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基本路径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集中体现了整合策略在命题技术上的运用。命题者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跨学科的联系与整合,通过统整、重组、开发、优化、浸润、融通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以主题统领的命题方式实现学科内外相关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意义创生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效度。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中考试卷;命题策略
  2016年9月,浙江省初中语文学科开始使用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指向更为科学的系统性的语文课程建设,其课程理念的变化、编排体例与课程内容的重构,改变了原先教材所存在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調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测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让测评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如何更好地评价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自统编教材使用以来,浙江省各地市致力于以整合思维推进语文教学测评的实践研究,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甚至跨学科的联系与整合,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有效发挥了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统编教材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1]“整合”这一测评实施策略,既强调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独立性,又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模糊边界的整体性,符合初中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特点。“整合”是基于“意义”的建构,它以主题统领的命题方式实现语文学科内外相关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意在实现更高层次的意义创生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效度。
  本文试以2019年浙江省金华/丽水、温州、宁波、衢州、嘉兴/舟山等地市的5份中考试卷为研究对象,分析“整合策略”在命题技术上的运用,探索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基本路径。

一、统整、重组:学科内的渗透式整合


  统整是学习内容的重组。基于统编教材编写意图和语文价值的思考,依据“以终为始,依纲扣本”的原则,把握教材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特点,梳理教材,抓整体,抓关键,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和整合,不失为中考命题的一条良策。
  (一)试卷命制和统编教材编排体系一致
  各套试卷在题目设置上兼顾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贯彻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语文对培养学生素养的独立价值。
  如金华/丽水卷以语文素养和人文导向双线结构组织试题,积累部分的《艾青诗选·吹号者》,是一首现代诗,其在考查学生字词积累的同时,也是对他们进行的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古诗文名句默写不仅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美景,体会这些诗句背后的别样诗意,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审美的洗礼。传统文化考查“岁寒三友”,通过古人赋予植物以文学生命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是对这些美好品质的倡扬。名著阅读中关于简·爱的形象特点、《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对功名富贵的态度,审题答题的过程也是考生自我价值和意义生成的过程。现代文阅读材料选用的是巴金的《在沪县》和《千年敦煌“活起来”》,两则材料分别从历史和文化角度为学生“立言”又“立人”。特别是创意性写作,四幅漫画构成一个整体。前三幅依次是:人要想学会飞——理想、志向,就必须先学会站立、行走——基础、积累,奔跑和攀登——行动、过程。最后一幅总结:人只有经历这些,才能学会飞。这让学生在作文的同时反思“做人”:人要有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要学会自立、学会坚持、敢于追逐、脚踏实地等。这样的审题构思过程,势必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学会关注自身成长,关注现在和未来,反思自我成长,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统编教材重新确定了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并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了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的要点,且落实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2019年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试卷紧扣统编教材的理念和特征,洋溢着浓郁的统编教材气息。考查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无缝对接教材,体现了课内课外的紧密关联。
  (二)打破教材编排结构
  各套试卷在选择语料和命制试题时根据考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综合考量各年级、各单元、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打破教材单元的“封闭结构”。[2]命题者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用考试评价告诉师生平时扎实、灵活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性。
  对照教材“阅读”“活动探究”“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以及“知识补白”等助学系统的编排体例,梳理五地中考卷涉及的教材内容数量,大致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五地试卷的命题都基于教材精选知识点,精选美文,勾连课内课外,以期引领初中语文早日走出贪多求全怪圈,形成以少驭多、便教利学的教材内容新体系;二是不同地区在整合教材板块内容、梯度层级、命题布点上差异很大。
  金华/丽水卷试题选取的语料努力对接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写作。积累部分的第1题选择的语料出自《艾青诗选》,属于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课内名著。名著阅读第4题考查对简·爱这一核心人物形象的理解,但又不是单一地直接指向人物形象,而是选择“作家笔下的植物和人物的相似之处”这一比较的角度让学生评析,比较对象均从教材里来:茅盾的《白杨礼赞》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分别来自八年级和七年级教材。文言文阅读第18题的“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则联系课内所学《与朱元思书》,对“息心”和“洗心”的内涵进行比较探究。任务型写作第19题“谁是庄子”,以图片形式,设置一定情境,让学生发表观点和理由,其实就是考查课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对庄子和庄子精神的理解。   而其他四地的试题命制借助“文体组元”或“知识能力点组元”,以及其他单一或者混合组元的方式,多元导向,多维发展,在突显考试和教学的一致性上作了更多有益的尝试。
  如温州卷积累部分“分门别类辑诗文”“寻找‘最美’对联”的立意来自教材,从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我的语文生活”中获取灵感布点设题。任务型写作考查教材中口语交际“辩论”的基本能力。现代文阅读注重联系课内所学内容,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和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第9和第11题两道阅读压轴题都明确要求联结课文,通过调动学生的已知来丰富、深化自己的认知。尤其是第9题,在联结阅读文本和教材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科幻小说这一类作品写法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个”走向“类”的阅读。
  以教材为载体,依托教材本身的学科体系并基于学生立场进行试题命制,为统编教材教学提供了方向性建議:真正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从而活用教材,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的正道。

二、开发、优化:学科间的融合式整合


  试题的命制承载着命题者对当前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学生发展目标的思考。《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明确要求遵循“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主要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倡导围绕情境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综合性问题或任务”[3]这一原则进行命题,而解决具体、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往往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
  命题者注重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属性相通、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以统一的主题将相关内容深度融合,力求提供完整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调用各种经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期促进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渴望探究、能够与人交流,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梳理五地试卷的主题以及创设的情境,大致如表2所示。



  五地试卷均确定了鲜明而有效的主题,围绕主题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全方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
  金华/丽水卷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料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2日《艺萃》版同题报道,分别从敦煌洞窟的建造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读者领略敦煌之美。既有千年敦煌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一带一路”的时代热点,展现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嘉兴/舟山卷的任务型写作考查学生根据任务情境,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5题紧承整卷“研学”这一主题,要求学生做一个“南湖半日游”行程规划。这不仅要求学生根据答题过程中的收获来设计路线,还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积累理解题目要求。这可以说是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该题在命制时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同质性试题,也提供了任务支架,使学生有选择、有路径地完成写作任务。
  衢州卷非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考虑到学生对手机、微信、自媒体很熟悉,且具有主动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选择了由自媒体所发布的新闻《任正非的传播课》和《光明日报》的一幅广告插图作为阅读语料,两则材料都是作者借媒介向读者传递重要信息。《任正非的传播课》体现了非文学类文本“实用性与多样性”的“大阅读观”。它指向“公共的、职业的”PISA阅读测评的两种情境,实现了非文学作品的命题要义之一:引导学生有效获取文本的信息,最终达成实际的应用。
  命题者们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积累,注重调动学生生活中需要的经验与见识,创设既有时代特点又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内容和形式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些试题,摒弃了陈旧僵化的设题模式,促使学生进行真实、深入的思考,能真正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浸润、融通:跨学科的消弭式整合


  语文素养是人内在的能力和品质,是内隐的和综合性的。虽然它可以通过人的外在言语行为表现来观察,却不像知识、技能一样可以直接、分项地测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要测量和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进一步改进大家习惯的学业水平描述方式,改变传统的语文试题命制方式和题目特征,在描述和设计语言运用情境和言语活动上下功夫,以便将内隐的、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变成可观察、可描述、可测量的外显的语言运用行为。
  如何在试题命制时遵循情境化、活动化的原则,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的任务为主要内容,通过设计语言运用的活动情境,考查学生在特定活动中的语文素养表现呢?打破以往的模块形式,确定一个主题、设计一条主线的跨学科整合命题,不失为积极而大胆的探索。
  跨学科整合是跨越以上两种整合,打破各大课程领域,跨越多门学科,甚至实现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相连、学生的课内外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的整合。命题时运用跨学科的消弭式整合策略,可以把诸多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统整起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语言运用品质、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积极变化。
  跨学科整合体现得最充分的是嘉兴/舟山卷,其突出之处是整份试卷以“南湖研学”这一主题作为主线贯穿。这一命题构想是“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最好印证。
  嘉兴/舟山卷在研学主题的统领下,跨越学科边界,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真实的生活、从黑板世界走向实践世界,引领学生走进中共“一大”诞生地——嘉兴南湖,领略南湖美景,寻访先贤行踪,感受革命圣地的卓越与辉煌。这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发生在更深、更高处,以实现价值体认、情感熏陶、知识深化、实践常态化的教育目的。
  结构决定质量。嘉兴/舟山卷在试题的命制上注重活动化、任务化。整份试卷设计了“嘉兴印象”“嘉禾探寻”“烟雨抒怀”“红船共读”“南湖追梦”等五大活动,让研学旅行进入学生完整的答题序列结构中。这样,学生答题的过程既是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检测的过程,又是了解家乡的过程,更是人格品行、精神意志的历练过程,从而使试题真正起到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走向研究的作用。
  此外,嘉兴/舟山卷在题型设置上突破传统,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三大特点。如以研学活动为线索分布题型:按照游踪将文言文阅读放在了积累之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放在了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后。
  用生活的情境来考查生活的应用,用现实的挑战培育生活的能力,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中建立学生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长经验。相信这是浙江省中考命题者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
  [2]章新其,等.“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初中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39.
  [3]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2.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落实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2.立足文本细读,辅之引介导读,揣摩人物心中之“真情”,培养学生质疑之精神。  【重点难点】  体悟文字表面“虚情”背后的“实情”。  【教学过程】  一、最好的预习是熟练背诵  1.学生齐读或齐诵。  2.教师抽查背诵2~3人。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背诵,笔者主张在正式上课前就落实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最好的预习,可以为课堂的生
期刊
前些天,和社会老师闲聊,她抱怨说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并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实在太弱。我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中,对此也有切肤之感:很多学生描写抒情能力很强,但理性思考与逻辑表达能力很弱,这表现在议论性写作和开放题作答上,尤其明显,不少学生即便有想法,也往往词不达意,要么语焉不详,要么逻辑混乱,不能条分缕析地把问题阐述清楚。  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没有激发真正的思考;第二,缺少严谨的表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学术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社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著作,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权力结构
期刊
摘 要: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课堂需要更明确的教学任务与更真实的教学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网络优势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同时通过真实问题及多种呈现方式建构情境支架,引导学生主动地学,并在真实的任务与情境中完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网络教学;实用文教学;人物通讯;群文阅读  线上教学虽已存在多时,却由于其不能形成一个沉浸式的课堂,师生也不能很好地交流情感与思想,一直只是作为线下课堂的补充。
期刊
四、处理好学习任务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  任务群学习当然需要有任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却是一个问题。从听到的课来看,笔者觉得有些课在这方面处理得很不错,如2019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的宁波姜堰中学郁雪琳老师和温州中学黄惋怜老师的课,但从整体来看,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是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之初的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的问题,但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目前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应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化序列链”的建立培养文言文学习的正向线性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序列链;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抓住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革命
期刊
摘 要:中考试卷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功能。分析中考卷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阐释试题背后的命题意图和能力考查点的变化,可以凸显测评引领教学的功能。2020年中考语文杭州卷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体现在强化育人、突显综合、注重应用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中考语文卷;教学导向;命题研究  2020年中考是自2016年全面实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来的第二届中考,也是取消中考考纲后的第一届中考。试卷会如何反映统编教材
期刊
摘 要:2020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顾及了疫情下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但试题材料的呈现也存在概念繁多以及彼此之间关系复杂等问题。比较理想的命题,在材料的选择上应直接关联学生生活,在材料的表达上应简洁明了、指向明确,在概念的使用上应保证多个概念的内涵明确、指向统一。   关键词:高考作文;试题材料;作文命题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高考比往年晚了一个月。在备考过程中,高三教师和考生对语文命题的方向、试题
期刊
摘 要:为引导真阅读,切实“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浙江省各中考卷中的名著阅读题,着力于“运用”,以证言、解说、辨伪以及解决具体任务等方式来检测学生阅读名著所得。这符合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测评;2020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考题的设置,是为了用考试的“指挥棒”来指挥起一曲全民阅读的宏大交响。然而,部分学生难以认真阅读整本名著,而多采
期刊
摘 要:2019年浙江省各地的中考试卷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试题摒弃碎片化、机械性考查,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能力发展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这具体表现为:注重言语形式的多样考查,回归文字文化的学习规律,关注传统文化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的言语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迁移运用能力。  关键词:中考试题;传统文化知识;情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