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教材的更新
传统历史教材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编写的,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而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6个选修模块。必修(I)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体现了纲要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二、教学理念的更新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学生的体验与感情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历史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任何教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为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践证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一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对新课堂的把握上,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主导了,一字之差,意义却变化极大。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尊重学生人格、主体意识、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式,是形势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所以,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差异的学生,要创造不同的环境、发展个性,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信息、情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当好组织者、策划者和参谋。现在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就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动手能力,给他们深刻的体验。
三、更新高考复习教学理念
从这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考核来看,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上没有变化,因此在新课程高考教学和复习时要注意:
1.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积极努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重视新课程下的课程标准,不仅要重视每一单元、每一节的内容标准,更要重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整合。
2.注重“双基”。要根据课标有效地把握教材,大胆取舍,精讲、讲透。
3.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
4.高三的复习方法:一轮按课标,二轮按考纲,打破已有的模块限制,按通史讲。三轮复习在五月份开始大量训练习题,以练代讲。
5.突出新史学理念(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的导向作用,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加大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使高考更能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7.要適当加强学法指导。注意加强专题史下的通史复习,对重要时期进行重点专题复习,中外关联,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关联,帮助学生构建通史知识框架。
传统历史教材是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编写的,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而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6个选修模块。必修(I)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体现了纲要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二、教学理念的更新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重视对学生的体验与感情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历史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任何教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为教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践证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这一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对新课堂的把握上,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新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主导了,一字之差,意义却变化极大。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尊重学生人格、主体意识、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式,是形势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所以,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差异的学生,要创造不同的环境、发展个性,实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信息、情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当好组织者、策划者和参谋。现在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就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动手能力,给他们深刻的体验。
三、更新高考复习教学理念
从这几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学科考核来看,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上没有变化,因此在新课程高考教学和复习时要注意:
1.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本,积极努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重视新课程下的课程标准,不仅要重视每一单元、每一节的内容标准,更要重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的变化。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整合。
2.注重“双基”。要根据课标有效地把握教材,大胆取舍,精讲、讲透。
3.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
4.高三的复习方法:一轮按课标,二轮按考纲,打破已有的模块限制,按通史讲。三轮复习在五月份开始大量训练习题,以练代讲。
5.突出新史学理念(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的导向作用,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通过情境创设加大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使高考更能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7.要適当加强学法指导。注意加强专题史下的通史复习,对重要时期进行重点专题复习,中外关联,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关联,帮助学生构建通史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