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需要纠结“懂不懂”吗?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1208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音乐不需要懂”吗?》发表后,有些朋友认为“不需要纠结‘懂不懂’”,是这样吗?
  白岩松说:“人们对音乐过分关注‘懂不懂’问题,如此一来只会失去音乐的乐趣,我认为音乐不是用来懂的,好听就行”。可见,这是国内大众普遍存在的“纠结”。且这“纠结”在美国也存在,科普兰的《如何听懂音乐》开头便说:“我们作为音乐家经常碰到一些老实人,他们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对音乐一窍不通’。”面对大众的“纠结”,我们有义务要做出“回答”而不是“回避”。当然,有些所谓的“无需纠结”其实是换个方式赞同白岩松的观点而已。如此前三宝说:“我很不喜欢‘懂不懂’这说法,音乐无非就是各式各样的声音,只有喜不喜欢”。
  这“说法”有些道理,但这“道理”没被说清楚。我认为,这是一种现象学式聆听,即一般人聆听音乐不需要带着“理论”来听,如白岩松批评的那种靠提前阅读乐曲说明并企图在聆听中找到这“说明”。用现象学术语来说就是把这“理论”加在“括号”中,即先不让它蹦出来干扰聆听者的体验,使聆听者直接面对音响,韩锺恩为此起了个名字叫“临响”,这样情境下的聆听,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在意的是聆听者的第一反应,不必企图到“现象”背后再去找其他什么东西即“懂”,也就是“现象”即“本质”。这样必然带来“千人千面”效应。如与白岩松听“梁祝”想吐不同,某学生听后是这样描述的:“一个老头,赶着一头猪去卖……”。这种聆听是之前的“预思”与之中的“正思”、之后的“反思”都不需要,只需要直面音响去体验,仅靠“直觉”来聆听。正如傅聪所说:“听杜普蕾演奏大提琴,你不需要懂音乐,只需用第六感观去听”。
  如此,即使是“傻子”也能聆听,如舟舟,他可不懂“乐曲解说”,但他对音乐有较高领悟。而这聆听恰恰是音乐艺术所允许且还是优长之处。这种“无门槛”式聆听,“走进音乐”怎么可能还会有任何困难呢?因此,普通大众是最喜欢“音乐不需要懂”这说法的。但这观点隐含的“道理”得需要“纠结”。麦基在其《可怕的错觉》中说:“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因为人类都有“趋利避害”本能。许多人之所以赞同“音乐不需要懂”,不是因为这句话“得来”是多么“科学”,而是因为自己“相信的正是自己‘想’相信的”。但暂不论还有其他“可信”的聆听音乐模式,“音乐”中也还有我们“不想看到”的东西难道真得就能永远、绝对“不看”了吗?
  对大众这个“纠结”,理论界同样存在。周海宏早在1998年发表的《音樂何需懂》(2011年还以此为名出版专著)中便认为“音乐不需要懂”。他运用波兰卓菲娅·丽莎的《论音乐的特殊性》,通过阐明音乐这门艺术有别于绘画、语言艺术的独特之处,进而批判那种对音乐作品过度作“视觉化、文学化”理解的误区。与现象学式个人即时体验的聆听模式不同的是,周海宏用心理学中的联觉理论来解释人们聆听音乐过程中的“‘通感’规律”。“感”的是“声音”,“通”的是“声音之外的东西”。于是,同样是听“梁祝”,周海宏这样说:“人们甚至可以感受到相对明确的戏剧性角色与情节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周海宏与白岩松的观点相同,其实两者之间是“形同‘意’不同”。周海宏揭示的重心是“规律”而不是像白岩松仅在于强调个人独特的“体验”。与其说周海宏主张“不需要懂”不如说他是要求听众按照他的意思那样“懂”。但他强调“听懂”的前提条件是要“注意使用联觉”,并非像白岩松那样无条件;且他认为,“纯粹听觉的感受也是错误的,音乐在联觉的作用下是能表现很多东西的”,与白岩松纯主观自由联想是不完全相同的。可见,所谓的“无需纠结”,其实是没有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简单认同。
  所谓“批判性思考”,是指“通过观察一个问题的所有方面获得的信息而后再做出决定”(美国沃尔克)。中国古语所谓“兼听则明”也基本是这个意思。与周海宏观点相反的是,杨燕迪早在1996年发表的《何谓“懂”音乐》(2014年还以此为名出版专著)中已确认“音乐需要懂”。认为“‘懂不懂’并非黑白分明,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处在这两端的某个地带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只能相对而言,‘懂’很大程度上还包含了‘喜欢’”。于是,他对“梁祝”的看法是:“任何稍有常识的观众,都会对根据这同一题材所作的艺术作品进行下意识的比较。”这“相对性”解释思路接近科普兰的看法:“‘一窍不通’或‘不懂’是大众对自己音乐理解方面太‘谦虚’的表达,且‘没必要’,并建议‘如果你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持有自卑感,最好把它丢掉。这些自卑感常常是毫无根据的’”。可见,同样是权威音乐理论家,看法迥然不同。这必然导致理论界与实践界(大众)更加“纠结”。无视这些问题存在便对“音乐不需要懂”观点“选边站”,就认为“无需纠结”了,只能说是一种“非白即黑”式的单一思维,所以也就很难避免“盲从”和“绝对化”理解的嫌疑了。
其他文献
邱大立简介:前音乐天堂主编(1995-1990),中国知名乐评人,广州“地下音乐教父”,“打口一代”营养师,开设“第一印象”唱片茶座。唱片信息交流可与QQ:380909045(第一印象小武)联系。  唱片: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艺人:Bessie Smlth  厂牌:Sony  的间:2003年  风格:布鲁斯  推荐庐:★★★★★  今年4月15
期刊
鼠小弟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窝(wo)鸡蛋。“听说鸡蛋很好吃,我为什么不偷  一个呢?”鼠小弟向四周望了望,给自己壮胆道,“嗯!就这么干!”  回到家,鼠小弟取来碗准备打鸡蛋。骨碌(lu)碌……鸡蛋竟然动了起来。  紧接着,从里边跳出只毛茸(rong)茸的小鸡来。
期刊
,  索拉拉是全班最漂亮的小女巫,她读的是魇法学校。
期刊
一天,短尾兔在河边,看到一个东西在水中 起一伏。
期刊
原创 2017-06-25 侯震一 音乐周报  莱茵河畔  莱茵河,欧洲最重要的大河之一,起源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和法国,最终于荷兰流入北海,它沿途的美景和传说数不胜数,犹如血脉一般,承载了沿途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和自然。  欧洲最大瀑布  莱茵河总长将近1300公里,河流中惟一的瀑布,是瑞士境内的莱茵瀑布(Rheinfall),它也是全欧洲最大的瀑布,
期刊
原创 2017-06-25 孟绮 音乐周报  芮永祥与音乐家在中鹰·黑森林。  芮永祥是谁?  木匠世家出身的芮永祥,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木工活儿。后来芮永祥从老家溧阳来到上海,承包起工程,做的也是与木工相近的事。2005年,芮永祥开始创业,成立了上海中鹰置业有限公司,此后历经数载,打磨出一个现代科技环保住宅——中鹰·黑森林。  2017年的春天,具有悠久历史的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如期在上海绽
期刊
原创 2017-06-25 高建 音乐周报  古典乐坛古往今来从不缺少“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例子,如果在作曲领域,大家通常还会保持相对独立的创作轨迹,但换做演奏家,那么兄弟姐妹“捆绑”为组合显然更利于事业的发展,法国的双钢琴组合普朗克姐妹就是如此。但与她们来自同一国度的两兄弟:雷诺·卡普松与戈蒂埃·卡普松却分别在强手如云的小提琴与大提琴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双双跻身顶级独奏家的行列,不能不说
期刊
5月26日至29日,北京国际乐器展上,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与演艺设备协会准备了一场好听好玩的蔬菜乐器展。  在音乐科技系蔬菜乐器体验区,蔬菜单簧管、萝卜竖笛、萝卜唢呐、椰子沙锤,还有胡萝卜木琴、果蔬风铃、土豆高尔夫、蔬菜打击乐、水果连连看……好吃又好玩的蔬菜乐器悉数登场。这些蔬菜乐器都是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乐器声学专业学生设计制作。“常规的乐器都用木材、金属等材料制作,既不环保,制作工艺又复
期刊
小瓜今年七岁。他最怕打针了,每次感冒,总是哭着闹着  不肯去医院。
期刊
回到家里,豆豆糖一句话也没有说,便进了自己的房间。“变成小学生,  就深沉起来了?”糖(tang)妈妈奇怪地问。  糖爸爸说:“是不是挨老师批评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