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一致性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来源 :经济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66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共同获得了200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获此殊荣的原因之一是在其1977年的经典论文中提出了经济政策中存在时间一致性问题。该理论在货币政策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对货币政策中的时间不一致性研究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2004年5月29日和30日,南京审计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在南京审计学院联合举办了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下面将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已被经济界广泛接受。“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我国近五年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金融机构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重大突发事件,可能会演变为有问题金融机构,其特征为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指标严重偏离正常区域,风险水平失控,丧失基本的清偿能力。从国际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实践看,对有问题金融机构进行救助的成本效益之比远远小于直接退出市场的成本效益之比,因此在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实施市场退出之前,都要对其进行救助或重组,只有在救助无效或失败的情况下,才安排其退出市场。就我国当前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实践看,大都依照了先救助后退出的惯例。
机构投资者通常是指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和商业银行信托机构等。关于机构投资者的产生,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是基于克服信息不全面及信息不对称的需要,而产业经济学则认为是基于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的需要,巨量的资金组成的投资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费用,提高投资组合的效益,并通过多样化的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研究城市经营问题,必须明确谁来经营,即城市经营的主体是谁,本文将重点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
近年来,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突破。1995年奥布斯菲尔德(Obsfeld)和罗果夫(Rogoff)在《政治经济学期刊》(JPE)上发表的文章《汇率动态回顾》一文,开创了“新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标志着国际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根本特征在于将名义价格刚性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到开放经济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从而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二般动态均衡理论提供了良好的微观基础。
动态一致性问题是经济政策领域中的一个较新课题,但是经济政策出现动态一致性问题的现象却很多,如有关“在泄洪区不准建房”的政策、专利保护政策等。本文将从经济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的提出、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对经济政策动态一致性理论进行综述。
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在国家通过政权力量实施的各种商业规范的保护下,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生产与经营行为的一套交易机制。由于市场交易反映的是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交易机制实际上是由一套交易规则(原则)组成的。各市场主体可依据这套规则形成某种预期(未来一定时期可能达到的利益目标),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里,交易规则的核心又是产权规则,这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且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取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罗湘1987)。人力资本的基本含义为人们花费在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这种资本贮存和凝结在特定的人身上,体现为人的智力、知识、技能等。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企业谁投资(物力资本),归谁拥有,似乎是天经地义、恒久不变的法则,以至长期以来物力资本的所有者占有企业产权(企业产权以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为核心),产权这一范畴似乎只与物力资本密不可分。但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人力资本理论日渐
理性预期革命以前,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说模型(LC/PIH)一直是研究居民消费行为(储蓄行为)的主要理论框架。根据LC/PIH模型,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消费者会在生命周期中平滑其消费量,未来的消费计划取决于未来收入和财产的平均值。这一结论是在确定性条件下得出的,故被称为确定性均衡理论(Certainty equivalence)。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在西方经济中得到了较好的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