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宋利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校长,副教授。
摘要:文章从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中药专业的建设情况与思路。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专业建设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中药产业的发展,客观上对中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连云港中医药学校是江苏唯一一所开办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的院校,为加快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中药专业建设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特色有很大区别,前者更多地强调实用、实际、实效,强调从实践中领悟理论,从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某种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总是以其特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为引领。学校高职中药专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选择了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思想与理念。
1.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发展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生命,人才是基础,特色是灵魂”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专业特色,为中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专业定位
中药专业本着面向全省医药行业,办出特色的宗旨,依托行业,自觉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中药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面向行业在职人员的培训,用几年时间,把中药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同行业领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品牌专业。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中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组织了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并聘请了部分行业企业的专家,认真开展市场调研,研究分析医药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入剖析中药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在完成市场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教师、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商定中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面向、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组织专家进行了充分论证。
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使中药专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业的特点入手,在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构建了从专业认知实践、单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较好地实现了高职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订单式”培养、开办冠名班,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2007年学校中药专业与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正大天晴药业班”,该班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下午二节课后与周六时间进行相关培训。双方按行业要求,加强沟通,做到培训方案和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执教。培训内容除企业生产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培训,使学员从思想道德到技能水平两方面达到企业的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校引进了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使企业员工的行为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荣誉感和责任感;学校引进企业的文化,使它成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学生中潜移默化;学校还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信息量大、反馈快的特点,深化课程改革,使学校更贴近企业,更贴近市场,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应用技术。
3.注重教材建设,实现教材建设由学科型向技术型的转变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校中药专业教材来源主要有:①相关专业出版社已出版的合适教材;②以相关教材为基础,开发的补充活页教材;③校本特色专业教材,如结合行业大类技能标准,编写的实践教学讲义、实践操作规范和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等。
教师参与教材开发,可以使自己面向医药科技前沿,掌握反映医药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材建设。2004年中药专业教师参与编写了7门全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开发的专业教材,2005年又有10位教师参加了12门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8门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主编1门、副主编5门、参编6门。为体现行业特色,突出技能训练,还开发了《药品规范化管理》《中药新产品开发技术》《药物新剂型新技术》《药房现代管理技术》《中药制剂综合实训指导》等校本教材。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中药专业教师积极探索符合职教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新技术渗透”“新知识渗透”。同时,学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培训、课件制作大赛和公开示范教学等,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学习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在进行评价方式改革时,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中药专业学生的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⑴评价方法改革。在相关课程的评价中,遵循整体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发展性原则,广泛采用如“识别、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作成果、书面答卷”等。由于不同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课程均根据各自特点,分别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⑵评价试题改革。①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拟定。以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主要考查实际操作能力;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主要考查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并重的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决定主要考查何种能力。②知识应用试题的标准答案常是原则性的,允许学生发挥独到见解,鼓励创新性思维。技能试题常是模拟中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的形式和内容。③在相关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后,组建相应的试题库,做到考教分离。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支撑,学校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加强中药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试,使中药专业教师均具有“双师型”教师必备的相关资格证书,如执业中药师、执业中医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及高级工等,“双师型”教师比例已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65%。目前学校中药专业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市“521工程”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2人(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连云港市中医学科带头人1人,另有2人分别挂职担任某中药企业的副总经理和质检部长。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中药专业共评选出1名校级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并与其分别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建立了一支专业技能强、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有:①从医药行业一线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近三年中药专业共引进了8人。②教师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企业(或医院)参加生产实践,每年一个月以上,参加实践时间作为假期校内岗位津贴发放的依据,并形成制度化。③相关专业教师直接参与校中医药研究所、校中药饮片厂的经营与管理。④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学校实训基地的设计、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⑤定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办专项技能培训班,邀请医药行业技术专家和制药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授课,提高专业教师利用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⑥充分利用设于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与制药企业共建的“药品中试基地”,在制药企业有关人员来校中试时,专业教师参与中试,指导中试。⑦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时,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按行业要求,共同制订考核内容、考核方案,共同培训学生、考核学生。⑧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医药企业挂职,参与相关管理规范认证资料的准备与验收,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
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学校针对中药专业职业岗位群,在原有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300万元,围绕产业链建成了集仿真性、先进性、综合性、共享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医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由中药植物园、中药饮片厂、药物制剂实训中心、药品质量检验中心、医药营销实训中心组成,中心内设备的配置以领先或同步于国内目前大多数医药行业为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真实显现药厂、质检部门等实际工作场景和岗位的要求。逐步使中药专业教学实现“七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教学科研合一、服务创新合一。
在“中医药实训中心”建设期间,学校就着手与省内外相关企业沟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如中药饮片厂已基本做到生产经营有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与江苏德源药业合作,共建进行药品开发研究的“药品中试基地”,基地已为江苏德源药业、江苏康缘药业、江苏恒瑞医药等企业提供了数十次人员培训与中试服务;基地还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天然产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与辽宁朝阳天亿制药机械厂合作,共建“压片与胶囊填充工艺试验室”等。产学研结合使实训基地基本将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或低成本性实训,从而产生较好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技术性和应用性为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药专业紧紧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中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注重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促使实践教学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并通过采用课堂实验、随堂训练、社会调查、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验实训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
2.在专业建设中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沟通
中药专业实现专业与职业沟通的主要措施有:确立“双证书”教育目标,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中药专业必备能力的评价标准。从职业分析入手,构建“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沟通;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衔接;强调综合职业素质,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与职业能力要求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与方式。近年来,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均参加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药调剂员、中药固体制剂工等高级工证书率在98%以上。
以中药文化为背景、企业文化为主导、校园文化为依托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多年来,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浓郁中药色彩、渗透中药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精神,进而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中药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三个文化育人的氛围。一是在校园公共区、宿舍区、植物园,以中药材为主,种植草坪、树木、花卉,品种多达300余种,并在标牌上标明中药的科别、名称、功效,形成了处处药化、绿化、美化、香化的浓郁氛围;二是在实训中心、公众场所悬挂有关职教理念的至理名言,与企业文化有关的操作规程与制度,中药专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中药材标本,给学生以一种情景感化和教育。三是紧紧围绕中药特色文化组织开展“中药标本制作、中药材识别、中药调剂、中药提取及制药设备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树立中药文化理念,内化职业品质,提升职业道德。
总之,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较快的提高了学校中药专业建设水平,为此在2007年6月,学校中药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育人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马成荣.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6,(4):3.
摘要:文章从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高职中药专业的建设情况与思路。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专业建设
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和战略产业,中药产业的发展,客观上对中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连云港中医药学校是江苏唯一一所开办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的院校,为加快学校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中药专业建设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特色有很大区别,前者更多地强调实用、实际、实效,强调从实践中领悟理论,从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某种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总是以其特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为引领。学校高职中药专业的成功举办,得益于选择了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思想与理念。
1.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发展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生命,人才是基础,特色是灵魂”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强化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专业特色,为中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专业定位
中药专业本着面向全省医药行业,办出特色的宗旨,依托行业,自觉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中药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面向行业在职人员的培训,用几年时间,把中药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同行业领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品牌专业。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中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组织了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并聘请了部分行业企业的专家,认真开展市场调研,研究分析医药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技术发展方向以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入剖析中药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在完成市场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业教师、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人员,共同商定中药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面向、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并组织专家进行了充分论证。
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使中药专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业的特点入手,在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构建了从专业认知实践、单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较好地实现了高职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订单式”培养、开办冠名班,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2007年学校中药专业与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正大天晴药业班”,该班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下午二节课后与周六时间进行相关培训。双方按行业要求,加强沟通,做到培训方案和计划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执教。培训内容除企业生产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培训,使学员从思想道德到技能水平两方面达到企业的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校引进了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使企业员工的行为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荣誉感和责任感;学校引进企业的文化,使它成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学生中潜移默化;学校还借助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信息量大、反馈快的特点,深化课程改革,使学校更贴近企业,更贴近市场,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应用技术。
3.注重教材建设,实现教材建设由学科型向技术型的转变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学校中药专业教材来源主要有:①相关专业出版社已出版的合适教材;②以相关教材为基础,开发的补充活页教材;③校本特色专业教材,如结合行业大类技能标准,编写的实践教学讲义、实践操作规范和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等。
教师参与教材开发,可以使自己面向医药科技前沿,掌握反映医药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材建设。2004年中药专业教师参与编写了7门全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开发的专业教材,2005年又有10位教师参加了12门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8门入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主编1门、副主编5门、参编6门。为体现行业特色,突出技能训练,还开发了《药品规范化管理》《中药新产品开发技术》《药物新剂型新技术》《药房现代管理技术》《中药制剂综合实训指导》等校本教材。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中药专业教师积极探索符合职教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启发式、问题式、情景式、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和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新技术渗透”“新知识渗透”。同时,学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培训、课件制作大赛和公开示范教学等,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学习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
在进行评价方式改革时,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中药专业学生的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⑴评价方法改革。在相关课程的评价中,遵循整体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发展性原则,广泛采用如“识别、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作成果、书面答卷”等。由于不同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课程均根据各自特点,分别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⑵评价试题改革。①试题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拟定。以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主要考查实际操作能力;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主要考查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并重的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决定主要考查何种能力。②知识应用试题的标准答案常是原则性的,允许学生发挥独到见解,鼓励创新性思维。技能试题常是模拟中药职业技能鉴定试题的形式和内容。③在相关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后,组建相应的试题库,做到考教分离。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支撑,学校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加强中药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要求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考试,使中药专业教师均具有“双师型”教师必备的相关资格证书,如执业中药师、执业中医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及高级工等,“双师型”教师比例已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65%。目前学校中药专业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市“521工程”人才培养对象2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2人(中药、中药制药技术),连云港市中医学科带头人1人,另有2人分别挂职担任某中药企业的副总经理和质检部长。此外,学校还制定了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中药专业共评选出1名校级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并与其分别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建立了一支专业技能强、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队伍。
学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有:①从医药行业一线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近三年中药专业共引进了8人。②教师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企业(或医院)参加生产实践,每年一个月以上,参加实践时间作为假期校内岗位津贴发放的依据,并形成制度化。③相关专业教师直接参与校中医药研究所、校中药饮片厂的经营与管理。④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学校实训基地的设计、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⑤定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办专项技能培训班,邀请医药行业技术专家和制药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授课,提高专业教师利用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⑥充分利用设于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与制药企业共建的“药品中试基地”,在制药企业有关人员来校中试时,专业教师参与中试,指导中试。⑦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时,加强与行业专家的沟通,按行业要求,共同制订考核内容、考核方案,共同培训学生、考核学生。⑧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医药企业挂职,参与相关管理规范认证资料的准备与验收,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
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学校针对中药专业职业岗位群,在原有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300万元,围绕产业链建成了集仿真性、先进性、综合性、共享性、开放性于一体的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医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由中药植物园、中药饮片厂、药物制剂实训中心、药品质量检验中心、医药营销实训中心组成,中心内设备的配置以领先或同步于国内目前大多数医药行业为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真实显现药厂、质检部门等实际工作场景和岗位的要求。逐步使中药专业教学实现“七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业产品合一、教学科研合一、服务创新合一。
在“中医药实训中心”建设期间,学校就着手与省内外相关企业沟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如中药饮片厂已基本做到生产经营有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与江苏德源药业合作,共建进行药品开发研究的“药品中试基地”,基地已为江苏德源药业、江苏康缘药业、江苏恒瑞医药等企业提供了数十次人员培训与中试服务;基地还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天然产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与辽宁朝阳天亿制药机械厂合作,共建“压片与胶囊填充工艺试验室”等。产学研结合使实训基地基本将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或低成本性实训,从而产生较好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技术性和应用性为目标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药专业紧紧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中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注重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促使实践教学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并通过采用课堂实验、随堂训练、社会调查、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验实训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
2.在专业建设中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沟通
中药专业实现专业与职业沟通的主要措施有:确立“双证书”教育目标,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中药专业必备能力的评价标准。从职业分析入手,构建“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沟通;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的衔接;强调综合职业素质,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建立与职业能力要求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与方式。近年来,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均参加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药调剂员、中药固体制剂工等高级工证书率在98%以上。
以中药文化为背景、企业文化为主导、校园文化为依托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多年来,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浓郁中药色彩、渗透中药文化、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精神,进而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中药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三个文化育人的氛围。一是在校园公共区、宿舍区、植物园,以中药材为主,种植草坪、树木、花卉,品种多达300余种,并在标牌上标明中药的科别、名称、功效,形成了处处药化、绿化、美化、香化的浓郁氛围;二是在实训中心、公众场所悬挂有关职教理念的至理名言,与企业文化有关的操作规程与制度,中药专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中药材标本,给学生以一种情景感化和教育。三是紧紧围绕中药特色文化组织开展“中药标本制作、中药材识别、中药调剂、中药提取及制药设备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树立中药文化理念,内化职业品质,提升职业道德。
总之,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较快的提高了学校中药专业建设水平,为此在2007年6月,学校中药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育人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马成荣.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