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皇城镇,望远不必登高,即便置身街道中,也可感受夏日塔拉草原的辽阔与恬静。
早晨,阳光明媚。东南一线,雪山在群峰间遗世独立,洁白明亮,悠远神秘,像大地献给天空的哈达,让人不由得想顶礼膜拜。她是夏日塔拉草原的精神依托,在雪山臂膀展开的方向,高山草场逶迤而来,拱出一只生机盎然的敞口“金盆”。
安详幽静的草原小城皇城镇便坐落在“盆底”西边一角。夏日塔拉河从南向北,也从这里穿过,在河岸两边孕育出宽阔的、由毛柳等灌木织成的绿荫带。皇城镇与夏日塔拉河之间,平坦的皇城滩草原,俗称“飞机场”,以前,飞机撒播农药从此起降,故名。现在,飞机早已不再降落,却依然是天造地设的自然大舞台,传统的赛马会及连续三届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都在这里举行,雪山、草场、河流、天空、神鹰这些天然背景都为节日增光添彩,韵味无穷。
范得旭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已在皇城镇度过18个年头,对这里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非常熟悉。他说,曾经有德国植物学专家在皇城滩考察发现,每平方草地上竟然有70多种花草,其中包括蚕豆、豌豆等豆类植物的祖先。说着,他随便拔出一株小草。从它矮小纤弱的枝叶间根本无法看出其漫长的进化历程。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与河流、草原的历史相当,至于是什么人首次穿越层层环绕周围的群山到达“塔拉”,并开始游牧生活,这就成了永远的谜团。摹然回首,我们能够凝望到最远的历史便是匈奴人占据祁连山时期。后来,匈奴人将盘踞在张掖、敦煌一带的月氏人击败,导致其部落分裂:一部分西迁中亚,史称“大月氏”;另外一部分进入祁连山,史称“小月氏”。有专家认为现在游牧在夏日塔拉草原的裕固族就是“小月氏”的后代。
这个民族从西边迁徙到这里后,就丧失了文字,只保留着本民族语言。有位裕固族朋友讲起与这种现象有关的传说:古代,裕固族人在迁徙时,把文字装在皮袋里,因为战争,皮袋丢失,所以,就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此前,我搜集到过另外一则传说:当年,裕固族祖先一边迁移一边应对追杀的敌人。部落里的知识分子行动缓慢,又不善打仗,影响到部落的生死存亡,于是,他们决定将知识分子杀掉。最后,部落得以生存,但是,文字永远散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两种传说都证明了一个铁的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当残酷的战争来临时,当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问题时,人们不得不回归到野蛮与蒙昧;当风烟散尽,人们伫立在过去与未来不断交接的链条上,又充满了别样的孤独与迷茫。
裕固族朋友说:你们是知识分子,能不能帮我们把文字捡回来?
我无以应对。大家都沉默。草原也沉默,偶尔传来远处的马蹄声。
“80后”女孩石头采到一种不知名的野花,代替耳饰。
我们想换个角度看看草原。下午,兰冰驾车前往风景秀丽的庙儿湾。清澈的溪流从山谷间蜿蜒而出,滋育出一片片茂盛的马兰花滩,绿得朴素,蓝得醉人,白得实在。
兰冰说:这里的风景很美,一时半回看不完,象征性地游游就行了!王新天却像矫健敏捷的山羊,不大工夫就上到了半山腰。我们沿着缠绕在山腰间的羊径,随后赶上。随着山的抬升,夏日塔拉草原层次分明,境界大开。
溪流从山脚下悠然自得地流向夏日塔拉主河,其闪亮温润的身影慢慢地消失在草滩上,代之而出的,是两座南北分布的古代城墙遗址。城池用土板夯筑而成,都坐北朝南,方方正正。夏日塔拉草原又名“皇城草原”,就因为这里曾是成吉思汗后裔、永昌王只必铁木儿避暑和牧马的封地。据说,当初两座城之间有天桥相通,同时,出于军事考虑,城池与山之间还有地下通道。雪山、长云、草原、城池、天桥、通道,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这件大地的艺术作品在岁月与人类的阅读中逐渐褪色,还是越来越丰富?带着这个疑问,驱车到两城之间,答案出现了:荒凉的草滩上,屹立着一座清真寺。
我们站在皇城遗址的墙头,越过当年是护城河、现在长满马兰花的滩地,向北望着被土墙围住的清真寺。它呈汉族屋宇、寺庙飞檐风格,与兰州、西安等地常见的那种圆顶建筑不同。院子里寂然无声,门虚掩着。
一户回族人与其他草原民族和谐相处,已经生活多年,他们修建了这座清真寺。
方方正正的土城内,没有任何建筑痕迹,只有一层一层的台地。当年,永昌王与他的臣民、家眷、护卫及朋友们在其间下帐篷,可以想象他们喝酒、唱歌、娱乐的情景。石头不知从哪里采集到一束清香异常的狼毒花,别在发髻上。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关于妇女“对镜贴花黄”的描写,楼兰寺庙遗址的壁画中也有女性以鲜花装饰的画面,这种风尚看来由来已久,并且传承到了“80后”女孩身上。爱花、爱美是女孩的天性,永昌王每年来草原避暑的时节,也是女性们充分施展装饰才华的黄金时期,她们肯定用马兰花、狼毒花等等鲜艳夺目的花朵化妆、比美、陶醉!或许,这种活动与赛马会、大象拔河、摔跤同样热烈、盛大,不然,皇城遗址的北城为什么传说是永昌王嫔妃们的梳妆楼?
早晨,阳光明媚。东南一线,雪山在群峰间遗世独立,洁白明亮,悠远神秘,像大地献给天空的哈达,让人不由得想顶礼膜拜。她是夏日塔拉草原的精神依托,在雪山臂膀展开的方向,高山草场逶迤而来,拱出一只生机盎然的敞口“金盆”。
安详幽静的草原小城皇城镇便坐落在“盆底”西边一角。夏日塔拉河从南向北,也从这里穿过,在河岸两边孕育出宽阔的、由毛柳等灌木织成的绿荫带。皇城镇与夏日塔拉河之间,平坦的皇城滩草原,俗称“飞机场”,以前,飞机撒播农药从此起降,故名。现在,飞机早已不再降落,却依然是天造地设的自然大舞台,传统的赛马会及连续三届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都在这里举行,雪山、草场、河流、天空、神鹰这些天然背景都为节日增光添彩,韵味无穷。
范得旭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已在皇城镇度过18个年头,对这里的风俗民情、历史文化非常熟悉。他说,曾经有德国植物学专家在皇城滩考察发现,每平方草地上竟然有70多种花草,其中包括蚕豆、豌豆等豆类植物的祖先。说着,他随便拔出一株小草。从它矮小纤弱的枝叶间根本无法看出其漫长的进化历程。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与河流、草原的历史相当,至于是什么人首次穿越层层环绕周围的群山到达“塔拉”,并开始游牧生活,这就成了永远的谜团。摹然回首,我们能够凝望到最远的历史便是匈奴人占据祁连山时期。后来,匈奴人将盘踞在张掖、敦煌一带的月氏人击败,导致其部落分裂:一部分西迁中亚,史称“大月氏”;另外一部分进入祁连山,史称“小月氏”。有专家认为现在游牧在夏日塔拉草原的裕固族就是“小月氏”的后代。
这个民族从西边迁徙到这里后,就丧失了文字,只保留着本民族语言。有位裕固族朋友讲起与这种现象有关的传说:古代,裕固族人在迁徙时,把文字装在皮袋里,因为战争,皮袋丢失,所以,就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此前,我搜集到过另外一则传说:当年,裕固族祖先一边迁移一边应对追杀的敌人。部落里的知识分子行动缓慢,又不善打仗,影响到部落的生死存亡,于是,他们决定将知识分子杀掉。最后,部落得以生存,但是,文字永远散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两种传说都证明了一个铁的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当残酷的战争来临时,当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问题时,人们不得不回归到野蛮与蒙昧;当风烟散尽,人们伫立在过去与未来不断交接的链条上,又充满了别样的孤独与迷茫。
裕固族朋友说:你们是知识分子,能不能帮我们把文字捡回来?
我无以应对。大家都沉默。草原也沉默,偶尔传来远处的马蹄声。
“80后”女孩石头采到一种不知名的野花,代替耳饰。
我们想换个角度看看草原。下午,兰冰驾车前往风景秀丽的庙儿湾。清澈的溪流从山谷间蜿蜒而出,滋育出一片片茂盛的马兰花滩,绿得朴素,蓝得醉人,白得实在。
兰冰说:这里的风景很美,一时半回看不完,象征性地游游就行了!王新天却像矫健敏捷的山羊,不大工夫就上到了半山腰。我们沿着缠绕在山腰间的羊径,随后赶上。随着山的抬升,夏日塔拉草原层次分明,境界大开。
溪流从山脚下悠然自得地流向夏日塔拉主河,其闪亮温润的身影慢慢地消失在草滩上,代之而出的,是两座南北分布的古代城墙遗址。城池用土板夯筑而成,都坐北朝南,方方正正。夏日塔拉草原又名“皇城草原”,就因为这里曾是成吉思汗后裔、永昌王只必铁木儿避暑和牧马的封地。据说,当初两座城之间有天桥相通,同时,出于军事考虑,城池与山之间还有地下通道。雪山、长云、草原、城池、天桥、通道,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这件大地的艺术作品在岁月与人类的阅读中逐渐褪色,还是越来越丰富?带着这个疑问,驱车到两城之间,答案出现了:荒凉的草滩上,屹立着一座清真寺。
我们站在皇城遗址的墙头,越过当年是护城河、现在长满马兰花的滩地,向北望着被土墙围住的清真寺。它呈汉族屋宇、寺庙飞檐风格,与兰州、西安等地常见的那种圆顶建筑不同。院子里寂然无声,门虚掩着。
一户回族人与其他草原民族和谐相处,已经生活多年,他们修建了这座清真寺。
方方正正的土城内,没有任何建筑痕迹,只有一层一层的台地。当年,永昌王与他的臣民、家眷、护卫及朋友们在其间下帐篷,可以想象他们喝酒、唱歌、娱乐的情景。石头不知从哪里采集到一束清香异常的狼毒花,别在发髻上。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关于妇女“对镜贴花黄”的描写,楼兰寺庙遗址的壁画中也有女性以鲜花装饰的画面,这种风尚看来由来已久,并且传承到了“80后”女孩身上。爱花、爱美是女孩的天性,永昌王每年来草原避暑的时节,也是女性们充分施展装饰才华的黄金时期,她们肯定用马兰花、狼毒花等等鲜艳夺目的花朵化妆、比美、陶醉!或许,这种活动与赛马会、大象拔河、摔跤同样热烈、盛大,不然,皇城遗址的北城为什么传说是永昌王嫔妃们的梳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