个突变呢?因为一般单个的基因突变很难对患癌症的几率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多个基因累加在一起,这种影响就变大了。例如,1%的男性携带有数量最多的有害突变,这让他们患前列腺癌的几率比一般男性要高4.7倍。
  在乳腺癌方面,即便排除BRCA1和BRCA2这两个高危突变,拥有最多其他有害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也高达30%。一旦基因预测癌症的技术成熟,只要在体检的时候提供一份唾液样本,就能够知道自己在未来患各种癌症的几率。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基因与癌症的相关性只适用于高加索人群,即白人。中国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基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则还需要靠国内的学者和医生去发现和挖掘。
其他文献
肝病的早期症状  肝病的表现是很隐晦的,不易察觉,主要症状有:面色晦暗、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肝痛、极度乏力、不思饮食、皮肤发黄、肝掌(大拇指和小指的根部皮肤出现了片状充血)、蜘蛛痣等。  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检查乙肝两对半、肝功能及肝脏B超等。  无论“大三阳”抑或是“小三阳”,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均不能反映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  如果肝功能正常,又没有明显的症状,都称为乙肝病毒携带
期刊
积极防晒重指数  熟龄肌肤SPF需要在30以上,还要注意是否含有亚佛苯酮、二氧化钛或氧化锌等防UVA的成分。日常上班使用SPF数值在15~20之间的防晒霜,PA++即可。如果外出时间在6~8小时,要选择数值在SPF30~40之间的防晒霜,PA+++。到海边玩耍,由于海水的反射光能力很强,需要使用SPF50左右,PA+++的防晒霜,并保持2个小时涂抹一次。  1.Avene清爽防晒喷雾SPF30+
期刊
多巴胺可以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神经递质是帮助神经细胞把信号传递给目标细胞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的高低和多巴胺受体工作的效率会影响到这些信号的传递,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以及身体功能。  冲动  酒精和香烟是伤害健康的两大利器,可怕的是一旦沾上,就很难把它们戒掉。成瘾行为通常都是由冲动引起的,成瘾者即使知道烟酒不利于健康,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尝试它们,并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使用。容易成瘾的人
期刊
对于精神疾病,许多人都抗拒吃药,认为应该靠心理调节或者自己的意志力来战胜疾病,也有不少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的作用并不比安慰剂好多少。抗抑郁药真的如鸡肋一样吗?欧文·基尔希博在哈佛医学院研究安慰剂,他认为安慰剂的效用被夸大了,抗抑郁药物被低估了。搜集众多抗抑郁药的临床试验数据后,他发现许多试验的取样存在问题。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活性的物质,但患者以为自己服用的是真的药物,因此会期望自己好转,这种心理
期刊
腿粗的人心脏好  据《老年健康》报道,法国科学家发现,小腿粗并非坏事,这可能预示着心血管功能良好,发生血栓和心脏病的危险也越小。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的穆罕默德·苏里克博士及其同事共同完成了这一研究。专家调查了法国波尔多地区的6200多名居民,其年龄在65~84岁之间。结果发现,与小腿细的老人相比,小腿粗的老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几率要低29%。专家指出,小腿的粗细与向大脑供血的关键通道——颈动脉密
期刊
父母是“逆反心理”的始作俑者  不知道“逆反心理”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所有关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术语中,它是使用最频繁的词语之一。但这不是一个好词,因为它把冲突的原因和责任都指向了冲突的一方。它与“造反心理”几乎同义,只不过完全站在了统治者的立场,认为造反者是不对的,而事实却是,统治者太过分。毛泽东说“哪里有造反,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同样适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控制得越多,孩子
期刊
食肉菌是能够导致坏死性筋膜炎的一类细菌,其实它们并不真正地吃肉,而是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后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并且能够迅速产生大量毒素,侵蚀患者的身体组织,导致伤残、休克甚至死亡。这种凶猛的细菌却很容易被人忽视,因为坏死性筋膜炎以往的发病率并不高,但美国在今年却连番出现食肉菌致死、致残的案例,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和恐慌。  病情发展迅速  7岁的美国男孩阿兰蒂尼与家人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湖畔度假时,他身体一
期刊
咖啡篇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因为美国人热衷于每天饮用咖啡,现在美国俄勒冈州海岸外太平洋中的几处水域咖啡因水平升高。中国喝咖啡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人担心喝多了会导致骨质疏松或者焦虑失眠等问题,而又不断有研究发现咖啡的益处。咖啡因是好是坏,可能还会一直处于争论中。  加分:抵御帕金森  据美国《神经病学》期刊报道,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咖啡因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症患者的运动能力。研究人员
期刊
改变男伴的说话方式  你有时会觉得男伴这几天说话怪怪的吗?不是跟你唱反调,就是说些不着调的话,千万别急着反感他,因为他可能正在为你神魂颠倒。一篇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的研究称,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处于排卵期的女性会让男性无意识地与她们保持不同的讲话风格。男性可能正是通过这种不寻常的方式让自己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变得与众不同,希望让女性因为他们睿智、幽默和独到的见解而注意他们。
期刊
“保健品”从字面上看,应是指保护、维持健康的产品。但这样一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世上万物,除了核武器外,都有可能被称作保健品。中国是最崇尚保健的国家,也是保健品市场最庞大、最红火的国家,但很遗憾,至今没有一个专业机构对“保健品”进行定义和规范。不过,大家平时谈到的保健品,大多是指口服的“补品”,包括我们国家所称的“保健食品”。下面我就列出一些常见的口服保健品,供大家参考。  多种维生素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