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制度: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分析

来源 :中国乡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自2015年后成为农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第一书记从浅层上看可通过资源反哺增强农村资源供给,扭转农村分配不足和分配不均的状况;而从深层看,第一书记制度具有克服现有科层制治理不足、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作用。本文基于对第一书记的实践分析,总结和提炼出第一书记制度的运作模式、制度特征及治理成效,指出第一书记制度最大的特点是非科层性、灵活性与资源联动性,它体现了党的综合治理与科层治理的双重治理特质。但第一书记制度亦存在制度性悖论,第一书记制度带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式治理特征,其社会嵌入
其他文献
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也是我国构建农业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依托.本文利用扩展引力模型,分析我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测度进出口贸易潜力指数,审视对外贸易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类型单一,进出口市场集中,进口潜力成熟型国家和出口潜力待开发型国家较多.为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格局合理化,政府应当加强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度,积极构建双边贸易协定,降低贸易壁垒,还应当关注国内经济发展和本国市场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对
社会焦虑是考察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焦虑研究多偏重从社会发展变迁的总体性视角考察社会焦虑,预设了作为社会事实的普遍焦虑状况发生的必然性.这不仅容易模糊个体主观焦虑体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客观因果解释边界,也忽视了两者间复杂的转换机制.对此,尝试以认知社会学视角下个体的"存在"焦虑发生与分殊为线索,通过辨析"存在"焦虑、神经性焦虑与时间焦虑等不同焦虑形态的发生与演变,探讨作为主观体验的个体焦虑向作为社会事实的社会焦虑转换机制,反思总体性社会变迁视角下社会焦虑研究局限.而在竞争型个体主义现代化语境下,基
本文基于陕西省B县的田野调查,以技术与组织的关系为线索,揭示了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政府(技术供给者)与分化的农业经营者(技术接受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及由此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转型的过程。经验研究发现,政府干预有着较高的产业治理绩效,由政府主导的高度组织化的农技推广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技术应用的社会成本问题。不过,在政治动员型技术推广模式逐渐消解之后,随着技术要素资本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受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水平以及家庭消费结构的限制,小农户的新技术应用逐渐陷入困境。在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治理目标驱动下,政府
5月9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咏青诗选》(修订本)正式发行。《历代咏青诗选》(修订本)由赵宗福先生选注。赵宗福,民俗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青海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带头人等。
哀悼在后学理论中受到两种伦理质疑:一是哀悼者围绕创伤内核产生强迫式重复运动;二是逝去者被哀悼者理想化为内心形象.《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哀悼具有独特性:叙述者马塞尔对外祖母的哀悼反映在将外祖母病中的动物形象与外祖母生前的行为相关联,以及去世后的外祖母"出现"于叙述者的实际观看;对阿尔贝蒂娜的哀悼反映在将阿尔贝蒂娜与各种零碎记忆联系起来.晚近兴起的"情动"理论为阐释此种独特性提供一条学理进路.无论外祖母还是阿尔贝蒂娜,逝去者于哀悼者来说从不是可化约的.哀悼者因逝去者而被影响和被改变,并从中迫出一种主动生成的创造
百万扩招生源背景多样,需求多样,为职业教育改革带来巨大挑战。通过问卷方式对扩招生源背景信息、学习方式及偏好、学习需求及动机等进行调研与分析。针对调研结果,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及学制、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适应扩招生源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稳定就业。
本文通过对资本主义历史的简要论析来说明其从重商主义到古典工业资本主义、到福利化的资本主义、再到股市化与虚拟化的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借此来说明如今西方股市霸权
现代性的危机与生机集中体现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理论与现实上的浮沉起伏.沃格林预示了 自由主义将向福利 自由主义和基督教 自由主义两个方向发展,沃尔德伦对自由主义平等
面谈就好像“拉家常”,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举动,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与服务对象拉近距离,让其卸下心防.但是,有的社工却很拘谨,把面谈当成一道僵化的程序,也有的社工像在走
期刊
从《汉书》到《后汉书》,是昭君故事要素体系不断丰富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她从和亲宫女定型为"昭君怨"形象的过程.此过程是在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时代风尚和以《离骚》为代表的辞赋作品所形成的骚怨传统中孕育而成的.王昭君的"美人"形象即是在"香草美人"的骚怨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她超越了美的外表,指向美的人格和精神,指向君子.从总体上来说,王昭君形象是一种根植于文化记忆、骚怨传统的文学建构.唐代以降,随着咏史诗的发展和成熟,"昭君怨"形象在诗歌中获得了相应的经典化.这些诗歌从外表到内心、从个人到社会、从偶然到必然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