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出版社:立足古都 服务大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156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出版社(以下简称南京社)成立于1988年10月,是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服务的城市出版社,原为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2年底开始,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局、社分开的体制改革的部署,南京社与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完全分开,完成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独立运作,目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出版社注册资本经国资委批准也由建社时的29万余元增至目前的2000万元。
  建社以来,经过几任领导班子和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南京社有了一定的发展,目前已出版各类图书2600多种,包括一批列入国家和江苏省重点图书选题规划和专项重点图书项目。其中,《南京百年风云》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明南京城墙砖文图释》、《中国南京云锦》获中国图书奖,还有近两百种图书荣获各级各类图书奖。到2009年,实现造货码洋6000多万元。
  
  立足南京,凸显城市出版社本色
  
  城市出版社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应经济计划单列市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成立之初,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就明确城市社的出版范围:“出版本地区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读物;当地党委、政府责成出版的宣传方针、政策的读物和时事宣传读物;本地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经济、科技图书。”
  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南京社在出版实践中充分体会到,作为地方城市出版社,就必须要为所在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这是地方社的立足之本,也是寻求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给予重视、扶持的关键所在。因此,南京社从转变自身观念入手,推进角色转换、观念更新、方法创新,重新树立围绕建设“文化南京”的目标,精心酝酿、策划出版宣传南京、服务南京的精品图书和普及读物,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
  “江苏是一个文化大省,而南京是六朝古都,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都为南京社出版地方特色精品图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据朱同芳副社长介绍,南京社建社之初,就出版了《可爱的南京》丛书16册,率先以系列图书的形式综合宣传所在城市,受到地方政府和读者的好评。近年来,根据地方建设和读者的需要,南京社又逐步策划出版了《魅力南京:山、水、城、林》、《见证1945》丛书、《文化南京》丛书、《我爱南京》系列、《影像南京》系列等精品图书,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和领导、专家的好评,充分发挥地方出版社的职能和特色,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彰显文化古都风范。特别是列入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选题《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对南京历史上的稀有的、珍贵的的经典文献的整理出版,打造了古都的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文献系列丛书》向世人和后代提供真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还原历史、警醒世人、呼吁和平,填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在实证方面的空白,使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目前已出版25册。这两套系列丛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历史上的南京文献卷帙繁巨,内容浩博,版本复杂,可谓汗牛充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圣先贤在南京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六朝文化、南唐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目前留存下来的南京历史文献达一万种左右,其数量不仅在我国同类历史文化名城中居前,而且在世界各国古城中也是名列前茅。这些传世的古书经典,不仅是南京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南京甚至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南京为国都时,每逢出现改朝换代或发生重大事件之际,以这两大内容为中心议题的史籍、杂录、笔记以及人物传记等书籍均刊有一定数量。为此,从去年开始,南京社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金陵全书》的策划。《金陵全书》是南京历代文献的总汇,将南京历代文献系统完整地汇编整理出版,是南京历史上继明朝政府编纂《永乐大典》以来的又一重大文化工程。《金陵全书》分甲、乙、丙三编,其中甲编方志类包含南京历代府志、县志、专志;乙编是南京历代方志以外的史料;丙编是南京珍贵的历史档案。今年年初,《金陵全书》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市委成立了专门的编纂出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编辑出版委员会,另聘请了蒋赞初、梁白泉、茅家琦等12名全国著名专家、学者任学术顾问,并有部分专家担任了分部主编和副主编。8月底,《金陵全书》首批4种9册已经出版。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出版32种50册。《金陵全书》作为南京历史文献重大抢救工程,已被列为“南京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特色品牌”。
  
  打造特色图书版块,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出版格局
  
  “南京社出版图书的根本宗旨就是多出传世精品,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能够作一些文化积累。这既是出版人的义务,也体现出一个出版社的品位。同时,南京社作为一个企业,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也是出版社生存的基本保证。”朱同芳副社长说。为此,近年来,南京社初步形成“巩固扩大品牌图书效应、有效利用南京地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走向全国市场、逐步形成自己特色、促进文教图书与常版图书同步发展、以内涵式扩大的增长方式打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出版企业”的工作思路和“积累文化、面向市场、打造特色”的图书出版定位。“通过文教书与常版书同步增长、‘两条腿’走路的出版格局,逐步形成本版图书系列化和品牌,构建某些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版基地。教育类图书中以维护、拓展基础教育图书为基础,适度开拓走市场的各类文教图书。常版书着眼学术普及又面向全国市场的图书积累,提高南京出版社的文化含量,每年都安排一批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格调高雅、质量上承、装帧精美、特色明显的重点图书的出版。”
  比如,从2006年开始,南京社推出了《和平学系列丛书》,分两门共四个子系列。这套丛书切合时代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填补了国内和平学理论研究成果出版的空白;汇集了国内和平学研究领域的精英人物撰稿;独家引进和平学创始人的经典论著和普及于欧洲地区的和平学教材;起点高,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和出版界居领先地位,即使在国外学术界和出版界也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南京社还推出了《艺术教育前沿论丛》,邀请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主席滕守尧先生牵头主持,汇集了近年来该领域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国外前沿艺术教育理论和影响深远的美学名著,通过探讨全球化语境中的美学新课题,传播艺术教育的新理念,着眼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介绍艺术教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旨在拓展中国当代美学与艺术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空间,为中国当下正悄然展开的艺术教育转型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比如,“十五”期间南京社出版了《六朝文化丛书》(第一辑)10种,这套丛书一经面世,就以其独具匠心的视角、较高的学术品位,赢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为此,南京社陆续推出了该丛书的第二辑。
  与此同时,南京社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政府、单位和民间等社外策划、发行力量,与之结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增加了一批发行量较大、针对性较强、具有“双效”的品种,这样既改善南京社的图书品种和结构,又开拓了南京社编辑、发行人员的视野,从实践中学习选题策划、营销策略的方法和技巧。
  
  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探索海峡两岸图书合作交流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南京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作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与台湾有着特殊的政治渊源,在台湾民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因此,作为南京市唯一的一家地方城市出版社,挖掘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积淀,扩大海峡两岸图书出版、发行的交流与合作,一直是南京社关注的工作重点。”因此,在两岸图书出版合作方面,朱同芳副社长很明确:“南京社的主要做法是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编辑力量和经济能力,利用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满足海峡两岸读者的需求,出版一些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
  一方面,南京社不断引进一些港台作家创作的文学、生活类作品,以及大陆作家描述港台面貌的作品,向大陆同胞介绍港台的生活、经济、生活状况。比如,2008年,南京社推出了《看台湾,说台湾——李峰台湾行》一书。李峰,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跟随着李峰的脚步,从台北到高雄,从西岸到花莲,读者可以看到选举大战背后的台湾媒体人,每年至少两场上规模的选举也能让内地记者体会到台湾同行的不易,而台北的补习街更体现了台湾学生同样承受学业竞争的压力,只是乐观的精神又为他们的奋斗平添一份执着的勇气。不难看出,此书对作者、对读者都不是一趟普通的旅行,而是与台湾进行一次深情拥抱。
  另一方面,南京社也致力于向港台版权和成品输出图书的出版,除了上述围绕南京文化历史的系列图书外,南京社逐年出版了《中国南京云锦》大型画册,《中华瑰宝——南京云锦》精品画册,《文化南京丛书》第一至六辑,《魅力南京——山水城林》精品系列画册,《见证1945》丛书等,为海峡两岸读者了解历史、积累资料、反映现实、加强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与此同时,近年来,南京社还把拓展港台发行渠道作为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思路,如参加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扩大馆藏图书的推介力度,建立销售代理渠道,调研了解交流图书的品种需求,并适时生产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出版档次,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作为一个地方出版社,南京社的出版工作面临的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 但朱同芳副社长满怀信心,“不过,南京社有决心也有目标,未来将脚踏实地、不断探索,以优秀的作品打造文化南京的出版特色,同时也塑造、提升南京社的品牌形象。”
其他文献
Text_骆莹莹 Design_罗毅    编辑平台  变革,会颠覆传统,但也意味着新生。出版变革的年代,出版人如何破浪前行?“对话出版”每期将邀请一位嘉宾,倾听他们在出版变革年代的思考与探索。    2010年4月,徐智明推出“快书包”,承诺在北京五环内从下单到送货上门只需一小时的服务。很快地,“快书包”的业务范围拓展到上海、成都、西安、天津等地。但是“一小时”对于书的意义有多大?这个想法从交通
期刊
阅读是一种幸福  文字若水  心的灵穿行其中  轻叩  每一个平凡而精致的字符  荡漾起的是  风行水上的恬淡  和自然成文的宁静    出了扬州火车站,眼前萧瑟一片,同下火车的几个旅客分别搭上不同路线的公交车,不过十几分钟,只剩下我一个人站在空旷的站前广场。那是下午一点多,正是一天之中时间流动最显缓慢的时候。买了张地图,研究半天仍毫无头绪,索性任选一路公交车,离开火车站再说。  随着车子行驶,我
期刊
在大多数人眼中,李建军是一位异能人士,又以命理风水大师而闻名。他出生于西安,自幼学习中国传统典籍,娴熟佛道儒三家思想菁华,佐以探讨易学与面相学,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加以钻研西方先进科学,上识天文,下学地理。1988年,李建军综合中西学说精要,发展出独门学说──人体工程学,于深圳大学创立人体工程学系,受到各界的重视,之后旅居美国,并至世界各地教学、考察,累积丰硕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回响。  
期刊
数位时代的认知  关于书的电子化,现在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电子书一定会兴盛,纸张一定会消失吗?为什么有些人坚信,有些人迟疑,有些人则不同意呢?如果我们对电子化的未来都那么不确定,要怎么谈编辑应该具有的能力呢?因此本文打算从现实出发,先检视现况,再讨论应对方法。以下列出电子书时代的几个速写,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全都是已经发生的事,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测:一、电子书和电子阅读正在取代纸张书和纸张阅读;二、
期刊
2009年2月20日下午,特新企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新”)携全球首台QPress B2五色数码印刷机亮相北京,国家外汇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特别召开了展示会。这一亮相,令世人瞩目,《人民日报》实时对QPress作报导,嘉许QPress实现了中国激光数码印刷制造业零的突破,也引领中国数码印刷制造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特新成立于1981年,总部位于香港,以从事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
期刊
历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作者:汤姆·斯丹迪奇   译者:杨雅婷   出版社:行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如果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经济脉动,食物就是一把看不见的叉子,在关键的历史时刻,戳刺人类,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中,食物是许多重大改变的背后主因:社会改革、政治改组、土地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扩张。这本生动的作品,就是在告诉大家,因
期刊
本文主要数据均来源于开卷自1998年7月建立的“全国图书零售观测系统”。此系统参照全国图书市场的分布和结构,截止目前该系统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800余家书店门市。系统旨在通过收集全国主要图书市场(大中型城市)的主要零售门市的连续跟踪零售数据(月、周),对图书零售市场进行综合分析,以跟进全国图书市场的整体波动走势、市场构成、竞争结构等,及时准确地反映图书零售市场的销售状况。  
期刊
有个单身的哥们问我:畅销书好不好做?我问他:找个老婆好不好找?  在我看来,做畅销书就像在娱乐节目《非诚勿扰》上找老婆。毫无疑问,这篇文章不是教大家怎么找老婆的,而是告诉大家畅销书到底是怎么创造的。  最近《非诚勿扰》很火,这个节目的基本环节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男嘉宾从电梯里出来,女嘉宾飞速地用目光扫视男嘉宾的衣着、长相、气质,这个时间快到只有3秒;第二环节,男嘉宾走到主持人面前,扫视一下所有
期刊
华氏451度似乎即刻就会来临,这是纸张将被点燃的温度。传统出版社以及我们传统的阅读世界、我们与白色的纸和黑色的墨曾经唇齿相依了漫长岁月的阅读习惯,越来越被数字出版技术的烈焰所灼烧。今年年初iPad在海外的面市,让更多大陆出版商感受到了这股热浪,不仅是传统出版业,更有数字出版业。实体书店的危机、内容制造商的激烈竞争、数字与纸书的博弈……所有的生存艰难,内忧外患,却又都代表了出版行业的强大吸引力。  
期刊
书香:新闻出版总署授牌厦门“海峡两岸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基地”与厦门外图有怎样的关系?  陈嘉忆(以下简称陈):总署授予厦门市“新闻出版交流与合作基地”,是对厦门市整个新闻出版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两岸交流工作的整体成绩的肯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 厦门外图集团所做工作的肯定。这些年来,厦门外图集团在前两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在开展对台图书出版交流工作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实质性地推进了两岸图书
期刊